人性.闲适.爱国

摘 要 早年西方文化的教育,使梁实秋以人性论为文学创作宗旨,他的散文正是人性论的集中反映.本文先归纳他早期的文学创作经历,剖析他的人性论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其散文特色:一是闲适幽默的风格,二是敢于描摹人性的“恶”,三是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关 键 词 :人性论 闲适 爱国 梁实秋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一、复杂的文学大师――梁实秋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首先,梁实秋的身份是多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学者等而给普通读者最深的印象应该是他的“雅舍小品”了,这是他散文的代表作.据了解,这组小品起笔于1939年,开篇之作名为“雅舍”,到1947年共得34篇,1949年结集出版,这就是《雅舍小品》第一集.移居台湾后,梁实秋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及《秋室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

其次,梁实秋的命运也是异常复杂的.20世纪20年代末,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时期,而梁实秋从美国留学回来,却好像看不到当时中国民族灾难似的,一踏上故土就举起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旗帜.“左翼”文艺界马上对他的文学主张进行尖锐地批判,梁实秋的名字也就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语)连在了一起.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又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当时,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阵线之中,可是在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接编《日报》“平明”副刊时,却写到:

“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搭上去.至于空调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结果,他再一次受到了进步文艺界的一致讨伐,他也最终被迫辞去《平明》主编的职务而隐居起来.40年代初,梁实秋随“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赴延安,便明确表示他是不受欢迎的,1941年5月,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他定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很快,当一道海峡将大陆与台湾隔成两个政治空间后,梁实秋在大陆开始被人遗忘.


但是,被大陆遗忘的梁实秋在台湾却成为一代文学宗师.他在台湾广受欢迎,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台湾为了商业利益炮制的低俗之作很多,但这些作品根本就没有艺术价值,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基本上被当局所禁,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精神为享受生活、珍惜人生的《雅舍小品》的出版就显得很珍贵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的散文创作能达到“雅舍”系列境界的还很少,梁实秋因此在台湾被尊为一代宗师,其作品也畅销不绝.

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在隔绝30多年后开始了文化交流,被遗忘的梁实秋重新出现在大陆读者面前,他的作品开始被大陆多家出版社以“散文选集”、“散文集”等形式出版.自新中国建立直至70年代末,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人们读到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而走闲适路线的散文小品几近绝迹.进入80年代后期,闲适散文小品才渐渐多起来,不过似乎还没出现大师级人物.尘封已久的周作人散文开始重印,但他的作品其味甚苦,喜好这种苦味的人毕竟有限,相比之下,读者显然更偏爱梁实秋:他处世悠然洒脱,文品高雅幽默.而他作品中的珍惜有限人生、随缘享受生活的精神特点也颇符合当前和平生活.很快,梁实秋的散文便在大陆畅销一时.

二、颇受争议的文学主张――“人性论”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命运之所以如此复杂曲折,这完全是他的文学人性论在作祟.那么,他这种文学人性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梁实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接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他12岁考入预备留美的清华学校,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8年学成后,又于1923年至1926年在美国留学,较全面领略了西方文化的风采.因此,他身上兼具着中西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笔者认为,梁实秋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深一些,而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以他的美国老师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这种新人文主义是现代西方影响极大的哲学理论,它是从反对西方科学主义和纵情主义的哲学理论中反弹出来的新型哲学意识,它的价值取向在于用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来拯救西方由科学至上、人欲横流所带来的人性灾难,因为它与传统的“人道主义”不同,故称为“新人文主义”.而梁实秋正是在“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他的文学人性论的.

梁实秋认为不能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雅舍小品》正是这种观点下的产物.什么是人性在梁实秋看来,人只有“在超越了自然境界的时候,运用理智与毅力控制他的本能与情感,这才显露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性的光辉”才是“永久的、普遍的、固定的,没有时间的限制与区别”的(《书评两种》).而文学正是笼罩在这种人性的光辉中,并被这种人性的光辉所决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文学批评辨》).因此,文学的根本任务当然就在于“表现人性”.他曾说过:“伟人的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是“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人的作品之基础.”

梁实秋崇尚抽象的人性论.这是他最稳固的心态.而这种人性论,在梁实秋的主张中却是非常抽象的.他所讲的“人性”,主要是“生老病死的无常”、“爱的要求”、“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伦常现象”、“企求身心的愉快”等等.而这一些内容是普遍的、永恒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管你的财产如何、地位如何,也不管你身在何处,长在何方,文化背景怎样,人性都像灵魂一样附在你的身上,他曾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中对此作了描述: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此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梁实秋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人借用文学这把“菜刀”为武器救国虽无不可,但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文学的使命仍应是表达永久的、普遍的人性.

三、鲜明的散文特色――人性、闲适、爱国

从人性论出发,我们很难在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看到鲜明的阶级对抗,很难看到社会革命的风起云涌.他的散文喜欢从人性出发,写生活中非常琐碎的事情,絮絮叨叨的,但却是他享受生活、珍惜生活的反映.

1.闲适、幽默、达观的特色

“闲适”首先是指一种个体生命的自我玩味自我满足的生命状态与审美心态,“闲适”是包括梁实秋在内的诸多畅抒性灵的散文小品家的作品的共同特色.从散文中可以看出,梁实秋并没有亟于功名利禄和耽于荣华富贵,而只求内心的丰赡和适意.早就有人指出,林语堂对人生的调侃中充溢着闲适,周作人于苦茶的啜饮中飘荡着安禄的闲适气息.但林语堂的闲适多在人的内心格局中徜徉,似乎游离了生活的深厚根基而显得空疏无力,周作人的闲适则是一种“假闲适”――假托闲适的心境,流连自然光景,超脱生死恐怖,以淡化“恐怖与悲哀与疲劳与倦怠”的心情,其间渗透着太重太浓的忧惧意识,根本上还是一种愤懑与不满.而梁实秋则不同,他的“闲适”有别于周作人的苦和涩,是珍视生命,看重人生,尽情享受生活的闲适.

梁实秋的“闲适”绝非超然隐退的消极情感,在那看似流连风景、品茗闲聊的对生活、对人事的诉说中,渗透的恰是它的反面――对生活、生命的执着和留恋.他的散文取材大抵是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如《女人》、《男人》、《中年》、《老年》、《孩子》、《脸谱》、《送礼》等,但他能凭借自己高超的智慧,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乐趣、尴尬与荒诞,然后以一种智者训谕世人的风度与微笑,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其幽默带来的轻松笑声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迪.

2.从文学人性论出发,描摹人性“恶”的一面

梁实秋大力追求人性美,但是,毕竟他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于是,他也身不由主地描摹了当时社会人性中“恶”的一面,写了一些针砭时弊的作品.他仿佛具有一种独特的发现能力,能从人们常见的习惯了的这些世事人情中发掘出内在的人性,并将人性中非美非善的因素撷取出来,加以略带夸张的描摹刻画,表现出对残缺人性的鄙夷以及对完美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如在《脸谱》中,他把做官的叫做“误入仕途”.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有时他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但“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则是写梁实秋的一段亲身经历.官场上办事,少不得送礼.然而头上无乌纱帽的梁实秋有一年却也无端地每逢佳节必有陌生人来送礼.后来事情弄清楚了,原来这条街上还住着一位在“局”里做官的梁先生,手下人误送到了他家.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梁实秋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深刻揭露了送礼者有着不可告人的图谋.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

3.从人性论出发,抒发强烈的家国之恋

追求人性美的梁实秋其实是相当爱国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跟周作人还是完全不同的.1937年,他被日寇侦缉队列入黑名单,无疑是他热心于抗日救亡宣传所致,1940年1月,他随国民参政会赴前线慰问将士,应救亡急需,他主持过战时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参与编写“以宣扬中国文化及鼓励打击日寇为主旨”的鼓词、相声等通俗文艺作品,所费精力也不少.他在年迈之后到美国定居,申请的是长期居留,而不愿加入美国国籍,别人问起缘由,他说:“入美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一点我做不到.因为我爱我的中国!”

所以,读梁实秋的散文,我们都常常被他那深沉的爱国思想所感染.在《记张自忠将军》中,梁实秋以自己在前线的亲历体验,生动地描述了抗日名将张自忠一心抗战、严于自律的高尚精神.张将军以“最大的排场”来加以款待巡视的国民参政会视察慰问团,而这“最大的排场”竟然是豆腐青菜、青菜豆腐.作者对比出发以来一路的“到处大嚼”,抒写感受道:这才是“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珍谧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作者的感叹中分明包蕴着他对爱国将领的敬意和对民族兴亡的忧思.

晚年的梁实秋,由于思乡之情甚烈,写下了一系列怀念故土的作品.如在《火腿》末段,写他自己在台湾得到了一只虽瘦小坚硬但是来自金华的真品,就称金华火腿为“家乡肉”,而梁实秋并非浙江人.他去请相熟的老板劈开,那老板爱不释手:“数十年不闻此味矣!”.梁实秋将火腿的蹄爪送给他,他就说:“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锅汤吃.”虽写老板思乡心情,但恰恰凸显了作者自己浓浓的乡愁.

总之,梁实秋散文在今天之所以能走进千家万户,与他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是分不开的.我想,梁实秋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钟巧灵:《从梁实秋的精神个性看〈雅舍小品〉精神》,《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 许祖华:《双重智慧下的自我塑造――梁实秋论》,《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3] 王春燕:《略论梁实秋散文“雅幽默”的美学特征与意义》,《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

[4] 秦新春:《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霞,女,1975―,浙江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工作单位:浙江金华教育学院人文分院.

类似论文

闲适周末,男人做派

也许你不能完整拥有48小时的闲适时光, 但你总能放下绷紧的心情, 抽空尝试下那盒在抽屉里躲了很久的古巴雪茄 忙碌的商务绅。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1268 点赞量:7486

一出国就爱国

对于移民海外的国人,我有一个粗粗的估计:一出国,就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 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
更新日期:2024-8-11 浏览量:102964 点赞量:21765

华人性心理的深层恐惧

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召开时,我在会上发表过一个观点:大家说世界性学的三个高峰,先在德国,继在美国,。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28930 点赞量:27485

文化,人性的延伸

席勒曾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文化决不是仅仅作为。
更新日期:2024-12-21 浏览量:153921 点赞量:32278

教育,需要人性关爱

摘 要“佛山小悦悦事件”一度成为全国舆论的聚焦,而后所引发的全国性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
更新日期:2024-3-2 浏览量:8052 点赞量:2742

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

摘 要: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性观导致ߎ。
更新日期:2024-11-26 浏览量:144161 点赞量:3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