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职文河北,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毕业文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裴跃进

(重庆文理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重庆市永川区402160)

笔者近年来经常参与中小学各种教育科研立项,结项及教学成果评选工作,深感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渐高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在其教育科研论文中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拟就中小学教师在科研论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一、问题分析

1.题目不合适 题目是一篇文章思想的浓缩和灵魂的体现.它不仅表明作者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对象,而且还规范了研究的范围,思路和方法.题目字数不多,看起来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撰写论文时,题目往往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篇文章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题目不合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题小文.选题缺乏必要的限制与界定,涉及范围太大.由于作者有限的学识与功底,结果造成要么文章空泛无物,要么文章内容单一狭窄,二是多个主题.一个题目表述两个甚至多个中心,造成文章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论述,严重影响论文质量.三是脱离实际.有些教师不知道从自己熟悉的问题中,实践中和反思中去寻找研究课题,反而一味挑选那些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课题,殊不知这些题目往往是一般中小学教师难以胜任的,致使文章泛泛而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题目落伍过时.有些问题人们早已讨论达成共识,但出于信息的匾乏或必要的思考,又将其作为新问题去研究.五是表述不清.有些论文题目既未界定研究目标,也未说明研究内容,题目模糊不清,使人不知所云.六是题目逻辑错误.少数教师可能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生动,引人注目的效果,结果违反逻辑,将本不是同一类的事物生拉硬拽到一起,犯了学科性和常识性错误.七是题目繁琐冗长.有些论文题目动辄十余字甚至二十余字,既未展示所要表述内容的确切含义,又给人一种罗嗦的感觉.不符合题目准确,简练,规范的基本要求.八是题目情绪泛滥.一些论文题目呈现出口号式或情绪化倾向,充满着某种感采或理想愿望,无法看出具体要研究的对象或内容.

2.结构不合理 结构是一篇科研论文的基本构架.它既有安排材料.呈现顺序和叙述过程的组织作用,也有阐明题目,表达观点和体现思想意义的作用.由于相当部分教师不知道科研论文的结构应当科学严谨,叙述有序,通畅达理,因而在论文结构方面常常出现如下几个弊端:一是题目与内容不一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既表达文章的中心与旨趣,还界定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这是写文论道的基本常识.但有的科研论文题目与文章的主体内容大相径庭,文章题目明明是界定了论述的内容和领域,但文章内容阐述的却是另外的对象和事物,内容与题目联系不密切甚至丝毫无关.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师来讲,这种现象不应当出现.二是内容论述不合理.一般科研文章开展论述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具体采用哪一种论述方式,要看论述内容大小和问题属性,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逻辑顺序.但有些教师对内容阐述和问题分析上存在诸多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现象,是并列关系的没有按并列去安排,不是并列的却偏偏按并列去对待,明明是递进关系的不去按递进论述,偏偏按并列去展开论述,等等.论述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科研论文的质量.三是概念界定不清楚.既是研究性文章,就必须要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与界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具体进行进一步地探讨,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论文中随意提出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但并不将概念或观点的内涵,背景,特征,类别和来由给予明确的界定或说明.所要论述的概念或观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属性都不予界定或界定不清,论文研究的可信度与必要性势必大打折扣.

3.研究不深入 人类活动有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水平.前两种属于种族遗传性质和原始模仿性质,而后一种则是将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这才属于研究性质.只有达到理性的,有意识的反思水平,我们的教育研究才能进入新的天地,有新的发现.从这一点来分析,我们一些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远未达到如此要求.其主要表现有三种:一是限于方法介绍.由于不懂得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因而其论文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二是限于常规描述.部分教师不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艰苦复杂,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而是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常规的描述,以为将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方案通过精心修改,提炼,充实,就是一篇科研论文.三是限于经验总结.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完全区别于日常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许多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教学笔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描述,教学工作体会,钻研教材感受的层面上.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超越对具体的,偶然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不能结合教育理论来把握现象后面的规律,或者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的科研作用则非常有限.上述诸种研究不深入,结果造成了研究成果的表面化,肤浅化和经验化. 4.准备不充分 教育科研的准备工作犹如高楼广厦的基础,整体建筑的安危成败,则完全系于基础是否坚实牢固.一些科研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原因就在于准备工作不扎实,不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指导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论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教育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准确,导致不能科学地运用原理.其二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原理时,不能把原理与教育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处于分裂状态,教育原理的运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是实践梳理方面.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实践的躬行者,应当说其丰富的教学实践为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育科研素材和教学案例,但由于缺乏必备的科研素养,疏于日常教育情景的观察,思考,记录和整理,结果造成科研论文中缺乏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出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奇怪现象.再次是资料搜集方面.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数据,实例的说明与支撑,但观察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数据,实例的缺失与匮乏.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一点散乱零星,不成系统的工作见闻和教学感受之外,鲜见有各种说服力强的数据资料.

5.表述不规范 科研论文的表述应当有严谨规范的格式与精练准确的语言.但相当部分的教师的科研论文不符合表述的规范.首先,论文格式不规范.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缺少内容摘 要,关 键 词,注释或参考文献等,虽然有些论文不缺少这些内容,但作者对关 键 词,注释等的性质,数量,用法都不甚清楚,表述不准确,不简练,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表示论文的严谨,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或过于陈旧,或缺乏权威性,这些都是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其次,语言表述不规范.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楚,精练,表达方式多为叙述或议论,阐述事理多用归纳与演绎,阐明观点多是客观而冷静.但一些中小学教师不了解科研论文的语言特征,将学术论文的语言与一般文章甚至和文学作品的语言混为一谈,堆砌华丽辞藻,追求斐然文采,喜用描法,随意主观抒情等等.

二,原因分析 1.对相关培训不重视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上学期间大部分只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教育课程,这些仅是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而且与中小学的教育联系并不密切.另外,由于这些课基本上属于公共课,学生及教师普遍不重视,学生从这些课中学到 的知识少得可怜.据统计,在师范教育的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20%~25%,而在我国仅占9%[1],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职前教育先天不足.反思职后的教育科研培训,则往往是片言只语,零星散乱,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很少有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系统的科研训练.以致于他们既不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也不具备教育研究的基本功底,既不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又不熟悉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所写的论文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2.主观努力不到位 许多中小学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一部分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任务,实际上对教育科研活动没有兴趣.有些教师甚至持反对态度,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教育科研.另一部分教师没能处理好教学与教科研的关系,或者为科研而科研,或者认为教科研会占用教学时间,如此就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使教科研不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来的论文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

3.各种评奖不严肃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术团体和各种教育刊物竞相举办各类教育征文.教改论文和教学成果评奖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无疑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但不可否认,在这些活动的进展当中,由于功利性,营利性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评奖种类,评奖标准与评奖范围过度无序和设置失控,滥设奖项,滥评等级,滥发证书现象屡见不鲜.如此设奖评奖的不严肃,不仅扭曲,消解了教育科学研究应有的科学性,艰苦性和复杂性,降低了举办者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动辄得奖,甚至得大奖的负面影响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4.外部支持不充分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学校通常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机构,但不设教研处.即使个别学校设立了教科室,其地位待遇也很低.各个学科教研组也基本上只"教"不"研".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管理不规范,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资料等都得不到保证,而且常常不能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再者,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工作成绩,收入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少数教师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个人兴趣.现在教育研究的组织形式也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学者们或教育行政部门从理论需要,个人兴趣,全局性的大问题等出发确定研究课题,然后分成一个个子课题派送到不同的中小学校,而不是采取从教育实际出发的行动研究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组织方式容易脱离各个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成果也常常不够科学.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小学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当然也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

三,基本建议 1.应尽快宪善教师职前教育科研课程的开设与职后培训机制,奠定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备基础 首先,必须逐步完善师范教育研究课程设置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门类和时间远远不够,不仅与国外相差甚远,与国内教育需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师范大学或培养师资的各类综合性大学,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开设,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奠定坚定的教育科学研究基础.其次,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普遍师资差,管理乱,水平低,而且办学没有特色,致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长期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影响了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应当改革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逐步推行"校本培训".[2]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比较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和论文质量不容忽视的一条途径.


2.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适应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发表论文的现象,但作为一种制度,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坚持,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报酬.中小学校的领导体制也需要改革.没有教育科研领导机构的,应当建立,没有教育科研机构的,应当提高其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业务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也可以把教科室改为教育科研处,切实加强建设.教科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另外,课题研究小组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

3.要转蛮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树立服务教育实际的科研观念 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

类似论文

讲师职文河北,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毕业文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指导教师用表)学部: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评分内。
更新日期:2024-1-2 浏览量:9107 点赞量: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