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国际化趋势其刍议

摘 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大学为之提供相适应的国际人才.为此必须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在教育部相关政策出台之后,地方高校应当转变教育国际化观念,进行学生交换、教科研人员出国学习、由优势学科进行交流的突破、将本校特色与国际组织相结合,走由易到难的发展道路.

关 键 词 : 地方高校 国际化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蜕变.国家迫切需要大量“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国际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等目标[2].《纲要》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规划了蓝图.《纲要》颁布后,诸多名校借政策东风,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延揽海外资源,加速了国际化的步伐,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教育竞争的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建设,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教育国际化

1.1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他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3].我国在《教育大辞典》中做出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1)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2)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3)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奖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4]

1.2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国际化?

1.2.1政治动因:随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政治外交、商务外交、文化外交外最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相较于其他外交途径,教育外交最容易被各国接受的外交领域,也是加强彼此交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

1.2.2经济动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步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激化了西方国家内部生源紧张的矛盾,对外发展教育事业成为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至2012学年,留学生为美国贡献了218.1亿美元的国内产值[5],2012―2013学年为240亿美元[6].

1.3教育国际化的标志.

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教育主体、客体、教学内容、科研主体、科研内容的全面国际化.

学者吴言荪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志,包含六个方面:(1)学生来源国际化.外国学生的规模大小成为大学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2)毕业生就业国际化.毕业生在外资、合资企业的就业表现,在境外的创业表现成为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表征;(3)师资来源国际化.大学追求卓越,必然要求世界一流的师资,到世界各地重金诚聘知名学者任教;(4)教学内容、方法现代化.为实现一流的教学质量,教学计划安排符合教育学规律,课程的设置和组织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教师和学生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多种形式的跨国界的学生联合培养计划、双边或多边的师生交流项目、跨国界的学生实习计划营运而生;(6)大学校园虚拟化.为了适应全世界各种学生的不同需要,校园各种信息设施更加网络化,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越直接免收的学生,校园网的信息服务更完善[7].这六大标识是国际化努力的六大方向.

2.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在办学资金、外部资源、地域环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一定努力,如配备语言外教,强化英语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师生出国访学、进修;设立专门对外交流机构,如对外合作交流处、外事办、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职能部门的设立,为高校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前提.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中有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局限于交换学生、语言外教、偶尔出访等固化交流形式.对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主体、客体国际化等国核心问题,往往有所回避,即便有尝试也缺乏创新,效果差强人意.

3.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对策

3.1转变教育国际化理念.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转变理念将国际化定位为学校的重要的战略环节,这是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前提.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3.2先易后难,从主动交流做起.

教育国际化内容众多,实施难度不一,国外高校对于中国大学的了解不多,合作门槛不高.地方高校要抓住机会,勇于在教育国际化领域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发展.

在起步阶段,地方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与教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大胆走出国门,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国际交流的圈子.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甚至可以自行设立相关的奖学金,如福州大学即设立“优秀学生海外访学奖学金”,或者设立旨在帮助教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金紧张的高校,可以采用“学术年假”的形式,为有条件的教师提供到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问学习或联合科研的机会. 主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素养、拓宽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为下一步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3.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推行教育国际化,可以从学校自身优势入手,从政策上倾斜,创造有利条件.例如:鼓励教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密切与世界知名高校、知名专家学者间的联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共同科研、共同申请课题等合作,进而以学院为载体,拓展交换学生等层面的交流,扩大交流数量,提升交流层面,深化交流内容.

以福州大学生工学院为例,该院教师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加州大学UC戴维斯分校(下文简称UC戴维斯分校)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并深化交流活动.先是教师间的实地考察及科研合作,进而拓展到学生领域.福州大学利用留学基金委的“国际优本”项目,每年向UC戴维斯分校输送交换生5名.今后还将朝着双授学位、合作办学等领域加强互动.

3.4立校、发挥地区特色吸引国际合作.

国际化要避免盲目跟风,立校,乃至本地区特色,以此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王牌.如耶鲁大学便极为看重福州大学对于福建当代移民的研究.而同处福建的莆田学院,则立足于莆田资本在全国民营医院中的绝对优势,挖掘该校在医疗器械研究的独特优势.

3.5逐步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以质取胜.

高校教育国际化最终需要落实在课程国际化中,只有地方高校开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课程,拥有开出国际化课程的师资,才能打通与世界教育的隔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者,教育国际化才可能初步实现.所以,开设国际化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教育国际化的难点.


国际化课程关键在于课程结构设置、教材选定、教学设计、任课教师人选考核招聘.实现课程国际化,是难点,是关键点,也是解决目前留华学生专业局限,以及学历学习偏少等困境的良方.

3.6巧用国际组织、多处开花.

作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组织可以成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建设中巧妙借力,如福建农林大学,通过与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既为校内科研力量创造平台,又扩大该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4.结语

教育国际化,短期着力于提升本国教育的品质,长期则寄望于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大势所趋.各地方高校都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国内竞争力,必须重视教育国际化,但是如何设计符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国际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类似论文

地域文化传承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 要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契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资源 高校应努力挖掘。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6170 点赞量:32160

对地方高校按类招生下专业分流实践的

摘 要:目前,许多实行了按类招生的地方高校都先后进行了专业分流的试点 专业分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
更新日期:2024-10-4 浏览量:20314 点赞量:6243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

摘 要 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考试与录取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对目前地方高校广。
更新日期:2024-12-10 浏览量:155836 点赞量:33638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实践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
更新日期:2024-10-25 浏览量:131993 点赞量:2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