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与民生建设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社会保障是关涉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关系协调的综合体系,这一特性决定了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生培养也必须打破传统专业学科的壁垒,走向跨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其方向应是理论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培养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旨在回应民生建设需求,探索社会保障、计算机和审计三个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性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研究生;跨学科;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64-02


一、社会保障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一)社会保障领域的特性要求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民生建设倾斜,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是民生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面向民生的科研创新与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当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急迫需求之一.社会保障领域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安全与民生发展,又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关系和谐.为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社会保障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在近年来成为人保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适合当前民生发展与建设需求,必须走多领域综合发展路线,综合各领域学科知识和技术优势,培养具备多维能力的社会保障研究生.

(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的综合性需要跨学科协同创新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在进一步分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高度综合的道路,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系统综合期[1].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渗透,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社会保障与其他学科编织成愈来愈密集而复杂的网状结构,而社会保障科研创新则往往产生于这些网格的节点.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对象的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策科学、审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这需要综合各相关学科优势,形成科研协同创新机制,以交叉学科视角审视具体社会保障问题.

(三)社会保障实践的复杂性要求“知行合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一方面,社会保障领域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各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思想、模型、方法、技术,是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人才还需要深刻地认识、了解实践现状,并有针对性培养操作技能.首先,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它是在市场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等多种宏观趋势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自新中国建立就已奠定了城乡分割、行业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格局.其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更加复杂,它面临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各地政策参差不齐、政策执行千差万别等诸多问题,也受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和流动快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必须面向实践,走向实践.

二、社会保障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需求,课题组依托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联合相关审计部门的计算机数据中心,开展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主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理论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理论层面,第一,注重基础理论培养,包括政治哲学理论中有关社会福利制度的各流派理论和思想,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假定及定理,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前沿理论等;第二,注重前沿理论研究,以双语教学带动前沿理论探索,引入当前国外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关注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

在实践层面,课题组依托相关审计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了部分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构建了虚拟仿真数据平台,搭建了社会保障实践操作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审计实务,也更具体地了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政策和微观个体数据,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社保仿真数据的特点是,具备与实际数据相同的特征和结构,包括每个虚拟参保人员、每家虚拟参保单位的全部信息.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培养相结合

将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研究式教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以海量微观数据分析支撑社会保障政策分析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如针对社会保障研究生,通过社保仿真数据平台,培养学生透过数据,观测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分析社会保障再分配效应、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公平性等;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借助社保数据资源培养学生开发新的数据挖掘算法、探讨微观参保主体的行为关系、探索社会网络演化规律等.具体教学实践包括:(1)指导学生采用社会网络作为基础模型,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参保人员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间的动力学关系,从而探索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保体制间的复杂关系;(2)选取社会保障体制中社会保险的全部5 大类共10 种基金和社会救助的低保制度为分析重点, 指导学生从仿真数据中了解社会保障体制所具有的高度“碎片化”的特点;(3)指导学生结合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探讨面向政策分析的社会保障审计方法.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相融合

一方面,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价值取向的引导.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同时提出,要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意味着,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应首先公平、正义的指导理念,培养学生关注民生改善和人民利益提升,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公民社会保障权益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还应注重实证研究能力.价值、理念、原则最终都要体现于实践制度安排.应培养学生学会用价值理念指导实证数据分析,用实证数据分析和模拟,来验证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原则及政策的实现程度.由此,既为单纯社会保障定量研究融入了道德关怀、减少价值模糊性,又为价值判断提供实证支持,从而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价值理想到实证分析的一体化思维模式.比如,课题组依托科研项目“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保障政策审计研究”,在规范研究层面,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文献、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理念与原则;在实证研究层面,指导学生借助仿真数据分析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 使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研究体会.

三、完善社会保障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设想

(一)增加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

针对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一是增设更多的社保仿真数据平台操作课程,二是增加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依托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深入哈尔滨市各社区的社会保障业务点,学习基层社区在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就业安置等环节的实践氛围,训练社区社保业务经办流程和操作技能.

针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一是增设社保仿真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前沿课程,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培训计算机仿真预警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技术等方法;二是增设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与业务培训课程,包括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精算、公共政策分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

(二)建立多学科导师队伍

首先,建立三所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导师制度,形成不同学科导师间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优势,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其次,开展合作教学,针对交叉学科的科研问题,组建合作教学模式,由三所单位导师共同授课、指导.再次,建立稳定的跨学科导师间交流和培养机制,以形成社会保障研究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优势,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做到知识结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

(三)坚持以科研创新带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应以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一是以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并与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以科学研究促动不同学科间学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有利于补充彼此的知识结构;三是以科研合作推动学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能力,以形成文理交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团队优势.

(四)加强研究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

长期稳定地开展跨学科学术讨论会,由学生介绍本学科研究进展,阐释科研创新想法,并相互学习、评议;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创造跨学科学习的日常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似论文

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

【摘 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从社会发展。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9740 点赞量:15909

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与民生建设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 社会保障是关涉经济发展、政治稳。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81976 点赞量:18159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通过创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基层医院互利共赢的校。
更新日期:2024-11-17 浏览量:144960 点赞量:31621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 : 根据装备制造业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探索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
更新日期:2024-4-15 浏览量:58591 点赞量:14060

民办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 要】文章对民办高校“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介绍 文章在创新人才培养。
更新日期:2024-10-21 浏览量:133507 点赞量:2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