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

内容摘 要 :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有了不同以前的显著变化,为此,适合媒介生态的新闻观应运而生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表现出稳健的战略眼光.

关 键 词 :全媒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以人为本 汶川报道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时代,“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种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最佳传播效果.

在步入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拥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1)“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本质内涵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刊思想,“刊”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的是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接受他的类本质思想的结果.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键是如何理解“人”.

“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含义:尊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权利;强调人的主体本位,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起点,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中心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倡为每个人创造平等发展的权利、机会和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就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第二,对人的人格、人性和基本权利的尊重;第三,社会应积极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注重社会公正,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

(2)“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正式确立,宣告了我国各项事业迈入了崭新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确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加快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些都为新闻传播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丰富了新闻传播人文精神的内容,使新闻传播人文精神得以创新式发展.新闻传播人文精神对现代人的发展,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主持党工作以来,不仅坚持正面说理,着力理论创新,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其中“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主政党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他规范和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最高宗旨.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过程中,开始关注人性、人情,关注人的生命尊严,调查和思考造成灾难的原因,提供避免灾难再次发生的办法,宣扬灾难中显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地震发生,56秒以后,在天涯论坛上就有人贴出了询问是否地震的帖子.14时35分,在百度“地震”贴吧中出现内容为“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帖子.此后半个小时左右,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发布了有关地震的消息,而手机、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了各种信息转发的平台,各种新媒介的相互交叉使得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灾区居民、志愿者和很多关心灾情的人通过博客上传的视频,通过博客或者论坛发布的消息是人们了解灾区情况的重要途径.我国新闻媒体对汶川大地震进行了集中的、大规模的报道,各类媒体以高效、及时、透明的报道建立起连接灾区的信息通道.在报道中,把大量的镜头和版面都集中在受难者身上、普通平民身上、救灾行动者的身上,讴歌在他们身上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报道的始终,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倡导和弘扬,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感召.

通过人性化的画面和文字把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严,对弱者的悲悯,对生命的礼遇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大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人的脆弱,原来是如此渺小卑微.在大灾难之后,我们看见了人的抗震,却又是如此坚韧顽强.求生的渴望,互助的温暖,救援的力量,社会的关怀,都在诉说生命的意义,彰显人性的崇高,体味团结的力量.”

在新媒介环境中,人们在技术上拥有着几乎平等的发言权,关注点的集中加上话语权的普及使得新媒介环境中充满着讨论与讨论,一些重要的事实虽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人们对其判断比较一致,争议性不大,往往得不到更多的关注.而对一些边缘性的,富含争议性的话题的讨论却愈演愈烈.

《摩托车上绑在一起的夫妻》——中国男子努力给妻子死后尊严的照片刊出后,迅速被全球媒体和网站

类似论文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8183 点赞量:12082

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的继承和

[摘 要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意蕴不但是对人类社。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1165 点赞量:6273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塑造新形象

摘 要 人民作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由于各种原因其形象在新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全面分。
更新日期:2024-4-26 浏览量:58971 点赞量:13826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 要 】本文用发展的观点,从新闻工作的定位、新闻舆论的导向和新闻媒体的领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同志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理。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3423 点赞量:3079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藏当代新闻传播

【摘 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藏新闻。
更新日期:2024-11-10 浏览量:143928 点赞量:31337

与时俱进宣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中国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湖北省记协主席、武汉大学博导、湖北日报。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1532 点赞量: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