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飞天铸神剑

王希季,白族,云南大理人,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业开创人之一.1921年7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曾获航天部一等功、“何梁何利”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静谧的院落里,花木扶疏、绿树成荫.每天清晨,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身材不高、腰杆笔直、面色红润、白发皤然的学者在花廊前全神贯注地打太极拳.他精神矍铄,动作轻捷,一招一式都非常认真.8点以前,他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

他就是王希季院士,我国功勋卓著的空间技术专家.

永争“第一”图报国

童年时期的王希季像所有的小孩一样,特别贪玩,他最爱干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们跑来跑去踢足球;要不就是下到河里游泳,或者抱一本《三国演义》看得天昏地暗.上课之余,小希季喜欢一个人抱着一本书在大树下阅读,看累了就眺望天边的云朵,让无边无际的遐思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自在地翱翔,凝望着云舒云卷,那种时空浩瀚、气象万千的景致总会让小希季发出一种振臂飞翔的.

小希季聪慧好学,算术课是他最感兴趣的,同学们往往左思右想弄不明白的算术题,他总能迅速而又顺利地求出答案.小学毕业那年,他获得昆明市小学会考第一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王希季的命运.1938年,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迁往昆明,组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一年秋天,刚刚读完高一的王希季在一位同学的怂恿下一起去参加西南联大的高考.“当时心里想的是,即使考不上,也可感受一下高考考场的感觉,为今后参加高考积累经验.”结果,王希季榜上有名,而那位同学却名落孙山.一时间,跳级进大学校园的他成了学校的新闻人物.

然而,一个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学生,要完成大学课程无疑须付出非凡的努力.当时昆明电力匮乏,图书馆用的是汽灯照明,“抢座”成了王希季晚饭后的第一件事.有时没抢到座位,王希季便去附近的茶馆,在那里旁若无人地看书、做作业,甚至写论文.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学业不仅赶上了同学,而且游刃有余.

西南联大毕业后,王希季顺利通过当时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1949年10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喜不自禁.他毅然放弃了美国政府为留住中国留学生给予的优厚待遇,中止博士学位的攻读,几经艰苦辗转,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的怀抱.

“星(胸)怀”太空“放卫星”

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给了王希季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他先后在大连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不久之后,前苏联、美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拉开了人类开发太空、角逐宇宙的序幕.1958年11月,在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进军号令后,王希季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真是天随人愿,王希季的飞天之梦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他带领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几百名从全国各大学调来的在读大学生向太空进军的时候,谁也没有见过火箭、卫星.凭着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豪迈,他们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边设计边生产.由于没有任何经验,他们首次设计的卫星运载火箭,在推进剂的选择上脱离我国现有工业基础.设计完成后,遇到材料、工艺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不得不停了下来.这枚火箭最终变成了漂亮的展览品.

1960年2月19日,T-7M模型火箭昂然屹立在上海郊区一个用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点火后,火箭直冲云霄.王希季冲出用麻袋堆积起的半人高的“指挥所”,扯开已经嘶哑的嗓子和大家一起忘情地欢呼起来.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技术取得的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60年5月28日,亲临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兴致勃勃地参观这枚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的探空为箭模型.他鼓励大家说:“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5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正式启动.历史再次将―个充满挑战的机遇赋予了已担任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希季,让他承担起研制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重任.他研究了大量的资料,根据我国国情和技术基础,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把液体与固体推进剂火箭组合起来,提出了以中程液体火箭为第一级与第二级,加上一枚固体火箭作为第的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形成了我国征服太空的第一枚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国航天器进入太空的第一次大胆尝试.

历史不会忘记这么一个夜晚那一刻,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带着清脆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带着中国人的壮志与豪情扶摇直上、飞向太空.发射场一片欢腾,全中国一片欢跃,全世界又一次大震惊.

在太空中,有一种神奇的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发射到太空中的某个位置,而且还可以顺从地听命于人们的召唤,按时、按地重返人间.“航天巨星”王希季在不久之后又担任起我国返回式卫星的首任设计师.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大胆的尝试,使产品的作用和性能不断提高.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穿云破雾飞上了太空.三天后,天空中出现了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王希季看来,那分明是盛开在天空中的一朵最美的奇葩.伞下拽着的回收舱,准确地落到了预定的回收地点等

“星河”灿烂绘长空

1999年9月18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国务院和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主席亲手将金光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带在王希季院士的胸前.此时的王希季有意外,有感激,也有感慨.

太空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和人民生活的利益.“进入太空是为了开拓天疆、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我们不能长期停留在进入太空的发展阶段,为能够发射卫星而沾沾自喜,要让太空成为人类的‘第四故乡’.”王希季院士是最早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研究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研制宇宙飞船的工作启动之后,王希季是“神舟”总体论证的高层负责人.按照常规,高层负责人是不必负具体责任的,可他却“不顾身份”地参与进来,为解决穿舱等技术难题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等无人太空船,并安全返回.从目前掌握的技术分析,我国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路程已不遥远.

“另类”人生夕阳红

年逾八旬的王希季院士思维敏捷、耳聪目明、谦虚和善、平易近人.他不愿意多谈自己,而对有关国家命运的高科技的大事却畅所欲言,一次次强调:“天,对中国人是有份的!”

从不热衷于搞政治的王希季,很看重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58年10月,他如愿以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所长、副院长、科技委主任等王希季先后有过不少头衔.为了工作,他需要权力,却并不因此而看重官位:“我认为,我只适合搞技术,不适合‘’.党和人民信任我,给我位置,我便尽力而为之.”他便是这么一个淡泊名利而毫无官瘾的人,最爱的是自己所挚爱的事业.

科学家都有执著追求、埋头工作的共性,但并不都是“苦行僧”、“书呆子”.王希季的事业是严肃的,生活中的他情趣多多,游泳、足球与京剧,是王希季院士的三大爱好.尽管年事已高,遇到好的水域仍然忍不住要下去游个痛快,看起足球赛转播来忘情投入的程度不逊于年轻人.他说,绿茵场上的健儿那种拼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自己.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使王希季霜染银发,“心星相印”的他魂牵梦绕的始终是无垠的宇宙.身板挺直的他貌似平凡,在茫茫人海中,谁也不会知道他就是名震寰宇的中国“航天巨星”.然而,这个名字却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紧紧连在一起.他是实实在在的“追星族”.暇余之时,他总爱遥望深邃的星空,盘算着在浩瀚的太空中描绘那片属于中国自己的灿烂星空.

类似论文

新型神剑的“新型”指挥官

“纸上谈兵”的特种部队 导弹上总设计师激动地说:“将尖端武器交给你们,我们放心!”1990年,一支新型。
更新日期:2024-5-2 浏览量:11867 点赞量:3921

重庆保险业:十年铸一剑

直辖十年,重庆保险业伴随年轻的直辖市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跨越”式前行 “近年来,重庆保险业的发展非常好,。
更新日期:2024-3-7 浏览量:9576 点赞量:3319

六脉神剑打通职业生涯转折点

我们经常看到高管们在提拔自己原来颇为得力的员工成为新经理后,却很无奈地说:“唉,公司少了一个销售明星、。
更新日期:2024-11-24 浏览量:144216 点赞量:30965

《铸剑》人物形象

摘 要:小说《铸件》是围绕眉间尺的复仇之路来写的,最初他的母亲认为他没有办法替他的父亲报。
更新日期:2024-4-22 浏览量:56003 点赞量:12481

新型神剑的“新型”指挥官

“纸上谈兵”的特种部队 导弹上总设计师激动地说:“将尖端武器交给你们,我们放心!”1990年,一支新型的剑。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0108 点赞量:5596

老“神”补

“神”是人的生命内核,“神”是人生存的主宰,因此古今医学界都认为养生首先要注意对精神的保养,特别ą。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17623 点赞量:4350

志在力学万里程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两千三百年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彰显了力。
更新日期:2024-6-15 浏览量:79341 点赞量: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