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赤子之心”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崇尚

[摘 要] 将老子的教育理念与安徒生、卡洛儿的作品放在一起分析,似乎有些困难,因为这些作者并不处在历史的同一坐标点.但是,他们有着本质的相同――崇尚儿童,都有一颗永不衰竭的童心.在这个意义上,对其教育理念的分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价值的.

[关 键 词 ] 赤子之心;儿童崇尚;老子;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66-04

当我们看到在欧洲大陆流传极广的一些中世纪甚至更早的童话故事竟与闭关自守的古代中国传奇故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联系背后的深层含义.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之所以能横亘数千载而流贯至今,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文明是一件百衲衣”.在此,笔者以老子“赤子之心”对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皇帝的新装》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分析,寻找它们背后的共通之处.

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儿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儿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尤其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快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等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

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平时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

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等

唉,怎奈三个调皮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等

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等

二女儿声音温和:“故事情节要离奇荒诞!”

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 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

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欢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

周作人曾经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总之,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儿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即使成年以后,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崇尚儿童.这也与老子的儿童崇尚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因此,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观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在这里将蕴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为什么儿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在老子看来,赤子之心犹如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纯净无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说是德行最深厚的时候,无知无欲,无利害之心,无人“我”之心,对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视同仁.然而,长大之后,嗜欲日深,诈伪日增,便渐渐失道失德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像一头温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思想: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伟人还是普通人,她都同样对待,因为在她心中一个国王和一只乌龟一样都要以礼相待,一个公爵夫人和一个保姆都同样荒谬可笑.作品中的爱丽丝是现实中怀有同情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千万个儿童中的一个.等级的观念和势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见,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东西.

“皇帝的头顶上撑着华盖,走在游行队伍当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户后的人都在激动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实在是无与伦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长啊!多么合身啊!’”

“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他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最后,一个儿童说.”

这个儿童的声音如同晴天霹雳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开!难道成人的视力远不如儿童吗?难道他们真的看见皇帝的新装了吗?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衣服.这便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成人心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使原本淳朴的心灵变得僵硬污秽,如同镜子上面积满灰尘,因此也就无法再用这面镜子洞察人生了. 成人经常羡慕儿童,在儿童的世界里,事情远比想象的要简单得多.真的即为真,假的即为假,喜欢就会大声说出来,不喜欢就从不作任何掩饰.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简单清晰的心态,他们的身心完全协调一致,没有缠人的烦恼,没有患得患失的忧虑.无论是远古的老子,还是后来的安徒生、刘易斯卡洛尔都极为崇尚这种纯洁无疵、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

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儿童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处世经验尚不足,一直被视为弱者,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受到蔑视.但是,老子早在春秋时期便能对儿童精神的价值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崇尚,不能不让我们后人对之肃然起敬.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在老子看来,婴孩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握拳坚固,整日啼哭不停,却没有气逆声哑的现象,这是由于他的精气充沛的缘故.这真是元气纯和达到了极点.

爱丽丝从掉进兔子洞就开始了这场不平凡的冒险经历,一直在不停地变大变小,身陷眼泪潭,参加热身赛跑,疯狂地吃茶点,和王后一起打槌球,听乌龟讲故事,和龙虾跳四对舞,为馅饼事件出庭作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什么惊险,爱丽丝都没有失望、放弃,相反她总是充满力量.赤子之心代表的是一种生的希望,一种面对困难的力量,一种善待别人的关怀.

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早在著名教育家卢梭“发现儿童”,在诗人华兹华斯、人类学家泰勒、心理复演论者霍尔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与儒家提倡的“父父子子”观截然不同的“儿童崇尚”.

老子认为赤子之心就像一面纯洁无疵、明亮无污的镜子,而成人心灵的镜子由于受到外部社会的污染已经覆上了厚厚的尘埃.他主张成人涤除玄鉴,返璞归真,返回到赤子的本真状态.

安徒生和卡洛儿对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的看法可以说是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皇帝的新装》中儿童的率直、单纯与成人的虚伪、心机形成巨大反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天然的、平等思想与成人上下尊卑,严格阶级划分形成鲜明对比.

马克思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吗?“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儿所崇尚的在儿童身上所体现出的人类本真的、自然的一面吗?

五、教,法自然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本真的一种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是受制于这一观念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那么它便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

《老子》开篇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弗始.” 老子在崇尚赤子的儿童崇拜观念下,“不言”“无为”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过“希言”和“不言”达到“有言”和“善言”,借着“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顺应自然.道是如此,所以照着道这个样子接受教育的人,也要顺应自然,故,教,亦要法自然.

翻阅安徒生和卡洛儿的作品,找不到任何说教的言词,这是因为他们持有和老子相似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习惯在一切事物里面寻找意义的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等”她认为自己对爱丽丝说的每句话都是珍贵的礼物,但是爱丽丝却道出了全世界儿童的心声:“我有权思考!”是的,所有的儿童都有自然成长的权利!

无言的教化,如春夜的细雨,慢慢浸入每个儿童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为不言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成长,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爱.

六、总结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因为老子认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关于儿童的观念和教育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更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启示.美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埃里克基梅尔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理论初探》中写道:“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为它的儿童所产生的那种类型的文学,最好地显示出那个社会所理解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

类似论文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品是最早走进孩子童真世界的文学作品,是孩子的好朋友 优秀的儿童文学的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
更新日期:2024-5-13 浏览量:70252 点赞量:163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探析

摘 要:阅读能够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能够极大地开阔视野,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儿童也不例外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所。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4558 点赞量:19265

儿童文学作品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摘 要:在学前教育中开展以有效文学作品鼓舞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į。
更新日期:2024-9-21 浏览量:120620 点赞量:26601

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

随着传教士来华、大众传媒的兴起以及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殖民,西方儿童文学以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开始了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
更新日期:2024-3-15 浏览量:43344 点赞量:10084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翻译策略

摘 要:西方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常会使用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翻译可以给予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增强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魅力,。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2525 点赞量:8359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立意探究

摘 要少儿出版机构如何推出适于目标人群的文化产品,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更关系到自$。
更新日期:2024-2-2 浏览量:8061 点赞量: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