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

【摘 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两个层面探

讨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学科点的设置和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过程要注重

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研究生的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 键 词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

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2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这一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类型结构以学术型学位为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指出: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在当今经济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智力.现代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的

矛盾,满足社会公众改善知识结构、追求高学历的迫切愿望,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的素质,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不断发展和

增强自身实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范畴,是指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格质量,对研究生所采用的各

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类主要有: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可以把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学

术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以教学、研究和实践等培养过程中的活动要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硕士研究生培

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是培养目标的社会适应性.第二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生教育是培养

人的活动,两个主体分别为研究生培养者“教育者”和研究生“受教育者”的理念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第三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

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成熟起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却不断下滑,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弱化,研究

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急需的人才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改

革现存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生

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来源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术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动因.当前的硕

士研究生教育仍然承担着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储备的功能.在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点的设置方面,应从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从

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以专门的理论科学探索为主.学科点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因为不能反映社会需求,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是多样

的,对高级人才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和多形式的,所以高校和培养机构力图改革之.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我们也应该调整学科专

业建设方面的布局和结构.在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一定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专业科目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和

应用型学科.由于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匮乏,分布不尽合理,所以应该对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或者需求量不大的学科专业

减少招生人数,甚至停招,这样才能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体现市场取向的一个必然选择,研究生招生的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研究生不是

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就会形成教育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研究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也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

们也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形势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形成符合国情

、有利于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酝酿并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宗旨就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

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具体的内容是要求建立 共享的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建立研究生培养实训基地.

学位论文的撰写着力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确立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状况,寻找问题,解决

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发展研究生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

因此,加强学术修养和锻炼,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始终,研究生的论文关系到为国家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研究生导师应尽可能地向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注重教研产一体化,密切大学与企业界的

联系.开拓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拓宽研究生科研实践经费的渠道来源.鼓励定期举办或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随

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创新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平台,具有非常多

的优点.譬如,创新实践基地一般都选取那些直接面向社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由于与市场接触紧密,了解本专业迫切需

要的人才类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与这些单位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直接参考.创新实践基

地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基地最容易发现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最佳时期

.此外,通过校外实践,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是联系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一

座桥梁,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

另外,研究生的三种主要指导方式也应适应知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

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学生作为科研教学助手的形式跟从导师从事相关的工作.其次,产学研模式可以表述为学校本位制,依托大学、科学

研究院和企业集团建立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了这种模式的发展.在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开展应用研究,既增强了社

会实践能力,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再次,将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加工整合使之本土化形成学科本位制.研究生教育将密切结合社会的需要

和学科发展规律,采用班级分组授课的形式,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组织教学的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高了办学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的全球竞争力

.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

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要大力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类似论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 要:当前,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966 点赞量: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