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格调之我见

文章从艺术格调的定义、艺术作品的格调与生活体验的联系、艺术设计中的民族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大格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保持作者具有形式化、物质化精神品位的人格价值观,以形成美的格调的方式.

艺术格调的定义

格调是随人在的,哪里有人存在,哪里就有格调.而对于艺术作品的格调也是随作品本身而在的,哪里有作品在,哪里就有格调.当然,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作品群中,格调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议论,某人的行为、举止或某 件作品“不合时宜”或与社会、与他人“格格不入”,就是说这行为、举止或作品的格调,没有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可.这“不合时宜”和“格格不入”并不说明格调本身是高是低,是雅是俗,只是表明,这格调与周围的趣味、气氛不协调.不同的人群以至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和兴趣,出自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也自然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审美趣味与格调.每个人群以至于每个人的心目中,总有一把衡量格调的尺子.只是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把尺,不是那么绝对的准确和严格,有相当大的伸缩性和宽松度.不同格调的人之所以能够互相尊重,以至于和谐共处,与彼此间在格调标准上的宽容精神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格调,不完全但定义明确的一种说法是: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艺术格调便是对这种态度和把握方式的一种价值判断.人们可以勉强说风格无优劣(假设都是有个性的风格),却必须承认格调有高下.具体言之,格调是透过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运用折射出来的人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的程度,业已形式化、物质化的精神品位.在中国艺术里,格调是判定雅俗优劣和最终价值的主要尺度.这一定义,强调了格调是评判艺术风格的主要尺度(即画品).

艺术风格的雅致是一种美学的范畴.无论从艺术家个体的追求和时展的趋势来看,风格的雅致常常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一个刚刚步入艺坛的青年人, 可能有典雅的气质,但在艺术创造上要达到雅致的境界则 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同样,一个时代的艺术,从发展的开始到兴盛,在格调趣味上也是逐渐追求典雅与精致.看看我国西周时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器器形与纹饰上艺术风格的变化,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同样,看看唐代绘画的演变历程,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一个时代的艺术刚刚起步时,常常缺乏雅致的趣味与格调,但却有一种蛮气、野气,其中含有可贵的生气.慢慢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审美趣味发生着变化,艺术格调也会随着社会风气悄悄地在变,变得雅致起来.一般地说,在经济文化繁盛的时期,这种雅致的趣味保持着一定的度,不显得是刻意追求,而且还存留着起始阶段的生气,显示出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如我国盛唐时期的丝织艺术、宋代的风格淡雅的瓷器、又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三杰”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繁盛时期的艺术品在格调、趣味上追求的“雅” 与其内在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所以才有使人感到振奋的力 量.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在美的表现中,不是为美而美,为雅而雅.当一个时代走向衰落时,为美而美、为雅而雅的倾向便会出现,如在希腊晚期“希腊化”时期、我国明清时期、文艺复兴晚期、欧洲19世纪末的艺术中,均可见到类似的情况.

艺术作品中的格调与作者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对生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

不论是做人(言语、行为等), 还是做作品(立意、构思、表现方式等),都有格调的雅俗问题.雅与俗是格调的一对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对立,但实际上是有时对立(高雅与低俗、文雅与粗俗等等),有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如大俗大雅等).人们的言语和行为的雅俗常常受制于教育和文化的程度,受教育较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的表现往往是文雅的,反之,较为粗俗,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但是,需要补充的是:第一,这里说的文雅与粗俗,不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第二,教育与文化程度对雅与俗的制约不是绝对的.在格调的表现上,还与人的天性、智性与悟性有关.俗之所以能转化为雅,是因为在“俗”中流露出真实的一面.这真实性与一个人的真性情 (即天性)有关,也表现出一个人不凡的智性与悟性.

大俗大雅往往见于民间艺术,如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染织、玩具等等.这些艺术品常常出于普通的匠人之手.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很低,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他们的技艺一般是通过祖辈世代传授下来的.在造型与色彩上,民间艺人的作品往往与有儒雅风范的人们的作品不同.文人艺术家们忌用的奇突造型与鲜亮艳丽(如大红大绿)的色彩,民间艺术家却能大胆使用而别具格调.看惯了文雅作品的人,对民间艺术品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它们却受到许多儒雅艺术家们的热爱.儒雅的艺术家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它们宝贵的品格:真实、朴素和自然.感情内容和表现方法都是真实、朴素和自然的.其实,真实、朴素和自然,应该是一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的品格,儒雅的、文人类型艺术家们的作品也不应例外.何以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如此受到行家们的特别赞许呢?这大概是因为民问艺术家们作品中的真实、朴素和自然,是在俗的格调中表现出来的,这真实、朴素、自然 一旦寄寓在“俗”的作品中,便使这看起来是俗的作品格调发生变化或发生转化,由俗变雅,更准确地说,是俗到极致(大俗)反而显示出特别的一种雅的风格(大雅).俗的、民间的艺术本来常受到雅的艺术的影响,因为雅的艺术一般是在社会上受到推崇并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可是俗的、民间的艺术反过来影响雅艺术的事常常发生.这见于某些大师们的创作,也见于一个时代的艺术.齐白石从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活泼、强健、质朴、有旺盛的生命力;延安时期的木刻受陕西民间剪纸的影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艺术史上的事实昭示着这样一个规律:高雅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囿于之塔中,脱离生活一味求雅, 雅到所谓“极致”,就会萎缩,失去生命的活力.中国古代文人常常运用“采风”的方式,使自己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联系,从民间文艺中吸收营养.艺术作品中的格调与作者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对生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决定作品格调的最基本因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修养”.中国古代画论讲修养高了,人品就会高,而画品是由人品所决定的.人品决定画品的理论,细细考究,看来是有道理的. 艺术创作是属于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趣味、爱好,都会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董其昌认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画画,表面上看是一种技艺,深入看是艺术,艺术是人的内心的声音,是人的内在人格力量的表现.画画是和人生联系在一起的.画品的高低不可能不反映出人品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做画家,得先学会做人,作画本身也是做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讲“人品”,首先是指艺术家的人格力量.所谓人格力量,突出表现在他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上,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和出自于这种关怀的独立判断与独立思考.这种人格修养对艺术家来说不可或缺.其次才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其实,艺术家要感悟人生,感悟的资料来源,除直接的生活经验之外,还有通过读书间接获得.由近(直接的生活 经验)到远(间接的书本知识),由远到近,如此迂回往复,艺术家的感悟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认识的境界高了,对作品格调的提高则有很大益处.


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

是艺术作品的大格调.

目前,我们面临“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的全球化、 一体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无疑也推动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靠拢与接近.有人断言,世界的文化艺术也一定会走向全球化.因此,在主张全球化与主张各民族文化艺术保持自己特质、特色的学者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随着全球经济交流的日益紧密与频繁,文化上,全球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随之大大地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可能有所谓全球文化出现.因为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根深蒂固的,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不会最终消失;它们也会随着与其他民族、地域的交流,而发生内质与形态的变异,但仍然会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生长基因.古代隋唐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的佛教艺术也受印度影响.在我国丝绸之路的一些要镇出土的不少早期佛教雕塑,有明显的来自印度艺术的痕迹,其中有些作品可能出自印度艺术匠师之手,也有一些是中国匠师按照既定的范本创造的.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中国佛教艺术,则一定是在这个模仿阶段之后,是在西域文化艺术和中国本土文化艺术有机交融与结合之后才可能出现.中外艺术史上的这些现象对我们今天的艺术选择也有启示意义.拒绝吸收异质文化,采取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是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符合本民族利益的做法;反之,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顶礼膜拜,亦步亦趋地学习、模仿,将会使自己成为强势文化的俘虏,这也是不可取的.由此说来,在当今世界大潮中,每个民族的艺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独立性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品格,一种高尚的格调,而趋同性、模仿性则是惰性、依赖性的表现,是一种平庸的品格,一种缺乏创造性的格调.

民族风格在各民族的艺术中是客观存在,是自然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其艺术风格的特征愈鲜明,因为它的积累丰富.中国民族艺术的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表现语言独特,而且它渊远流长,文脉一直没有中断过.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它的文化艺术因受异族的入侵而改变了源流,体系有了变化,不像中华民族艺术那样是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的延伸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推崇天人合一的观念,走中和的路线,不走极端,这对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它在随着时代变化着、发展着,走的是缓变的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从异国、异族的文化艺术中吸收养料,滋养自身,显示出宏大的心胸与宽广的包容精神.对于这份古代艺术遗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与研究,作为我们发展与创新的宝贵资源.

前面说到,艺术格调是由创作者的人格、性情、气质、才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的,它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不是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创作中的格调,这种心态很重要,不要人为地做风格,造格调.自自然然地在作品中显示出真实的自我,对艺术家来说最为重要,因为“真”本身就是一种品质、品格.只有首先对自己是诚实的人,才够资格做艺术家.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就要执着地去追求,不要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作品的格调.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类似论文

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

摘 要:设计艺术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美学性、文化性、社会性、管理性和经济性 重视设计艺术与生产技术、。
更新日期:2024-4-24 浏览量:56658 点赞量:12734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

内容摘 要:目前,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8627 点赞量:24082

时尚与服装设计艺术

大多美术学院的基础课教学近几年开始实施按专业分系上基础课,改变了绘画专业和设计专业上同样内容的基础课状态,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从。
更新日期:2024-10-3 浏览量:17129 点赞量:4687

《天工开物》造物设计艺术思想

“思想”是指人们从事生活实践的指导,而造物设计艺术思想,则指在设计实践活动中用于指导造物设计的技术。
更新日期:2024-10-23 浏览量:132110 点赞量:28599

数码设计艺术思维创意

【摘 要】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新的设计艺术类型――数码设计艺术也随之。
更新日期:2024-11-19 浏览量:142383 点赞量: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