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语学术出版物的基本现状和方向

【摘 要 】 外语学术出版物指有关外语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各类图书.这类图书发行量小、受众面窄,但对于引领外语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我国目前外语学术图书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外语学术图书开发的新动向,并就外语学术图书新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外语 学术图书 问题 动向 新模式

【作者信息】许进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外语学术出版物指有关外语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各类图书.近年来,我国外语学术类出版物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真正从事外语学术出版的主要是几家大学出版社和少数专业出版机构.外语学术出版物因其受众面窄而市场占有量小,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有些甚至是亏本经营.但这类出版物服务外语教学和科研,在外语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意义.所谓学科建设,“一是国家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科规划、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所制定的政策和实施的举措;二是高校、研究机构等学科主体根据国家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从这一角度看,外语学术出版工作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外语学科建设的“推手”,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因此,分析我国外语学术出版物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现状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国内外语学术图书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外语学术图书开发中的“趋同化”现象

目前国内主要从事外语学术出版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简称“外教社”)和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这两家专业出版机构.其他几家大学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也在逐年扩大外语学术图书的出版份额.我国外语学术出版机构在推出一些优秀出版物时,往往出现“趋同化”的现象.如外教社推出了“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论丛”,外研社也推出了“世界应用语言学名家自选集”;外教社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系列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也相继推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外教社开发了“博学文库”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也开发了“博士文丛”.这样,从全国外语学术出版市场看,这种趋同化的现象,往往导致一些选题的重复,甚至是少数专家的“循环利用”.

面对这一现象,学术图书出版机构应采取“扬长补短”的策略.所谓“扬长”,就是发挥自身的作者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优势;而“补短”,就是利用别人的空白点或未涉足的领域开发新选题.如外教社分别和中国认知语言学会以及修辞语言研究会合作,相继开发了“认知语言学丛书”“修辞语言学丛书”等,汇集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外研社和中国功能语言学学会开发的“功能语言学丛书”也集中展现了这一学会的学术成就.这些从不同角度推出的外语学术图书,既满足了不同领域的读者需求,又推动了不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避免了选题重复,具有多元化的意义.

2. “整合+包装”的开发模式

很多出版机构过去对外语学术出版物的开发基本是零零散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并未注重系统性和规划性.而为追求图书营销的规模性和联动性,采用由“散装”改为“筒装”的形式,冠以“文库”“论丛”“文丛”等名称.但这些图书并未有很强的关联性.这样做的好处是推动了某一选题出版物的“量”的增加,也吸引了读者眼球,有利于市场营销,但“质”的优化并不明显,也没有真正从系统性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消除这一“症状”的唯一“妙方”就是遵循“规划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开发选题,在优化内容的前提下美化包装.


3. “名家+名牌”的市场效应

目前,很多高校出版社都利用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来打造品牌,如外研社的“世界应用语言学名家自选集”、《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一、二)、《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外教社的“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论丛”“现代语言学丛书”等,都是利用“名家+品牌”的模式开发的学术图书.这些图书推出后确实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丛书大多收集的是作者已发表过的文章,而新的成果并不太多,使读者在品味“盛宴”的同时,缺少了点“时令佳肴”.因而,以“名家效应”开发的图书除内容的“实”外,最好还有研究的“新”,这样才能更受读者欢迎.

4. 引进多于原创的学术图书结构

近年来,外研社开发的“英美文学文库”“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外教社开发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等几十个书目都是从国外出版社引进.总体来说,一些学科的图书引进比重远大于原创学术图书的比重.这种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外语学术研究和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原创类外语学术开发具有潜在空间.

从国外出版社的书目看,很多外语学术著作的研究对象或主题越来越细化,往往探讨某一个学术的“点”,而不再是一个“面”.在这种背景下,引进单本的学术图书受众面过窄,也就谈不上经济效益.出版社应对引进的外语学术图书进行结构整合,将若干个学科的“点”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面”,即将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机联系的图书形成板块引进,这样不仅对学科体系的建设大有好处,也会随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外语学术图书开发的新动向

1. “项目+成果”的开发模式

“项目+成果”的学术图书开发模式在我国外语学术出版物中比较普遍,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及“‘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南京大学博士文丛”,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清华语言论丛”“清华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理论研究与实践”等等.这类“项目+成果”的开发模式,既为作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又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惠泽各方. 2. “教师教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出版导向

外语学术图书出版中,围绕教师教学和教材体系开发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导向.外教社开发的《华东外语论坛》紧紧围绕外语教学,每年推出一辑,汇集了华东地区外语教师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围绕收录的优秀论文进行年会交流,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对教学科研也大有裨益;外研社开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丛书”“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剑桥英语教师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语言学概论》《文学导论》《英语文体学教程》《英语语义学教程》等一系列突出教学特点的学术著作,则为外语教师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科研资料.

3. 跨学科研究的全新探索

在探索跨学科学术研究方面,有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文本与文化:跨语际研究系列”等.跨学科研究的外语学术出版目前国内还不是很多,但在单一学科研究的外语学术出版物已呈现让人眼花缭乱但“量多质少”的态势下,跨学科研究的出版必将在外语学术界展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 围绕学术热点做文章

在外语学术出版方面,一些出版机构把握学术研究动向,关注学术潮流,紧密结合当下研究热点推出图书,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语言学方面有“计算语言学与语言科技原文丛书”,文学方面有“生态批判名著译丛”;北师大出版社的学术图书则紧密结合“教育”这一主题,结合近年来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展开;外教社的“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就专题探讨了语用学学科的最前沿发现,并介绍了语用学与哲学、认知语言学、语法、社会学、文化学等的交叉领域.这些外语学术图书探讨的课题有些具有前瞻性,有些具有创新性.虽然“创新性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可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成果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2]但正是这种创新性和挑战性,为外语学术提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因而深受读者欢迎.

5. 悄然变化的图书包装理念和装帧风格

国内大多的外语学术图书装帧仍遵循传统上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版面较为拘泥和刻板,缺乏活力和亮点.但国外很多学术图书在开本、装订样式和版面设计上追求新意,封面大多色彩活泼、图文并茂、吸人眼球.目前,我国少数出版机构已开始在图书名或丛书名上做文章,体现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如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影响世界的100部西方名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西班牙语全攻略”等都旨在让书名具有“震撼”和“冲击”效应.“融审美、科学、宣传于一体,是学术期刊封一设计的最佳体现形式”,[3]一些外语学术图书的装帧设计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借鉴国际一流期刊或学术图书的设计风格,融入活力和活泼的元素越来越多,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现出版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至此,“学术等于深沉”的定式将被逐步打破.

6. 市场的分割和出版多元化

鉴于外语学术出版物受众面窄、经济回报率低,一些非外语类出版机构对外语学术出版尚未形成规模,有些是单本著作或者是一两套丛书,但这些机构注意利用本校的学术资源或开发新的资源,推出的学术图书往往表现出“少而精”特点,为很多读者提供了“开胃点心”,也受到读者欢迎.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简明西方文化史》《英国历史文化》《美剧与美国社会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化》《圣经与西方文化》等一系列书目,虽没有系统纳入某一类丛书,但实际上从不同角度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国防工业出版社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应用翻译学》《翻译学的哲学视野》《英语科技文体》等十几个不同类别的学术书目,展示了部分外语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其他一些出版社分别推出的《国外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前沿》《西方经典哲学文选》《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外语政策研究》《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等书目均涉及语言学、文学、外语政策、跨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出版机构的介入,为外语学术出版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外语学术出版主体原本较为单一的局面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三、探索新的外语学术图书开发模式

1. 突出两端产品的开发

在外语学术图书高、中、低的出版结构中,应突出两端产品的开发,做到高端学术项目主要定位在重点服务于科研、基础类学术项目主要围绕着教学展开.对新推出的学术丛书,可与教师培训或相关学术研讨会相结合,由丛书主编、作者或导读者授课或做主题发言,这既为参会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契机,同时对这一丛书也是一个宣传和促销的手段.

2. 各外语学术出版机构应创建自己的“学术品牌”

针对“高速发展的快速消费时代,让选题制造者论证选题的过程大大缩短,从而导致同质化重复现象”,[4]作为外语学术出版机构,其盈利性小而专业性高的特点使得出版资源相对有限,因而更应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样,各外语学术出版机构在引领学科建设上做到优势互补,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来推动中国的外语事业发展.

3. 探索跨学科等新兴学科的研究

在单一学科学术项目开发中,着重探索二级学科、学科以及跨学科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可每年召开一两次由国内有关专家参加的选题会,由这一领域的专家献计献策.对国外好的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同行评审”,出版机构择优录用,做到选题开发有的放矢、供求对接.

4. 引进推出国际优秀学术专著

尤其是国际上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学术成果,包括大型工具书等,融“经典”和“创新”为一体,充分体现学术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以真正促进我国外语学科的建设朝国际化目标发展.

5. 实现学术出版产学研一体化

实现学术出版产学研一体化,亦即“将生产、教育、科研三个不同社会分工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三者的高效互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在对大型丛书的项目开发中,选题和策划应始终坚持SWOT的分析模式,即认真权衡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优势和劣势是经营者具有的内在因素,而机遇和挑战是经营者面临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兼顾这些内外部环境,综合对外语学术图书质量、图书品种、国内外市场、作者队伍、营销网络、经营成本、财务目标、竞争对手和数字出版等内外部因素的分析,通过上述全面分析,明确这一项目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目标.

6. 在优化“增量”的同时,定期盘活“存量”

在拓展新的外语学术项目的同时,继续对已推出的开放性丛书定期“激活”,因为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成果的推出,一些优秀的学术图书应不断修订、更新和完善,与时俱进.从市场效应上看,这样做,既可通过盘活存量来稳固原有的读者群,又可通过扩大增量来吸收新的读者群,取得“雪球效应”.

类似论文

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安全管理现状

【摘 要】石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重要作用,石油工业生产的安全,不仅有利于减少人员伤亡事故,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171 点赞量:6293

我国内部控制和实践的现状

【摘 要 】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国的现状也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研究视角。
更新日期:2024-9-28 浏览量:119815 点赞量:25915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现状调查

〔摘 要〕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 以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栏目为调研对象,采取网络调查方法,研。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22115 点赞量:6705

关于我国近几年商品房市场现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商品房过高问题严重,这必然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 围绕。
更新日期:2024-6-15 浏览量:83847 点赞量:19358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建议

[提要]商业银行各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利益相关者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会。
更新日期:2024-9-25 浏览量:120843 点赞量: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