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

[摘 要 ]具体分析了观念认识的偏差、企业制度建设的滞后、政府引导力度的不够、科技转化人才的紧缺、科技投入资金的不足、技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科研激励和考核机制的缺乏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评估制度;构建优质人才体系;扶植和培育风险投资;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社会服务机构;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人员评价体系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企业 科技成果 转化 问题 对策

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与经济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离开科技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出现强势,把经济和科技联系起来看,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追求技术先进性的问题,而是追求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生产力、是否产业化的目标.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的数量在逐年增长,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在逐渐加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达到50%以上.我国科技成果只有10%~30%应用于生产,而真正能形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左右.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的那样:“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但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国家创新的主体,更应是一个国家研发经费的投入与执行主体.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企业科技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的偏差

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企业科研人员固守的科研模式是搞科研只是为了解决自己企业内部实际生产中的困难和瓶颈问题或者只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写论文、评职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工程以外的工作,没有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意义,从而使研究的成果一旦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后,便束之高阁,最终错过了进一步开发转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最佳时机.或者有的科研人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缺乏市场意识,研究的成果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则希望成果一出实验室即是成熟的、可以立刻转化为生产力、产生效益的科技成果,喜欢寻求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投资或接受欠成熟的实验室成果,从而使一些虽有内在潜力或应用前景,但目前还不能立竿见影的科技成果拒之门外.正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科技成果的产出与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因而延误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2.企业制度建设的滞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几年来,应该说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整体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主要表现在产权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法人治理结构还未健全,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企业的转制没有彻底完成,使得企业没有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对技术进步既缺乏需求动力、缺少资金,又无二次开发的技术力量,更承担不起开发的风险.企业希望提供的是有市场前景的、成熟的、配套的技术,拿来就能用,就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样需求和供给之间、理想和现实之间就产生了差距,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再则,由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频繁更换以及只注重其任期内利润和产值为主的绩效考核指标,也造成了企业领导在短任期内不愿进行风险大、周期长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现状.一些企业领导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依靠科技进行创新、不断推出优质新产品和降低成本的内动力远远不足.

3.政府引导力度的不够

政府虽然对企业很重视,但是缺少有力的支持.政府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却不注意科研的组织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把科技成果转化简单地看作是企业自己的行为,仅仅停留在制定宏观政策上,而没有整套的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办法.一些条款因过于笼统、原则化,而成了落实不了的“摆设”,一些条款没有考虑到与其他相关法规的配套而影响了相应作用的发挥,一些应该设立的条款却没有到位等.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有名无实,或为纯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很难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起到的作用不大.

4.科技转化人才的紧缺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既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同时又了解市场、具有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科研人员既有生产任务也有科研任务,许多科研人员在双重工作的负荷下,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转化.同时大多数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而缺乏科技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只习惯于埋头搞研究而不问世事,真正能制造出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的经营型人才属凤毛麟角.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对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无法对技术深入了解.致使企业缺乏又懂专业又擅长营销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初期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5.科技投入资金的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企业科技投入逐年加大,但仍然资金短缺且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科技投入强度低,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续发展. 如美、日发达国家的企业R&D投入强度(R&D/GDP)的指标在1998年就分别达到2.79%和2.92%, 而我国企业在2001年才达到1.09%,这样必然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2)成果转化的投入比例明显过低,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工业化生产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重为1∶10∶100,而我国为1∶0.1∶100.同时我国的风险投资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整个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投入中仅有2.3%的资金是创业风险投资.资金不足依旧是制约我国高科技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因素.

6.技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企业产生的科技成果正逐步上升,企业正处于由技术创新非主体向主体的转变时期.但从深层次来看,我国企业底子普遍较薄,真正具备原创性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不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研发能力,其所需技术只能通过技术市场交易获得.近年来,虽然各级技术市场、技术机构有了迅速发展,但其市场经营行为不够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般只能起到联络和沟通的作用,很难有效地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去.有效的评估咨询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使得一方面对科技成果缺乏技术、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客观评价,无法为成果使用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缺乏一套切实可行、比较规范的办法,成果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心存疑虑,担心价值和的背离,需求方尤其担心投资收益风险偏大;致使企业界、投资者和成果拥有者之间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造成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无源和高校科研机构成果堆积并存的现状.


7.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

由于我国《专利法》明文规定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均属于单位,单位完全控制了职务发明从申请到实施以及处置的全过程.而发明人没有任何制衡手段,无力在单位拒绝给予合理奖励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无权在单位不实施专利的时候要求单位实施,或许可其他单位实施.其次,对发明人的奖励难以落实.虽然有关法律法规均规定单位对于做出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以一定金额或按一定的收益比例予以奖励,但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较差,又没有规定单位依法奖励发明人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科技人员失去了科技开发的热情,职务发明的申请量和实施率均偏低.甚至出现了部分科研人员与外面私下合作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8.科研激励和考核机制的缺乏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需要大量的各类型的科技人才,但是,目前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只关注了一线的科技人员,激励对象也多以一线科技人员为主,忽视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广大技术商务和管理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仍旧“地位低下”,似乎水平不高的人才会做这一工作.而且,即使某项成果与市场成功对接,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做出这一成果的个人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绝大部分企业将科研人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个数、项目经费数量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标准,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和鉴定及获奖成果作为另一个重要标准.而不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结果一方面导致广大科人员为学术论文数量而奋斗,不愿意费时、费力、冒着风险去作后续工作,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另一方面致使不少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中受阻.

二、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就无法成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是否有新的检验标准,有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才能得到反哺,并获得进一步创新的支撑.围绕“转化”工作应树立如下几种意识.(1)树立转化意识.科技人员要抛弃过去搞科研就是只为了实际生产,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写论文、鉴定、评奖的固有模式.彻底转变实际存在的“重水平、轻效益”的观念,树立科研技术就是经济效益、就是竞争力的完整的科研价值观.在科研工作之初,就要围绕“转化”做文章,制定科学、统一的目标及规划.即使在科技成果转化之后,仍应对技术的再创新、再开发给予持续的支持.(2)树立市场意识,尽快扭转过去形成的科研与市场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一切以市场和社会实际生产的需求为导向,对有市场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技术,要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开发技术档次和性能比较高的产品,使其成为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商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3)树立风险意识,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市场前景更是难以预测,作为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我国应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着手,加大改革力度.首先强化动力机制,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企业内部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等,允许企业中的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先富起来.加快培育形成企业家队伍,除国家大型企业外,其他企业一律排除企业经营者任免上的行政干预,由企业资产所有者在社会上自主选聘,让经营者有职有权,并使其承担与其职权相对应的风险责任.同时,改变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方法,建立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仅鼓励发展,更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的做法过多关注的是企业发展实绩,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基础关注不多,可能会出现企业在短期内发展较快、但缺乏长期竞争力的状况.鼓励创新则不同,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既有高风险又有高收益的活动,没有技术创新,就不会有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要鼓励企业创新,实行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挂钩,在企业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入技术创新指标,具体明确地把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引起企业领导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评估制度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的终极执行者.企业的积极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当前企业自身科研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理念.完善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政策,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转化工作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企业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同重视生产经营一样,并把它作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来抓.使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这不但要调整现行政策,通过信贷、税收等手段对企业采用新技术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对新产品实行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以促进企业积极参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还应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对企业科技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组织由政府部门人员、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参加的科技工作评估机构,定期对企业的科技工作开展的成果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企业科技资源的布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有限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后政府还应强化政策落实.建议国家将相关指导、扶持政策予以法制化,使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政策落实和发挥实效.

4.构建优质人才体系,加速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优质人才体系,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要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并充分使用好现有人才.要制定稳定科技人才政策,对从事科技活动的骨干力量,加大投入力度,从研究经费、设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提升他们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动力.其次要加速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对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来培育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目前从事研究开发和经济工作的人员应分不同情况,制定和实施促进技术经济一体化的继续教育规划,使科技人员了解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经济管理人员了解一些科技技术,以利于推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

5.扶植和培育风险投资, 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渠道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美国有90% 的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因此,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是解决我国科技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资金支持.(1)在发展商业性创业基金的同时,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以协助商业性创业基金对企业的投资.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或者仅仅依靠商业性创业基金是不够的.应该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加大政府投入风险资金的力度.(2)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3)要调整政府风险投资领域,扩大成果转化投资的比例,增加引进消化吸收的资金,从而补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软肋.总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政策和相应的法规管理办法,建立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咨询与管理公司,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渠道.


6.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社会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难,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打破这个瓶颈,其途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科技服务机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当前重点应该是围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的成果交易网,定期发布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同时公布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加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二是要建立技术市场的准入机制,建立一支严格的技术评估、项目评审的专家咨询队伍和评估规范,避免假、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从现有的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选拔一批素质高、知识面广、社会活动能力强、工作扎实的人充实到科技经纪人队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懂技术、懂法律、了解市场、善于经营与管理、诚实守信的技术市场经纪人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四是政府应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组织协调人才、金融及各生产要素市场与技术市场的紧密结合,把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措施来抓,使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技术市场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技术创新资源.

7.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严格按照我国《专利法》正确界定成果的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依法行事,既不能损害科研的个人权益,也不能随意将单位权益送给个人,使国有财产流失.(2)依法制定合理的分配条例,保证发明者在职务技术成果中享有荣誉、奖励和恰当的经济利益,使其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3)针对职务发明从申请到实施以及处置的全过程,做好单位和发明人对产权进行约定的工作,并严格按约定执行.在约定中既要保障单位对发明的控制权,也要赋予个人督促单位实施发明的权利.在企业没有按期实施专利时,个人有申请向其他企业转让的权利.

8.完善科技人员评价体系,实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要把发展高科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列入企业科技人员评估体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1)完善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根据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激励管理模式.譬如,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对于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员要重点考核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企业的评价.从政策上保证从事科技服务、科技开发和转化的科研人员享受公正的待遇.引导科技人员重视科技成果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督促科研人员在选题前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以增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3)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完成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提成),建成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的体制.

类似论文

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摘 要在综述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4-12-18 浏览量:156949 点赞量:3390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 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其本身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是从保护知。
更新日期:2024-6-13 浏览量:82350 点赞量:18690

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体现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成果。
更新日期:2024-7-15 浏览量:96179 点赞量:2188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科技信息[2016]第1期泰兴市科学技术局2016年1月28日信息导读代省长李学勇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重。
更新日期:2024-10-18 浏览量:130768 点赞量:281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力量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尽管如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总体情况仍不如人意 本文从。
更新日期:2024-6-8 浏览量:12475 点赞量:3641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

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综合实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教学。
更新日期:2024-7-16 浏览量:94733 点赞量:2112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体现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成果。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3228 点赞量: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