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学杂志遇尴尬《天南》死是社会的悲哀

新锐纯文学杂志《天南》前日在其微博上宣布停刊,而已经出版的第16期《一代》将成为该刊的最后一期.至此,这本仅仅走过了3年10个月的年轻的新锐杂志,就将告别所有的读者.

对此,著名诗人、作家、文化评论者叶匡政说:“在文学领域,《天南》属于后起的不错的品牌刊物,它的突然死亡,只能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悲哀,不论是文化界还是商业界,都是如此.这么大一个国家,却容不下一份小小的纯文学杂志的生存,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现象,值得反思.”

文学与盈利

把一份文学杂志当做商业杂志来办并非是正确的方式,投资文化对于企业的帮助,更多来自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社会的美誉度等,而非物质上的利润.文化不是一门生意,把它当成生意来做的人,其实恰恰丢掉了最大的好处.

文学杂志的三重尴尬

文学杂志多数是各地作协、文联等机构主办或者主管,这些杂志所形成的天然联盟,或多或少地在排斥民间杂志,这也是民间杂志所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的尴尬.

无法评价的功绩

文学杂志对于当下时代的影响力,一方面没有时间的沉淀,一方面也没有公正的评价体系.我们知道,办文学杂志其实是为他人做嫁衣,是发表他人的文学作品,那么它对于文学的贡献、对于社会的意义,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就容易使创办者心灰意冷.


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危险误区:利益增长,文化停滞.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更是成为了文化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双向宠儿.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越来越多的在社会文化新闻中看到种种冲突和矛盾的奇怪现象:一边推进全民阅读立法,一边文学杂志、独立书店纷纷倒下;一边为文化产业融资拨款免税,一边稿费税起征点30年未变,创作者只能自嘲“码字民工”.

文化的创造者代表着文化的可能性;非工业化生产的文化实体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是文化探索和进步最为重要的阵营.然而这两种真正代表着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力量,在中国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却找不到自己尊严和价值.

因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为非盈利性或社会企业类型的文化实体和文化创造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国家文化事业投入应偏向此处,同时也应通过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资助为企业带来的良好声誉,和单纯的文化产业投资相比,也并不见得没有吸引力.

类似论文

答《滇池》文学杂志问

问:请介绍一下你的生活与工作 答:我在云县县城长大,按照以前的成分划分,我出身于小手工业家庭 父亲。
更新日期:2024-9-25 浏览量:118644 点赞量:25440

《1084》:另一个社会的历史改变小

村上春树最新的长篇小说《1Q84》(上下两册),出版以后不到3个月销售了200万册,甚至一时印刷来不及,部分读者。
更新日期:2024-4-10 浏览量:56948 点赞量:13392

《科学》杂志:6大科学领域值得关注

美国《科学》杂志认为,2013年有6大科学领域值得关注,分别为:单细胞测序、“普朗克”探测微波背景辐射、人类。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6726 点赞量:2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