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布克奖:缓慢而细致的阅读

布克奖(也称曼布克奖)今年将迎来它的45周年.相较于在中国热到烫的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的关注度实在不算高.然而,资深读者的心中都明白,相比近年来水准不定、颁发给作家的文学生涯而非单个作品且有泛政治化倾向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布克奖无疑是当代小说界更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文学风向标.

2013年7月23日,本届布克奖长名单出炉,共有13部作品从151部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短名单将于9月10B公布,最终获奖者将于10月15日揭晓.

青睐·悦评论

张悦然:“其实相对于诺贝尔,我更喜欢布克奖,感觉更纯粹一些,至少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作家来说,布克奖的获奖作家,让我觉得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

苏童:“前面几届获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我读过不少,很多都非常喜欢,在我心目中,是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作家的.”

布克奖得主G·斯威夫特:“在如今几近泛滥的文学奖中,布克奖是与众不同的,这个奖项,如果我们完全坦言的话,是令人垂涎的.”

冯涛:“相对而言,布克奖更看重文学性,它的出发点更单纯,评选更透明.”

记忆·流变史

1968年 出版商汤姆·马什乐受法国龚古尔奖启发,向布克兄弟出版社提议设立布克文学奖,获奖者将获得2万英镑的奖金.参加对象限定为英国、大英国协成员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国的作家.跟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只颁给仍在世的人.

1991年 作为布克奖分支的俄罗斯布克奖由英国布克奖基金会建立.

2002年 曼集团(Man Group)签下5年赞助合约后,奖项改名为“曼布克小说奖”,奖金提高至5万英镑.

2005年 布克奖打破地域壁垒,设立“布克国际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为6万英镑.所有作家,无论国别,只要其作品以英文或英文译本发表,均有资格获得此奖.本奖奖励作家的全部文学成就,不仅限于小说.与原有布克奖分别由两个相对独立的评审系统并行评比.同年,还专门为翻译家设立了个奖金为1.5万英镑的特别奖项——布克翻译奖.

微解读:布克奖很自我,最初的创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制“美国文学”的蚕食,以崇尚缓慢而细致的阅读风气.即便后来顺势做了调整和完善,其文学纯粹性的传统仍一直在坚持.所以每次有反传统的评选理念和评选结果出现,都会在骂战中引发一场集体反思.

链接:2013年3月,作家、政协委员赵丽宏撰写提案,建议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以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

思考 中国能否建立世界性文学奖?

我们的大众和媒体都热衷于中国作家在国外获奖.却对自己创立国际文学奖总有些心虚,甚至嘲笑.这其中或许有理性的思考,但更多的是缺少文化的自信.其实,我们也有一些国际文学奖项获得了认同,比如“微山湖国际文学奖”,2008年诺贝尔得主勒·克莱齐奥就曾获此奖项,并到现场领奖.可见,中国文学奖已经有了与国际接轨的审美眼光.

大选·卓越

每个奖项的背后都有一群评委,他们有着怎样的趣味直接决定了奖项的水准;而另一方面,奖项合理、透明的遴选机制也同样重要,布克奖的成功不啻得益于这两个方面.

1:评委团

布克奖只能与它的评委一样出色

:曼布克奖的评委会一般由5个人组成,包括批评家、作家和学者,也包括诗人、政治家和演员,他们都是各自行业内的翘楚,个性迥异,唯一相同的是都对有质量的文学抱有热情.

公平法则:评委会成员每年都要更换,一个人很少有两次机会入选,同时充分考虑评委性别平衡.

No.1史蒂文斯 演而优则评

“做评委并非仅仅说我喜欢这本书,不喜欢那本书,而是基于一种非常高水准的批评工作.”

这位在英国热播剧《唐顿庄园》里饰演马修·克劳利的帅哥是2012布克奖的评委之一.即便在当年评委中资历最浅,他也是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的高材生,同时他还是一个严肃文学读者.

风采解读:布克奖的评委没有花瓶,以演莎剧成名的丹·史蒂文斯,敢于批评,视野广阔,并执着于拷问人性、审视世界的严肃文学,这都保证了评选的权威性.

素材运用:机遇 外在与内在 严谨

No.2李翊云 美国文坛的中国画孔

李翊云,用英文写作的华人作家.1996年,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去美国后开始写作,7年之后,她在美国文坛声名鹊起,甚至有人将她与契诃夫相提并论.她多写孤独、丧亲和怜悯,重在描述个人或家庭非常态的人生轨迹,背景依稀可辨的是中国那个灰色的年代.

2013年,她成为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中唯一的亚洲面孔.正是她,向西方引荐阁连科,使阎连科有机会入围.

风采解读:李翊云以深谙世事和诚实正直的品质赢得礼赞——这源于她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及其以上因素对普通人之冲击的深刻理解.同时,她推荐阎连科,翻译沈从文与妻子的书信合集并引入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素材运用:写作的力量 分享 输出民族文化

2:遴选制度

比诺贝尔文学奖更透明

:一旦评委会成立后,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就不受主办者的干涉.并且相较于从头至尾“黑箱操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自长名单公布之日起,后续评选完全透明.

个性制度一 召入

按规定,每个英国出版社只可以提交两本书参赛,并提供另外五本书的推荐名单,评委有权在此基础上再“召入”不少于8本、不多于12本小说.

个性制度二 制作电子书

对于入围短名单的作品,出版商需于两周内制作成电子书,电子书节选可自由下载.

微解读:制度一拓宽了作品入选的渠道,减少了产生遗珠之憾的几率.制度二提升了公众对于布克奖的认知及参与程度.防止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冷思考:现在的文学奖奖金越来越多,在名誉和高额奖金的刺激下,一些文学机会主义者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与评委或主办方联手,实施“暗箱操作”,由此出炉的作品,大多艺术价值平庸.所以,文学的真正复兴,不能指望文学奖项的增多和奖金的提升,而只能等待整体社会语境的大幅改善.

影响·名利双收

布克奖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在于商业和文化效益的双赢.从商业利益上说,它推动文学的商业化,使市场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不但获奖作品的销售飙升,就连入围作品的销售也一路攀升.如一部在获奖前只销售掉2000~3000册的小说,在获奖后,小说销量可以不断飙升直至进入畅销书行列.从文化效益上说,大奖营造了一份大奖文化,大奖鼓励无边界创作,使许多思想自由、文体新颖的作品纷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坛格局.


布克奖·经典名作

1982《辛德勒方舟》托马斯·肯尼利

作者档案:托马斯·肯尼利,澳大利亚作家,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历史史实,然后再编上现代的心理和风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其改编成电影《辛德勒名单》,一举夺得六项奥斯卡奖.

文学近观:一个事业不成功的德国商人,,贪财,借战争之机白手起家,在目睹了犹太人被无辜屠杀的惨象后,发现自己的工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辛德勒从开始的出自善心的无意识行为,发展到后来把拯救这1100人作为一个信念.自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他意识到自己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带领这1100名无辜的犹太人避免遭屠杀的命运,并坚持到战争结束.辛德勒并没有说出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一个商人,他最具深度的一刻就是对葛夫说出那句著名的话:权力是你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却赦免他.

微解读:与基尼利的大多数其他历史小说相比较,这部作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它虽然用大量篇幅写了法西斯的暴行及犹太人的苦难,但其气氛不像其他历史小说那样压抑,色彩也并不灰暗,相反倒是比较明快;二是在作者所有的历史小说中,这部是最忠于事实、最贴近现实的小说.

200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扬·马特尔

作者档案:扬·马特尔,1963年出生于西班牙,双亲都是法裔加拿大籍.他27岁才走上写作道路.30岁时才发表第一部作品,销量不佳.39岁,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夜成名,成为当年文坛上的黑马.

文学近观:16岁的印度少年Pi在举家迁往加拿大时,货船中途沉没,家人全部遇难,而他幸运地爬上了救生艇逃过一死.同时爬上救生艇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最后,在鬣狗、斑马和猩猩死后,少年Pi在和理查德·帕克的斗争中,开始了227天的海上漂流.

微解读:一艘孤独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饥饿的猛虎,漫长的227天,这是一场关于生存的艰难考验,这是一个关于冒险的奇遇故事.作者扬·马特尔用一个温情的方式呈现了一场残酷的人性遭遇,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角色和事件都以一种很直接的方式向前推进,没有诡秘,语言明了、简单.

2011

《终结的感觉》朱利安·巴恩斯

作者档案: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以“用词精准,独具神韵”著称.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编撰过《牛津英语词典》,也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他曾3次入围但都铩羽而归,认为“得奖就像中头彩,快把人逼疯了”.巴恩斯的小说尝试用多种方法打破传统的小说创作模式.

文学近观:离婚之后的中年人托尼意外得到好友生前留下的日记,根据日记,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件件往事,记忆中的认知不断被颠覆.随着记忆的浮现,他也必须面对生命的真相.

争议:文学性VS可读性

这一年的布克奖,有评论认为入围作品太注重可读性,并以此来判断优先次序,有违布克奖推崇纯文学的传统.

意见说:把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对立起来并不明智.文学奖虽奖励的是文字运用和叙事结构上的刨新及其文学价值,高质量的作品也许要求读者用心阅读,但是不能把这点看成缺点.

类似论文

一本字典的罗曼蒂克

这是一本1943年8月上海奔流书店出版的寸半本字典,由黄泽人编辑 字典印刷精美,纸张质量上乘,编排也十分合理 家里的这本字典在市。
更新日期:2024-3-7 浏览量:8795 点赞量:2956

新乡布克印后装订生力军

在《印刷技术?数字印艺》的2013年11月刊中,《2013平装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隆重发布,该调查连续9年以。
更新日期:2024-10-12 浏览量:129453 点赞量:27698

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摘 要: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自1987年译介到中国以来,诠释、研究和争论一直非常盛行,对中国高等教育有重大。
更新日期:2024-10-6 浏览量:20707 点赞量:6393

Mime手袋繁花下绽放的罗曼蒂克

2015春夏季中被重新唤醒的18世纪Grand Tour魅力及悠游主题,旅行中的美好回忆同样映照在了手袋之中 本季全新的Mime手。
更新日期:2024-4-8 浏览量:11717 点赞量: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