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文体风格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培根著作《论读书》中第二句的四个不同译本,来探讨文学翻译技巧及译者翻译风格的再现,以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展示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如何更胜一筹.

关 键 词 :《论读书》、原文、译文、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D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

一、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的Of Studies(《论读书》)写于17世纪早期,全文共305个词,意在阐述读书的妙用和方法.散文短小精悍,含义隽永,说理透彻,而且句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警句迭出,堪称论说散文的典范,也是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然而,作为译文,如何将原作特定的语言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再现,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篇文章的中译本,不乏越来越多的译者进行尝试.本文通过对培根名作《论读书》的第二句话的四个翻译版本对比赏析,探讨文学翻译技巧及译者翻译风格的再现.

二、原文整体分析及译文赏析

(一)原文整体分析

Francis Bacon的Of Studies是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隐从题材上分析,原文从正反两方面细论读书的益处,具体阐明读书的目的和方法,属于学习、教育一类的论述型语篇;词汇方面,作者使用了文雅的对称结构,即由用and连接两个意义相似或相关的词搭配,如: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 contradict and confute ; weight and consider 等;在句法方面,原文合理地将排比句与非排比句相间使用,使原文既有均衡美又有参差美,避免了连续使用排比句而造成的单调感.《论读书》 一文,写于四百年前,其措辞与句法同现代英语稍有不同,翻译时我们究竟该采用文言文形式,还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呢刘宓庆教授曾指出:“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通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的自然等值物.”[1]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曾说过:“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文语言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词再现原文的信息.”[2]如此看来,理想的译文不仅要将原文的语义完全转移到译文中来,而且也要将原文所采用的文体特征、修辞效果等因素基本完整地反映在译入语中.

(二)译文赏析

下文借用A、B、C、D代表廖运范、王楫、水天同及王佐良对原文的第二句的译本,并进行分析:

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A文: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物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B文:在幽居独处时,最能体现其怡情养性的作用;在朋交谈中,最能体现其摭拾文采的作用;在处世论事之际,最能体现其增长才干的作用.

C文: 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静养;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D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四种译文都对原文的翻译采取了省略的意合手段.Halliday(1985:51) 的理论,像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这样的连接词“具有天然的主题性”(即它们后面的成分仍然具有主题动力),但说话人/写作者每次却是根据其逻辑意义去选择其中某个小品词来连接相关的句子或子句.[3]这一点对翻译尤其重要,这类词如最中性的连接词平行结构的and的意义,汉语中通常是通过并列有关结构这一意合手段来实现的,而在英语中却有可能出现在主体部分.

首先,分析一下原文的句子结构.刚刚提到过,原文行文流畅,排比结构运用的恰如其分.其中,主次信息交替出现,这就涉及到新旧信息呈现的问题.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当句子单独存在是,它的主位是已确定的,不在变化的.同时因为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又是孤立的,没有发展的.但是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假定在无标记信息结构中,主位包含在已知信息里,新信息包含在述位里(Halliday 1985:278),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之间,述位和述位之间,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练习变化.那么,在实时阅读过程中,各个层次上的每一个述位,都会与各自的主位联合构成读者在处理信息结构中随后部分的意义所必需的“已知”信息.[3]这种动态的变化发展体现了语篇的信息流程:已知信息引发新信息,新的信息又不断地成为已知信息,并以此为出发点,再触发另一个新信息.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渐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个完整意思的整体.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为“主位推进模式”(thematic progression).它是一种隐性的语篇衔接手段,让我们看到文本中的信息分布,作为廓定主体结构的手段以及为“读者定向(audience orientation)”的例子,使如何实施其各阶段的行为的,主位构成模式.原文中的第一、二句属于主位推进模式中的“串联或线形模式”——上句的数位包含一个成为下句主位的元素.[3]原文的第一句为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该句是原文的第二句.其中,for delight ; for ornament ; for ability三个介词短语已在第一句中提及,属于旧信息(given information),而系动词后的介词短语才是作者意欲表达的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focus).根据主述位的概念和原则,我们把它进行切分: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R1 旧信息(述位) T1 新信息(主位) R2

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T2 新信息(主位) R3 T3 新信息 (主位)

根据英语的尾重原则可判断出各分句中系动词后的成分才应该成为该句的重点,即作者强调的内容.然而,翻译中要对信息结构做出合理的安排,必须考虑到文本架构在目的语言的形式限辖内所具有的功能,单从语言上寻求句子间的序列等同时毫无意义的.(试想英语与法语中形容词的不同位置,以及诸如bre home“高尚的人”与homme bre“勇敢的人”之间的语义差异.)正是这种对需要、局限和可能性的认识,激发译者去寻找文体上更有效的译文.因此,培养这样的意识应当成为翻译实践的主要任务之一.

A、B 两译文的译者局限于原句的表层语言结构,将“最(能) + 动词”与前一句的旧信息搭配,导致译文重心与原文重心错位.C文采用的是“(的)是+补语”的结构 .D文没有盲目追求译文与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对应,抓住原文的重点同时,在译文中却采取了与原文不同的组合形式,即:将“最见于+名词”的方式突现新信息.不仅如此,D文灵活地选用文言形式“其等也”重复旧信息,使得新旧信息的交替流畅、得体,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类似论文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 要】文体学, 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 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
更新日期:2024-5-28 浏览量:70452 点赞量:15842

译者为主体文学翻译中原作风格的再现

摘 要 : 由于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在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9298 点赞量:6031

非文学翻译特点与方法的

摘 要:文本可以大致分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两大类,因而翻译也可按此划分为文学文本翻译和非文学文本翻译两种形式,文章对非文。
更新日期:2024-2-23 浏览量:32628 点赞量:8061

韩国文学翻译院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次金融危机让韩国政府开始反思韩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此后,加大对。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5801 点赞量:12278

《简.爱》两汉译本文学翻译的历史性

摘 要 :源文本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译本在语言文字、思想内涵以及风格特色上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译本产生时代的。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7752 点赞量: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