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究

摘 要:通过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艺术管理人才结构细分进行分析,探讨传统培养模式对艺术管理人才存在的不足,而具体阐述企业导师模式培养模式及其的优势,为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3-02

一、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

由于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艺术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艺术管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专业特征,它是艺术和管理两种不同的专业相互交叉而产生的学科.从其学科属性来说,由于侧重点不同,有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艺术领域,认为艺术管理应属于管理学;更多的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基于艺术学的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推动艺术的发展,认为其应属于艺术学的分支.目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学科资源,对艺术管理专业的进行不同的方向定位,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等.2011年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管理成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这为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艺术管理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学科,其以艺术学为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及范围以艺术学、管理学为母体,但应该部分地跳出两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因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要实现艺术管理的作用,不光需要具备艺术和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掌握经济、科学、心理、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艺术管理覆盖的知识面很广,同时艺术管理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艺术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围绕“酒神节”所举办的喜剧表演中的活动.我国周代的“大司乐”是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艺术管理机构.艺术管理是围绕着艺术组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来看,我们认为艺术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组织及其活动,涉及艺术组织的活动及管理过程.艺术管理者担任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这要求一个合格的艺术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需要实践的活动经验.艺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往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相关的理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实用价值也常常有所不同.

同时艺术管理也是一门创新型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对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艺术创新是艺术活动与文化产业存在及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需要的不再只是简单对艺术活动进行运作的人员,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二、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一般素质

由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实现艺术的市场价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艺术管理者兼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他既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既应善于理性思维,又应富于创造性想象.因而艺术管理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特征:

(一)艺术鉴赏水平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是艺术领域的相关活动,对艺术作品必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受众了解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审视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

(二)经营管理才干

艺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艺术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足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才能实现艺术活动利益的最大化.

(三)交际沟通技巧

交际沟通技巧对面向市场的艺术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主动和艺术营销中各个环节的人打好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逐步拓展市场渠道.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要善于沟通,能够听取其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平等交流达到更好的团队合作.

(四)宽阔的文化视野

艺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的素质和修养;熟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以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五)开拓创新精神

当代艺术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对于艺术活动的一般性操作或运行,而是对于艺术活动具有创新性的运作.艺术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市场的动态变化,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三、艺术管理人才结构细分

艺术管理者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根据艺术管理专业目前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的形势,艺术管理人才可以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高层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企业的“CEO”,是艺术活动的决策者,对整个艺术企业、艺术活动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资本运作,制定市场开发战略,可以开拓新领域,提供新思路,这部分人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对艺术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艺术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层.

第二层次是中层艺术管理人才,位于高层艺术管理人才和基层艺术管理人才之间,需要执行上级的命令和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他们可以是项目策划师、推广创意人、经纪人等,这部分人是不仅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管理还需善于沟通交流和战略洞察力,这部分人对艺术管理的发展有着主导作用,决定着行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第三层次是基层艺术管理人才,是最低层次的艺术管理者,需给下属人员安排工作任务,指挥监督现场人、财、物的工作.这部分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他们是艺术管理的基础.

目前,中国尤为需要的是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高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潜力,帮助学生迎接艺术市场发展的未来挑战.

四、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艺术管理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摸索,学科建设、体系还不完善.艺术管理专业覆盖艺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领域,在课程体系上要二者兼顾,在内容设计上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把“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以及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制定了自己的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的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如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以某一艺术门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20316;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有的学校以整个艺术学科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如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

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在校修完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方面由导师带领外出参观考察、进行实地调研,或者学生可以策划校内演出、展览活动,假期学生自主选择单位进行相关实习.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考察调研只是走马观灯式的,没有针对性,学生的收获甚微.大多数学生的假期实习也只是打杂,而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能使深入了解文化市场.学校教育和实践活动实际是脱节的.这种模式的艺术管理教学,虽有实践却不重实践.学生也很难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再者学生可以以实验室和导师的项目及相关课题为载体,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政府对学校及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多,导师的项目与经费十分有限,仅依托学校已很难胜任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要求.

五、企业导师模式培养模式及优势

显然,要打破传统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依靠校内的专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亟需引入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企业导师模式为研究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习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上进行实践,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业.

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环境,对完善艺术管理人才模式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校内导师侧重理论培养,校外导师着重实践指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可以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由实际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到相关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加强理论的学习.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学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两位导师积极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边验证,能够发掘出学生自身的创新潜力.

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超越.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专业实践经验,缩短成才过程,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企业导师模式不但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在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实行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其目的是实现艺术管理的“专业化和多样性”、“高层次与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导师模式使艺术管理研究生培养中实现合理衔接,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高质量的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上,消除“学术”与“实践应用”的天然屏障,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结语:企业导师制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探索出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素质的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共同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保障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艺术学理论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效的培养有创新思维和技艺高超的应用型人才的途径,是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其核心是“双导师制”能否得到很好的实施.

★本文为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g05

类似论文

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诸多矛盾 本文分析了。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9621 点赞量:14183

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笔者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4417 点赞量:8768

西部地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西部地区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 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各高等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
更新日期:2024-6-10 浏览量:82205 点赞量:1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