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如何成功就业文湖南

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1

一、发展现状1

(一)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

(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2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着························2

(四)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3

(五)对外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3

(六)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3

二、面临形势4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4

(二)川大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和面临的主要问题5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7

一、七项行动计划7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7

(二)学科建设与多学科交叉行动计划15

(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17

(四)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20

(五)国际合作行动计划21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3

(七)文化传承创新行动计划26

二、五项改革举措27

(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28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9

(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30

(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改革30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31

三、构建以五个"15"为主要核心竞争力的指

标体系32

第三部分"十二五"规划落实的条件保障34

一、制度保障34

二、责任落实35

三、经费投入35

四、基础建设

五、督促检查35

四川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6年,党,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吹响了中国21世纪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军号.2016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全面部署,并赋予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四川大学实现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制定《四川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校师生员工,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新的思路应对新的形势,以新的举措迎接新的挑战,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创造发展的新辉煌.

第一部分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是四川大学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2006—2016年,全体师生员工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锐意改革创新,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成就,衡量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稳步攀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我校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实现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和一流学科体系为目标,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学校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重点学科23个,新增数列全国第二位,总数37个(加上一级重点学科覆盖点,达到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从17个增加到35个,博士点从213个增加到274个,硕士点从306个增加到361个,博士后流动站从21个增加到28个,在教育部组织的2007—2016年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41个一级学科参评,排名第一的有1个,排名前三的有4个,排名前五的有9个,排名前十的有19个.

(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由高端人才领军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两院院士5人,总数13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7人,新增长江学者15人,总数31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总数44人.学校先后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着名大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65人,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名,日本建筑大师1名.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了"青年教师联系制",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了青年教师工作科,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2007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了"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进一步健全完善形成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了"双特生"选拔培养,实施了"两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和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了一批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获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实现了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新增教学名师8人,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新增国家精品课程27门,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新增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3篇,成为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五年来,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共有5600多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

(四)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总经费从7亿元增加到15亿元,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8项,较"十五"期间增加10项,SCI收录论文数从2006年的1066篇增加到2355篇,收录论文数全国高校排名从第12位升至第5位,每年发表SSCIA&,HCI收录论文数从17篇增加到70篇,专利授权数由127项增加到273项.获得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15项,4名教授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入选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五)对外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目前,学校与美,英,德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着名大学开展了"2+1+1","2+2","3+1","4+1"等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九寨沟生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等8个高层次,宽领域,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外国留学生招收人数由2006年的1080人增加到2016年的1445人,启动了"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培养计划",设立了"高层次来华留学博士和高级进修生奖学金",建设了3所海外孔子学院,举办了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研讨会等97次高层次国际会议.

(六)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05年以来,学校附属医院年平均收治门,急诊病人383.5253万人次,住院病人14.6718万人次,手术8.177万台次,学校分别与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贵州瓮福集团等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16年,川大智胜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学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2016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13个"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14"青海玉树地震重大灾情,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四个附属医院分获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华西医院,国务院和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慰问.

二、面临形势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正在向多样化转变,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更加突出,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共同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必须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战略,主动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 积极探索和健全有自己特色的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管理体制机制,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缩小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新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2016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上,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这是高等教育更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必须以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突破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同时,境外高水平大学正在采取各种形式与国内高校争夺优秀生源,教育质量和水平已经日益成为我国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和推进改革的力度将直接决定"十二五"末各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四川大学必须主动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增强忧患意识,发扬进取精神,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川大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四川大学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逐步缩小.学校"十一五"初提出的核心指标已基本实现,有些已经超过预期.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证明川大人能干事,能成事.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川大学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全方位服务"的育人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立交桥"有待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水平方面.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和发展需要还不适应,大师级人物,高端领军人才偏少,且学科分布不均,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亟需进一步充实,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尚待完善.

科学研究实力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够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主持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的能力还不够强,具有较高国际活跃度和影响力的学者,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方向还不是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学科建设成效方面.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多学科交叉融合工作推进不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并真正形成合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和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新兴学科培育和建设亟待加强.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理顺,教师的学术决策权责,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办学效益的意识还不够到位,资源管理比较粗放,学科资源,办学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资源分配还不够合理,高效,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学校资源部门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校文化资源以及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开放合作与社会服务方面.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发展还不平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示度的科研和学术成果还不够突出,参与"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以及全球灾害危机应对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服务师生员工方面.真诚服务师生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心全意为师生职工谋福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在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解决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四川大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二五"规划,实现资源整合,重点突破,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2005年和2006年,分别经学校党代会,教代会和工代会讨论通过,学校确定了建成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十一五"期间,反映学校整体水平的主要核心指标总体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初步进入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第二步,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了奋斗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关键是怎么去行动,怎么去落实,怎么去实现.

目前,学校已基本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是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即处于实现"基本建成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加快四川大学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定实施"七项行动计划"和"五项改革创新举措",努力实现与四川大学地位相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以五个"15"为主要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成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

一、七项行动计划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一所大学的水平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真正使教育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1.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充分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优势和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落实"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服务"的育人管理体系),认真实施"323+X"(即:"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两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三大类"课程体系,若干项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本科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433"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四大类高层次创新人才,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三种研究生培养手段),努力使川大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并使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得到发挥和发展.

预期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度缩减本科生招生规模,合理增加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力争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逐步接近或达到1.5:1~1:1,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教师以育人为中心任务,最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关爱学生,积极奉献的从业精神,增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教育教学效果,新开设创新探索型课程300门以上,实践应用型课程500门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自由选择的课程资源,新建实践教学基地10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10个,实现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达到3000项以上,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80%以上,推进大类招生,完善转专业和选修第二专业等管理措施,使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更大 ,努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改进考试考核办法,加强国际和校际交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研究生评价各项综合指标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论文15篇以上,总数达到25篇以上,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举措:

(1)"323+X"本科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人才分成"3"大类,按照"2"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构建"3"大类课程体系,实施若干项(目前已有12项)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按照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全校绝大多数学生实施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综合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学校吴玉章学院,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地班,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医学长学制教育等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双特生"人才培养:对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或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者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的独到见解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两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三大类"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在本科前两年半完成,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

——个性化教育阶段:从大三开始,将课程分为三大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因人而异地选择任何一类课程体系进行学习.

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实施"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类是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凡立志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科学家的学生,可提前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团队,尽早参加科研训练,锻炼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一类是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凡希望创新创业的学生,可提前做创业尝试,做"异想天开"的实践,学校积极引入社会项目,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创新,自由探索,一类是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凡希望毕业后先就业的学生,重点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实践能力训练,提前进入实习基地,产学研单位参加社会实践.

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十二个项目:

——优质生源培育与创新人才选拔项目:建立省内外着名中学优质生源基地,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学生选拔录取机制,通过"学科专业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发现优秀学生苗子.

——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项目:实行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制定个性化,国际化,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未来科学家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以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着名科学家等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专业优化整合,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交叉培养,鼓励开设跨学科交叉专业课程,制订交叉专业建设计划,建立交叉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进行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建设上台阶.

——公共课(政治,数学,外语)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项目: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实现外语口语教学全部由高水平外籍教师担任,按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开展分级教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优化教学内容,制定《四川大学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开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激励机制.

——小班化,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全面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实施研讨式教学,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教学,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逐步在全校形成"探究式教学"氛围,逐步实现每个教学班的规模在25人左右,形成探究式授课体系,在三个校区改建符合小班化和探究式授课方式的教室100间,配备利于小班化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设备.

——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按学科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组织校内外优秀师资开设三大类课程,确保个性化课程的授课质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个性化教育课程.

——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项目:完善高质量,多样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扩大改革试点范围,真正体现学生的真才实学,增加生均实验教学运行经费,生均毕业论文(设计)经费,生均实习经费,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激励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完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大幅增加大学生原创性,自主性实验项目.

——"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与全职教导员"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爱心管理服务新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体育教育,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探索建立新的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真正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开展学生考风,考纪警戒展,引导每位学生严谨为学,诚信为人.

——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项目: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15~20个专业优势明显,满足社会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授课专业,引进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建设"国际化人才本土化教育试验区",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完成1100门全英语授课课程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力度,不断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设立学生国际联合培养基金,扩大与拓展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领域,规模和渠道,推行"本科生留学奖,助,贷学金计划",资助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学科竞赛,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经历.

——本科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支持平台建设项目:整合教务管理各模块(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学籍,毕业审查等),开发和完善对大类招生,双特生,长学制,卓越工程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管理新功能.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建立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并把质量评价结果与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授课资格制度,教师晋升职称等相联系,开展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引导学院的专业建设,开展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支撑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和培育中心,按照"学生自主择业,市场提供就业,学校促进就业"的原则,开展职业辅导,职业测评,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科研合作优势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2)"433"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按照三种研究生培养手段,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七个项目,着力培养四大类高层次创新人才.

四大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即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开放式的专业学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多样化的特色培养.

三种研究生培养手段:即全过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方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全新的专业学位教育.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七个项目:

——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项目:每年举办一定次数的旨在吸引优质生源的优秀学生学术夏令营.同时,与相关高校合作,互推优秀学生.实施"3+2+3"本硕博连读,选拔本科拔尖学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后按照推免研究生标准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并于在读期间组织分流考核,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其余学生按照硕士研究生的常规培养方式完成学业或攻博.实现以本硕博连读选拔本校优秀生源,以高水平大学校际互推交换优秀生源,以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吸引优秀生源,以交叉学科招生政策补充优秀生源的完整的研究生选拔体系.

——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于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给予专项奖励,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优秀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力开展创新研究,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优秀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100部左右的优秀研究生教材,鼓励教师编写能体现学科特点,代表国内本学科教材一流水平,系统性强,内容新颖的高质量研究生教材.

——研究生公共实验实践平台建设项目:资助一批研究生公共实验实践平台建设项目,使其更好地为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服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践环节质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公共实验实践平台的水平.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项目:进一步全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标准,严格考核.全面提高导师的实践应用指导能力和校外导师的 ;理论指导能力,建立常态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双向"培训机制,对新增列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在岗导师进行国际化培训,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国际化项目:将指导留学研究生计入导师工作量,鼓励更多的高水平导师培养,指导留学研究生.留学研究生导师采用个人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选拔.制作全英文的留学研究生导师介绍,课程介绍和专业介绍目录,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与联络.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和校际合作,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推进硕士生的国际联合培养.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博士生的国际联合培养.设立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每年支持一批优秀博士研究生走上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讲台.不定期举办专业性研究生国际学术活动周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直接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交流的机会.

——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建设项目:按照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三大培养内容以及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和应用检验阶段三个培养阶段,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3矩阵式培养体系".打造精炼的专业课程,建设50~100个案例库,完善综合素质课程,建设课程实习和实践训练基地,支持职业资格认证,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的指导,按照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的分类授位要求,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2.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坚持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五项任务为保障,通过稳定,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竞争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把四川大学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提供人才保障.

预期目标:专任教师中具有海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博士学位的人数力争较"十一五"末增长70%以上,长江学者和杰青达到100~150名以上,院士数达到15~20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左右,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达到10~15名.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显着提高.

具体举措:师资队伍建设五项任务.

(1)构建"831"人才梯队:建设一支由800名左右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300名左右带领本学科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能够参与国际前沿竞争并产生国际重大研究成果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高端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

(2)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抓住国家实施"千人计划"和四川省实施"百人计划"的契机,实施"海外高端教师引进计划",充分利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关系以及校友资源,加强"三个层次"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即: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发达国家的院士,当前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的着名教授,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完善全职到校,短期到校以及不定期到校"三种形式"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网络数据库,对物色好的高端人才逐个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成熟一个引进一个.加强对校内拔尖人才的培养.通过校内培养,外部引进,力争培育30~40位院士和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候选人,新增(含引进)5~10位院士和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通过国家"千人计划"重点引进30名左右海外高端人才,每年引进高端外籍教师50人来校工作,新增(含引进)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50人.

(3)培育优秀团队:培养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及其领军的大学科团队,建立"大师+团队"人才队伍模式.通过实施"985工程"学科跨越定向人才引进计划,以项目为平台,以基地平台为载体,汇集研究力量,对可能产生国际一流原始创新成果,重大技术成果及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科研团队以及教学团队提供全方位人才保障,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后备队伍,造就一批优秀科研及学术创新团队.重点支持200个左右学术团队,培养团队学术带头人作为100名优秀高端人才候选人,600名左右优秀学术带头人候选人,从中遴选出30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120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候选人,从中遴选出800名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4)青年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国际化:加快落实青年教师学术生涯规划,完善青年教师联系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全方位追踪,并建立成长档案,实现青年教师导师制全覆盖,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教授带领青年教师搞科研,搞教学,使青年教师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实现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全覆盖,为每个新进校的文科类青年教师提供3~5万元的科研启动费,为每个新进校的理工医科类青年教师提供6~1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并可随需要逐步调整,增加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青年教师博士学位全覆盖,到"十二五"末,研究型学院青年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要全覆盖,研究教学型学院青年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要达到90%,教学研究型学院青年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要达到80%,实施"优秀青年学者科研基金"计划,为已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15~2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着力培养一批相当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平的青年学者,加大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海外合作科研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推行"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外名校研修计划",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加强青年教师海外培训,培养力度,每年选派60名青年教师赴海外培训,实施国家"海外青年千人计划","四川大学人文社科百人计划","四川大学外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加大引进或聘用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到校工作的力度,加强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5)教师行为示范"五个一":每位教授坚持每年精心为本科生讲好一门课程,精心作好一场高水平学术讲座,精心开展一项高水平研究,精心发表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精心带好一名青年教师.真正做好"三个表率",即: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围绕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开展高水平研究,坚决维护学术声誉,做科技创新的表率,关心,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做培养青年教师的表率.每位教师都坚持把老师作为第一身份,把上好课作为第一要务,把关爱学生作为第一责任,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宗旨,把学术声誉作为第一生命,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和境界.

(二)学科建设与多学科交叉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实施"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通过"985","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在3~5个学科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使学校真正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预期目标:建设10个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交叉学科群,力争5~7个交叉学科领域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其中3~5个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5~7个交叉学科领域取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带动学校的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发展.

具体举措:学科建设与多学科交叉四项任务.

(1)基础学科提升与振兴: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交叉,立足国际前沿,集中精力建设若干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并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基础学科创新能力,拓宽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将基础学科纳入学校"985工程"平台建设,以项目支持作为基础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促进基础学科的提升与振兴.

(2)"2+3"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培育,建设好20个已有一定重点学科基础(差1个或2个二级重点学科即可成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为建设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基础,重点建设好30个具有一定学科基础(具有二级博士授予权或一级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为实现一级博士授权点的授权做好准备.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较"十一五"末增长100%,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数达 ;到60个以上,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5个以上,基本形成与一流研究型大学相称的学科体系.

(3)尖端学科科研平台构建:瞄准科学发展前沿,以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建设尖端科研平台,在3~5个学科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真正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4)多学科交叉("3+7"交叉学科群)建设:巩固已有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着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

——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交叉学科群:以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为平台,促进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灾害科学与技术,环境学,建筑学,力学,康复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体育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交叉学科群:以创新低碳技术,规划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为目标,以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整合环境,化工,化学,材料,建筑,生命,经济学等覆盖文理工医的12个学科,实现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与推广应用.

——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交叉学科群:以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类学科合作为纽带,推动文理工医大类的交叉融合.

——航空航天交叉学科群:以航空航天新兴学科建设为动力,带动数学,物理,力学,信息,材料,制造,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再生医学交叉学科群:以再生医学为平台,促进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信息,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生物治疗和新药创制交叉学科群:以生物治疗,新药创制相关技术研究为中心,促进医学,化学,化工,材料,药学等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

——新型结构和功能分子材料交叉学科群:以新型结构和功能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为核心,促进材料科学,化工,化学,医学,经济学,药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资源与环境交叉学科群:以资源环境领域研究为中心,促进水利水电,环境,皮革,化学,化工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基础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群: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促进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应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群: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为中心,促进经济,管理,法律,传媒,政治,医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前沿,以我校传统优势人文社科为支撑,以"985"国家社科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龙头,以跨学科,跨学院的新型科研组织的组建为重要抓手,以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及区域的协同创新为重要渠道,制订实施《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举措,健全完善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我校人文社科学科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预期目标:科研经费1.5亿~2亿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0~800项,服务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项目500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8个,人文社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达到3~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达到20~25个(含一级学科覆盖数),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文科杰出教授5~10人,文科类长江学者5~10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0人左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流派3~5个,国际知名学者6~10人,标志性成果15~20部(篇).

具体举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七项工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建设老中青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师生员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和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全校学生人文境界和人文素养.

(2)传统文化弘扬工程:充分发挥文史哲各学科,古籍整理研究所,老子研究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等人文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的优势与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瞄准教育部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加快推进以《儒藏》《中华道学百年精华集成》《巴蜀全书》等为代表的大型文化典籍的编撰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传承系列学术丛书","四川大学名家学术手稿丛书"的组织撰写和编辑出版工作,努力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3)哲学社会科学振兴工程:继续发挥好教育部4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骨干支撑作用,瞄准国家战略开展民族,民俗,宗教,南亚,西部开发等问题研究,整合学科资源,争取获批新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快"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和"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汇聚中心"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整合西部开发院,人口研究所,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决策咨询中心等力量,推进西部发展和反贫困研究,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和发展报告.

(4)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工程:在建设好已有的"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等国际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关系研究院和若干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与国别问题.实施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英语世界的中华文化典籍研究"项目,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参与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外文学术网站,抓紧"中国学"研究方案的研究制定,争取参与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

(5)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库和名刊建设工程:在现有两个"985"本科专业实验室,即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应用社会科学实验室,加强西南文献中心建设,建立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开展"5.12"灾后重建案例研究和案例集整理.以《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和2016中国期刊改革年为契机,努力办出一批有水平和特色的期刊.

(6)文化产业工程: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开发机制,加大文科专业学科建设,文化创意及品牌研究和文化产业开发三者的结合力度,积极探索校地,校企文化合作创新模式,实现校地文化研究资源,馆藏文化资源的开发共享.推动学校新闻,广告,影视,数字新媒体,文化民俗,地域文化,旅游,体育,艺术,建筑,会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逐步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川大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创业创意园区,主动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大学科技园,积极争取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文化科技项目,以科学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争取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7)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障工程: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确保"精品培育计划","出版基金","学术前沿与学科交叉","青年教师社科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投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项目奖励计划,加大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奖励和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学校文科楼群的统筹建设,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楼的统筹调配和建设,不断完善公用图书资料室,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库,文献中心等配套设施,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条件.

(四)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力开展国际前沿领域研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研究.顺应大科学时代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协同创新的突破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高校等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组建协同创新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大力提升学校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能力.培育一流的创新团队,构筑和打造一流的科 研平台,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四川大学的学术和科技影响力,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预期目标:科研经费力争较"十一五"末增长70%以上,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0%,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3~5个,新建5~8个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形成10个左右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和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具体举措:科技重点跨越五项工程.

(1)创新群体建设工程: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整合高水平研究力量,形成原始创新合力,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整体创新水平,形成高水平创新群体."十二五"期间培养并力争获准国家创新群体2~4个.

(2)科研基地培育与建设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学科领域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不断完善以国家级科研基地为主体,省部级科研基地为支撑,国际合作科研基地为补充的科学研究基地培育体系.培育国家实验室1个,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基地6~7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50个,新增国际合作研究基地5~8个.

(3)重大需求牵引工程: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策划设计,整合组织,跟踪协调等举措,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集成,培育,进一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20项,承担国家跃升计划项目,设备更新项目,参与国家登月计划,大飞机计划等,年均承担公益性行业专项3~5项.

(4)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自由探索,鼓励在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支持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和群体,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国家自然基金获准经费年增长率达到15%~20%,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15个.

(5)协同创新工程:围绕重大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协同创新为纽带,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构建新的协同创新平台,基地,通过协同创新,产生一批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科研成果,解决一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五)国际合作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继续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借助世界一流教育,科研资源,把四川大学打造成为国际高水平交流与合作的高地,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国际化大学.

预期目标:建立2~3个关注当今全球热点问题的国际交流平台,由国际领先水平领军人物担任院长的研究型学院达到5~8个,由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主任的国家级基地达到3~5个,建立5~10个国际高水平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平台,与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伙伴建立2~4个人才培养联合项目.

具体举措:国际交流合作四项任务.

(1)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对学校现有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和国别研究机构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研究水平.鼓励教师围绕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如生态,人口,资源,贫困和反恐问题等,力争产生更多能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2)教学科研国际化平台建设:积极与国外着名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合作开办学校,学院或专业,使川大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不断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扩大与拓展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领域,规模和渠道,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完善鼓励各学院开展"2+2","3+2","3+1"等联合培养的政策,设立学生国际联合培养基金,紧紧围绕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十大交叉学科群,选择若干国外高水平大学为合作伙伴,探索国际科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大建设国际高水平交叉学科合作平台的力度,打造更多的国际高水平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平台.

(3)留学生基地与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以国家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为契机,设立"高层次来华留学博士和高级进修生奖学金",制定出台鼓励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激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招收一流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管理办法,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建设5个左右留学生教育示范基地,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国语言文化,经济与管理,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等专业.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关系,有重点地培育合作办学伙伴,积极推进国际校区合作办学项目.

(4)国际化进程评价体系构建:充分发挥我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组建的"中美战略规划研究所"的优势与潜力,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逐步引入国际评估机制,构建科学的国际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自身的差距.学习和借鉴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为学校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决策建议,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基本思路:更好承担西部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联合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组织,汇聚,整合优质资源,继续全面支持"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服务,积极支持西部民族高等学校建设发展,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期目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项目,主动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发挥我校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作用,促进对口支援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举措: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五项工程.

(1)灾害应对科学技术与管理工程

——灾区重建及防灾减灾各类专门人才培训培养:以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为主要平台,培训,培养建设灾后美好家园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灾害科学技术和管理政策研究: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开展重大危机及灾后重建共性问题研究,对灾害预警,灾害处理科学技术,危机应对对策等进行高水平,宽领域的研究探索.

——国际合作防灾减灾: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优势,联合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

(2)社会资源及校友资源开发工程

——拓展开发社会资源:完善四川大学校友会组织架构,在国内各省会城市,校友密度高的中型城市,海外校友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成立校友分会.树立"校友意识从学生进校开始培养"的工作理念,开展"传承爱校传统,我以母校为荣"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爱校情结和感恩意识.搭建"校友服务综合平台",充分发挥四川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的平台作用,激发校友对母校的感恩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提升四川大学社会影响力.

——创新校董会工作机制:组建由高端产学研合作单位,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人士构成的校董会,并赋予校董会成员在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更多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提高学校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充实校董会服务内容,邀请校董会成员参加学校"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等各类活动,扩大校董会成员与其他企业,组织和人士的交流.

——扩展教育基金会功能:加强"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利用基金会平台,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开发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基金贡献配套奖励机制,力争5年后每年基金会到账金额1亿元以上,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与服务.

(3)产学研服务工程

——科技产业服务:充分利用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立足西部,走向沿海,狠抓龙头,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搭建"四川大学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组织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力争建成一批层次高,影响大,效益明显的高水平产学研平台和基地,争取在可再生新能源,磷化工,节能减排,空管系统及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8~10项.进一步完善与校友企业,产学研合作单位的沟通联络机制,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加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区域发展对策咨询研究: ;面向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重点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发展,金融危机应对,民族宗教问题处理,和谐社会构建等重大课题开展战略对策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

——继续教育服务:加强远程与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远程和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4)对口支援西部民族高校工程

——建立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与受援高校共同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对口支援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工作机制,定期沟通交流,共同协调推进,落实合作事项.

——多渠道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根据受援高校的实际情况,指导受援高校凝练办学方向,向受援高校选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教师,通过联合培养,访学交流,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受援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受援高校的科研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切实提升受援高校科研水平,增强受援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

——相关学院对受援高校进行重点支持:根据受援高校的学科特点和意愿,支援全方位合作.

第三部分"十二五"规划落实的条件保障

《四川大学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必须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理论,制定科学制度,采用科学方法,加强制度保障,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经费投入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制度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探索教授治学,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健全运行机制,坚持科学管理,管理,依法管理,提高学校决策与管理的制度化,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校院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的学习,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增进班子团结,加强分工协作,形成领导合力,增强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

完善学术机构,落实教授治学.进一步健全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学校和职能部门要更新管理和服务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术活动的直接行政管理,保障教师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性.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院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系,教研室)功能,进一步发挥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加强校,院两级干部队伍建设,为"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切实发挥各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加强师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完善学生诚信档案,探索建立新的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实行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读本,科学道德系列教材,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全覆盖.建立科学的学术发展与评价机制,将科研诚信纳入教师的管理与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建立潜心学术,科研诚信的奖励激励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讲座,论坛.

学校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分工协作,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充分调动全体师生职工和离退休同志在规划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取得显着成效.

二、责任落实

各部处,各学院要增强目标意识,全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优良的作风,抓好规划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学校负责对"十二五"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并对七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相关部处负责制定完善七项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并牵头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各学院领导班子要根据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发动教职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并实施本学院的五年发展规划.要加强各部处,各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

三、经费投入

学校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国际资金,充分利用学校资金,努力筹措社会资金,对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预计占总投入的50%,学科建设,科学与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投入预计占总投入的30%,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预计占总投入的20%.

同时,完善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行动计划各项经费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奖励制度,对行动计划执行中取得的重大创新,重大突破,重大成果等给予奖励.

四、基础建设

围绕七项行动计划和五项改革举措的实施需求和落实学校各校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基地为,

附表

四川大学"十二五"期间部分核心指标要达到目标

类别指标目标学生规模本科生人数在"十一五"末规模基础上适度缩减研究生人数在"十一五"末规模基础上适度增加留学生人数较"十一五"末增长150%教育教学新开设创新探索型课程300门以上新开设实践应用型课程500门以上小班化探究式课程比例80%选修课增长比例35%新建实践教学基地100个新建工程实践中心10个学生参与各级创新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的比例80%以上教学名师较"十一五"末增长100%以上人才队伍海外高端(含外籍)人才100人国内拔尖人才300人以上全职外籍教师100人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较"十一五"末增长70%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比例90%创新团队30-50个学科专业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较"十一五"末增长100%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数60个以上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以上科学研究科研经费总数(含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较"十一五"末增长70%以上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国家级科研基地新增3~5个2016协同创新中心10-15个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0%Nature&,Science等顶尖杂志论文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0%国家级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0-60%人文社科重要奖项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0-5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较"十一五"末增加50-75%医疗卫生国家级医疗中心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0个远程网络医院及联盟医院800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医疗技术领域2-3个

I

2

类似论文

医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

摘 要: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实习教学工作中着重强调以促进。
更新日期:2024-6-27 浏览量:83109 点赞量:18582

医学生如何成功就业文年度

《重庆医学》论文(着作)使用授权论文题目""(稿件编号:)全体作者署名: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 。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19446 点赞量:5437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年度

关于举办青岛大学首届学生工作论坛的通知各学院:根据《青岛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青大党。
更新日期:2024-4-21 浏览量:57199 点赞量:13142

医学生就业指导文湖南

中南大学"十二五"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目录第一篇指导思想和。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3343 点赞量:20264

医学生发表文湖南

东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试行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财政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
更新日期:2024-8-15 浏览量:103965 点赞量:22148

医学生就业指导文2023年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
更新日期:2024-5-16 浏览量:68185 点赞量:15169

医学生文格式湖南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1 硕士科学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科学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1046 点赞量: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