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硬件、三管齐下

南京农业大学“十五”期间大胆改革、努力开拓,培养教学人才、加强科研硬件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三管齐下,学校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学校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单纯灌输到双向互动,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摸索出一整套科技下乡的活动经验,使科技下乡工作步步深入,层层落实.

科研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南京农业大学具有90年史,是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农业大学.进入“十五”以后,学校的科技工作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目标要求,通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研组织程度、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和增强科研质量信誉意识,在优秀科技人才培育、科研条件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成果获取和科教兴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紧抓人才资源

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与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学校提出了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将人事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学校的人才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逐步建立一支精干、优质、高效的教职工队伍和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队伍;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强化岗位管理,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国家工资与校内岗位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持.

“十五”以来,学校加速培养了100名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00名能承担重点课程教学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优秀骨干教师;共选派264人在职攻读学位,其中162人获得博士学位;国内外培训进修195人次;在选留毕业生工作中,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共接收和调入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2人.“十五”期间,学校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8名,其中高层次优秀人才15名.

“十五”以来,以项目为载体,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崭露头角,得到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先后有4位青年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余位青年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并获得资助培养.2004年曲福田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该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管理科学领域中零的突破,同时也成为江苏高校第一位管理科学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天真、盖钧镒教授带领的“主要农作物的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批资助计划.

加强硬件建设

科研基地是开展科研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基地建设,尤其是“十五”以来科研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学校及时全面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投入实验室的建设,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实验室被批准立项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共收集保存了大豆种质资源3000多份,位列世界第三位.仅2004年一年就有5个科研平台项目列入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计划资助建设.

2005年江苏省科技招标项目“江苏省肉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学校第一个与企业共建并得到政府资助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校温室网室建设项目列入教育部修购计划,校江浦农牧科研综合实验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南京市现代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项目之一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顺利建成并在校庆期间开馆.

承担科技任务

“十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共申请2864项,获立项到位经费超过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助率达24.9%,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平均资助率6个百分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上,学校首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次在生命科学以外的管理科学领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学科领域首次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所有学部,其中2003年立项54项,获资助经费1450万元,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6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和江苏高校的第二位.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课题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48项.目前学校共承担“863”计划项目48项,获资助经费4270万元,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到位科研经费中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经费分别占30%和40%以上,比例均明显增加.

2004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经费2133万元,首次突破2000万元,2005年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61项,获资助数首次突破60项,学校在农业基础及应用基础源头创新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学术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产出奖励条例”,累计投入790万元(前四年),有效激励了SCI论文产出的大幅提高.通过对全校科技成果进行的深入挖掘和梳理表明,学校“十五”期间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1项,其中国家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02~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排名,学校共获自然科学奖7项列第19位.


2001~2005年学校有331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国内“学术榜”论文3045 篇,被CSSCI收录的人文社科论文为651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年检报告,学校的“学术榜”论文从2001年的451篇上升到2005年的976篇.根据国际检索系统统计,学校2005年度有135篇科技论文被SCI(E)、EI、ISTP收录,比上年增加51篇,增长率达61%.以学校李显春博士为第一作者、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在2002年《Nature》上发表,这是我国农业高校迄今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由韩召军教授为通信作者,学校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完成的研究性论文“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抗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位点”,发表于2005年第24期美国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褐飞虱的照片登上了该期封面,是近年来学校教师完成,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落实科教兴农

“十五”期间学校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摸索出一整套科技下乡的活动经验.形式由原来的向农民单方向传播知识、赠送产品,发展到后来的“点菜单”,进而通过、协办报刊、出版科普书籍、网上咨询、校科教兴农网等实现“互动”式科技下乡;下乡内容从单项技术到配套技术,从实用技术到宏观思路;服务对象从农民群众到市、县、乡村干部;活动方式从讲座咨询到驻点指导、共建基地园区等,使科技下乡工作步步深入、层层落实.

“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等省部级光荣称号20多次,先进个人20多人次.学校与江苏省连云港科协合作,在该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双百工程”,探索农业高校、科技专家与农村基层单位长期挂钩结对为“三农”服务的新路.2003年学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集体”,同年年底又荣获“全国‘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受到14个部委的联合表彰.2004年学校又被授予“江苏省科普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被等十四个部委授予全国“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

回首过去,南京农大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他们将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使自身的科研水平、学术地位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再上新台阶.

类似论文

地方高校人才、创业教育体系

摘 要 :本课题以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主要实践对象,在吉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研究课题资助下,通过文献查阅调研方法。
更新日期:2024-1-25 浏览量:21347 点赞量:5993

计算机软件、硬件日常维护的与实践

摘 要 计算机维护包括了计算机的正确使用习惯与常用的维护方法,从软件到硬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做。
更新日期:2024-8-19 浏览量:107889 点赞量:23932

地理术语辨析:人口、劳动力、人才

在高中地理区位因素的学习中,我们常常用到三个不同的关于人的术语,即人口、劳动力、人才,这三。
更新日期:2024-7-22 浏览量:95522 点赞量:2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