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文学概一

《文学概论一》

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

学习过程评价的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主要介绍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和提高运用文学理论阅读,分析,和评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学习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理论传统,创造性地借鉴外国文学理论精华,培养审美情操,提高理论素质的目的.

学习过程评价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目的要求

3.学习《文学概论》的具体方法

4.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原因

5.文学的定义

6.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

7.文学与其它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8.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0.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11.文学文本

12.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层面

13.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4.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

15.文学意境及其分类,特征

16.文学象征意象及其分类,艺术特征

17.象征意象化的原则和方法

18.叙事作品

19.抒情作品

20.文学的风格

21.文学创作

22.文学接受及文学批评

23.文学的源流

(二)考核要求

1.巩固学生的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在掌握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文学现象和鉴赏,评论作品的能力.

3.能够把本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文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换和全面发展.

三、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

1.学习报告

系统学习本课程的后,在掌握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融会贯通,结合资料查阅,就文学理论某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综述,形成2000字以上的书面学习报告.

2.作品评论

运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选取某部文学作品,从某个角度,结合资料查阅,写成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或鉴赏短文.

3.对文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思考

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或者书面的形式,就文学现象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形成2000字以上的书面讨论稿.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

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也采用分数制度,满分100分.可以按照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以下几等:

优(90分以上)

观点正确,作品评论和对前沿问题的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论述充分,资料充实,结构合理,论证有力.

良(80—89分)

观点正确,论述比较充分,资料相对比较多,结构不存在很大问题,结论基本合理.

中(70—79)

观点基本正确,论述比较充分,资料不很多,结构基本合理,结论较符合逻辑.

及格(60—69)

观点不够明确,论述不很清楚,资料缺乏,结构不清楚,结论尚符合逻辑.

不及格(60以下)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清楚,没有查阅资料,结构混乱,结论不符合逻辑.

第二部分综合考核部分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设置和设置目的

《文学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考试者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和提高运用文学理论去阅读,分析,和评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学习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理论传统,创造性地借鉴外国文学理论精华,培养审美情操,提高理论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意的.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导论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课程内容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

(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三)联系实际,陪样能力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着

三、考核知识点

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支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

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艺学,

2.文学史,

3.文学批评.

(二)领会

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

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第一章文学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释文学观念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史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文学四要素

文学活动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

表现说

使用说

独立说

客观说

体验说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文学的界说

文学的定义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概念

狭义的文化观念

符号一的文化观念

文学的文化意义

揭示人的生存鲸鱼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语言文化

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展

(一)"品质阅读"

(二)"价值阅读"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源于生活

文学改造生活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审美的含义及其现实的条件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

经验与体验

体验与文学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考核知识点

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的原因,

文化概念,

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

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审美活动与文学,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考核要求

识记

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学者,四要素的名称,四要素的关系,

提出狭义的文化概念与广义的文化概念的学者,

马克思,恩格斯等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论,

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

领会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联系,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的内容,

文化概念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几种意义,

文学意义是如何被发现的,

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性,

文学与体验的关系.

应用

结合实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联系实际分析审美活动的三层面,

结合实际分析各种 981;同的文学观念.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语言组织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存在方式和作用.文章的重点在"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掌握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概念

文本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三)文学文本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二、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构造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的作用

节奏

音律

文法层面

词法

句法

篇法

辞格层面

比喻和借代

对偶和反复

倒装和反讽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

音乐性

陌生化

三考核知识点

1.阐述文学文本,

2.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文本的位置,

3.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存在方式,

4.文学文本与特定的语言组织,

5.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隐含的其他方面.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提出这一问题的相关作者,

2.中国古代文论中突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学着,

3.西方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作者,

4.文学文本构成层面的名称,

5.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的名称,

6.提出文学语言各种审美特性的作者.

(二)领会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与联系,

2.文学文本的层面,

3.文学文本语言性的特征,

4.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5.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7.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2.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3.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4.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

要性和系统性,树立起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其二是掌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其三是重点掌握文学形象高级形态即作为艺术至境形态的典型,意境和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目的是提高识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能力和分析批评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型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典型的特征性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意境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一)意境论的形成

(二)意境的界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生命律动

(四)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一)刘熙载分类法

(二)王国维分类法

(三)生命律动

(四)韵味无穷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

(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一)哲理性

(二)象征性

(三)荒诞性

(四)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

(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三)"意象应和"的原则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形象,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典型形象,

4.文学意境形象,

5.文学象征意象.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学形象定义,

2.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典型,

3.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意境,

4.哪些重要坐着论述过文学象征意象.

(二)领会

1.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联系,

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3.文学形象系统,

4.文学典型的特征,

5.文学意境的特征,

6.文学象征意象的特征,

7.意象化问题.

(三)应用

1.分析文学典型,

2.分析文学意境,

3.分析文学象征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专门讲述叙事性作品.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围绕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把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现代叙事学

叙事与叙事作品

叙事的意义

叙事作品

叙事的层面

故事内容与故事叙事

叙事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叙事的层面

叙述事件

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

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

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叙述标记

叙述标记和写作意图

叙述标记和人物性格塑造

第二节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情节

情景

人物

(一)"扁平"人物

(二)表意型人物

(三)"圆形"人物

(四)典型人物

(五)"性格"人物

三、行动

(一)叙述功能研究

(二)叙事逻辑研究

第四节叙述动作

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

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

叙述声音

显在叙述者

隐在叙述者

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接受活动的参与者

叙述者与接受者

三、考核知识点

1.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叙述语言,

3.叙述内容,

4.叙述动作,

5.叙述作品的特征.

(一)识记

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

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

3.叙述语言,内容,动作的注重概念和定义.

(二)领会

1.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

2.文学叙事的意义,

3.叙事的层面,

4.叙述时间及其意义,

5.叙述角度及其意义,

6.叙述标记及其意义,

7.故事,人物与行动,

8."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9.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

10.叙述声音,

1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三)应用

1.分析叙事作品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

2.分析叙事作品故事,人物与行动,

3.分析品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第五章抒情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讲解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问题.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抒情作品的特征"等几个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内容.要求识记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理解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各类抒情作品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的内涵

抒情作品以感情为本位

抒情作品的内涵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情感的特点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广义情感与侠义情感

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

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抒发情感即穿法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情感的原则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抒情的一般原则

抒情的途径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

抒情的语法策略

抒情的修辞策略

抒情的传统

抒情传统的形成

不同的抒情传统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

题材特征

结构特征

意象与主体特征

意象与主体特征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体例示

原型意象,抒情母体与创新意识

文体特征

文体的美学内涵

抒情诗的特征

抒情小品文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1.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2.抒情的本质,原则,

3.抒情的途径,策略与传统,

4.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

2.文学抒情问题的主要定义,

3.抒情与情感的概念,

4.传达与表现的区别.

(二)领会

1.抒情作品的内涵,

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3.抒情作品的情 感特质,

4.抒情的本质,

5.抒情的诸种原则,

6.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7.中国与西方的抒情传统,

8.抒情作品的特征.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特质,

2.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各种原则,

3.结合作品分析事情的途径与策略.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独创性与多样性,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明确文学风格是辨识作家个人乃至一种文化的标志,了解文学风格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和有关论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

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切合时呈现的特色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风格的定义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创作个性界说

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

文学三层面

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文采

情调

气势

氛围

韵味

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风格的界定和阐述的种种理论,

2.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构成都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3.文学风格的界说,

4.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5.文学风格在时代,民族,低于等影响下的文化构成,

6.文学风格的文化表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风格问题的诸种概念.

(二)领会

1.文学风格的各种理论内涵,

2.文学风格的定义,

3.传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4.文学风格的言语组织,

5.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6.文学风格与语言组织,

7.文学风格的特征,

8.文学风格的类型及其审美价值,

9.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

(三)应用

1.通过作品的语言辨认文学的风格类型,

2.结合作家与作品说明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3.结合作品说明风格的审美构成.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创作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与"创作过程"这两个大问题.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的认识,从主体角度深入了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额精神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作家的文化修养

作家的独特素质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客体

文学创作室主客体双向构建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

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意义

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的特征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的特征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的特点

艺术想象的类型

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

艺术理解与选材

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的构成

床组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创作冲动

创作冲动的特征

创作从动的心理构成

创作冲动的激起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修改与润色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知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

3.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

4.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5.作家的素养的诸方面.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记住本章所列的重要作家,理论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和创作过程的重要概念.

(二)领会

1.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2.文学创作的课题,

3.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4.艺术直觉与艺术灵感,

5.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

6.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

7.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三)应用

1.结合作品说明作家应具备的素养,

2.结合作品说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规律,

3.结合作家创作说ing作家的创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作品与读者间的文学接受关系以及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运用文学接受的理论,揭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诸种心理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的产生,传播,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了解与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消费时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观条件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作为主体条件的审美心境

接受者的兴趣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

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期待视野

预备情绪

接受审美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

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召唤结构

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

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认识空间的拓展

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

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社会交往

第五节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文学批评的方式

审美体验

理性分析

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生产,传播,消费与接收各个环节,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3.文学批评的意义,

4.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联系与区别,

5.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6.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7.文学接受的过程,

8.文学接收效果,

9.文学批评的意义与诸种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各种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诸环节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接受者的素质与心境,

3.作为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学作品,

4.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5.文学接受心理的顺化与同化,

6.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7.文学接受效果及其条件,

8.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接受主体的素养与心境的重要性,

2.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3.结合作品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与再创造,

4.文学批评意义的解析.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文学的思潮,流派相关的理论,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会关系,通过理论,观点的运用,能够解释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发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关系及不平衡现象,了解与掌握文学自觉,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演变的状况与特点.本章的重点是第二届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

关于文艺起源的集中观点评述

模仿说

巫术说

游戏说

劳动说

文艺奇缘于以劳 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室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发扎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文学的自觉

从不自觉到自觉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与吸收

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

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

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的涵义

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特点

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的界定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

文学流派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起源的诸种理论,

2.文学起源的综合理论,,

3.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的产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古今中外论述文学源流的重要论点和理论化,

2.关于文学源流的重要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四种文学起源理论,

2.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

3.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及特点.

(三)应用

1.结合中国文学发展史说明文学的起源或发展的规律,

2.结合文学思潮的历史说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演进,

3.文学流派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Ⅲ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本大纲是本课程个人吸血和社会助学的依据,同时也是本课程命题的依据.如制定考试用书或自学指导参考书与本大纲有出入,以本大纲为主.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还分别列出了学习和考核目标,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学习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得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尸体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以程度,使命题工作更加规范化.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个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知识,理论,方法的区别于联系,这是中等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包括对某些追那个的文学,艺术具体作品的分析把握),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考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文学概论》,童庆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考试者应首先认真阅读打个,对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并明确考试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在学习指定教材和自学指导书.

2.本课程分为导论和九章.第一章文学概念,阐述各种不同的文学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大哥所确立的具有综合性的文学观念.重点在本大纲所确立的具有综合性的文学观念.和所包含的命题.难点是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阐述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以及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文学语言的特点等.重点是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而难点也在这里.第三章是文学形象系统,阐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重点在文学形象的三种不同的形态.难点在对"象征意象"的理解.第四章叙事作品,介绍西方叙事学的叙述内容,难点在一些新的名词术语的理解上面.第五章抒情作品,阐述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与传统以及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重点在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难点在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第六章文学风格,阐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区别于内在联系,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重点在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和有关论述,难点在个性与创作个性的差别上面.第七章文学创作,阐述文学创作中的各类问题.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与"创作过程"这两个大的问题.难点在对创作心理要素的认识.第八章文学接受,阐述读者的文学接受以及独行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重点是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和效果.难点是对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九章文学的源流,阐述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文学的思潮,流派的相关理论,说明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重点是对艺术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以及文学思潮的发展.难点是对艺术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的认识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解.自学者应理清各章各节的逻辑关系,对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性的理解.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与创作识记和欣赏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自学者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必须联系文学作品的实际,多阅读文学作品,并热别注意能运用医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作品.

3.自学者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应特别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领会.也需要适当的记忆,单记忆应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死记硬背不能达到本课程的考试要求.

四、关于社会助学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社会助学者应认真钻研本大纲,对大纲的整体逻辑关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引导自学者按大纲的内容和考试要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

2.助学者对依据本大纲所编些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要有全面的理解,抓住各章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并对自学考试者进行深入的辅导.通过举例等各种方法,深入浅出的加以讲解,帮助自学者掌握课程的内容.

3.加强对自学者习题作业的指导,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业,使学生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五、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如指定教材与自学考试指导书与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不一致,应以本大纲为准.

2.依据本考试大纲的规定所编写的制定教材的各章各节,都属于考试的内容,并以此来确定命题的范围,能力层次和重点.

3.本课程考试范围覆盖到章,并适当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4.能力层次分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份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5%,领会占40%,应用占35%.

5.试题的难易程度要合理,试题的难易度分四档,没分试卷中试题难易度大致比例为:易10%,较易40%,较难40%,难10%.要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的高低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6.鉴于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试题要以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也要适当考理论观点的实际应用,特别是作品分析.

7.本课程的考试方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分量以中等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计分采用百分之,60分为及格.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讲正确选项的代码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文学文本包括的层面有:()

A.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体结构,文学意义系统

B.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 式系统,文学内容结构

C.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D.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式结构,文学意味世界

2.创作心理要素主要包括:()

A.艺术概括,艺术变形,艺术想象,艺术灵感

B.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

C.艺术情感,艺术综合,艺术想象,艺术概括

D.艺术想象,艺术直觉,艺术概括,艺术变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请将其全部选出,并将正确选项前的代码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是:()

A.生活的反映

B.生活的感悟

C.生活的复制

D.情感的抒写

2.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条件是:()

A.需要人的修养

B.需要客观的对象

C.需要历史文化的几点

D.需要别人的指点

E.需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三)名词解释

1.表现说

2.典型

(四)简答题

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2.现实主义具有什么特征

(五)论述题

1.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审美特征请举例说明.

2.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1

类似论文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所遇到的普遍困境如课时量不充足、学生心态产生异变等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7832 点赞量:25573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298 点赞量:5006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摘 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在中国语境中,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3621 点赞量:32517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355 点赞量:28637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598 点赞量:22534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1866 点赞量:29965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073 点赞量: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