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叙事性结尾的艺术

摘 要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艺术,受到历来赏评家的赞叹,结尾作为小说结构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聊斋志异》叙事性结尾的艺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浪后波纹、补释前疑、戛然而止、临结逆转.

关 键 词 :聊斋志异;结尾;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小说结尾的艺术指小说为增强艺术表现力而在结尾部分进行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的一系列手段、方法和技巧.好的小说结尾与整个小说是一个有机的完美的艺术整体,可以把整个作品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带给读者以感情的激动、深沉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艺术,受到历来赏评家的赞叹.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说:“读聊斋不作文章看,而作故事看,便是呆汉.” [1] (P2484)而其结尾作为小说结构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聊斋志异》故事运用较多的是直线叙事结构,基本上按时间顺序记叙一个人的经历或一件事的发展过程,结局安排在结尾.但结尾不等于结局,结局是属于情节的一部分,也即是故事的最后一个情节安排;而结尾是相对开始、经过而言的,它一方面包括了故事情节的结局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包括了故事结局后的补充部分 ① .《聊斋志异》叙事性结尾的艺术,以下几种形式比较突出.

一、浪后波纹

毛宗岗认为:“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余势.”文有余势,避免了戛然刹住的弊病,以小的情节为之映衬.惊涛翻卷,又有余波荡漾回环,使读者在余波中形成心理往复,体验个中情味.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谓:“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周振甫先生称这种小说的技法为“浪后波纹”“雨后霡霂” [2] (P276).《聊斋志异》中很多故事,就是以这种安排情节的方式结尾,即在大的矛盾冲突解决之后并没马上结束,而是还有一两个小的情节,如同大浪后的细小余波,有时这余波还会激荡出一股新的波澜.

“浪后波纹”的结尾被有些人看作是“多余的蛇足”,因此在一些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连环画中就被砍掉,如天津、山东版的《辛十四娘》连环画故事,都是把冯生出狱、夫妻更加恩爱作为结尾,这样一改,简洁倒是简洁了,但也丢失了很多韵味.因为《聊斋志异》中的这类结尾往往大有深意,它们起着增强故事奇幻色彩、丰满人物性格以及满足作者理想表达的作用.

如在《辛十四娘》篇的结尾,经历大难后的冯生由轻薄变得成熟,他对十四娘的爱也有了升华,对日益老丑的十四娘不离不弃,如奉父母;十四娘安排冯生娶禄儿之后死去.冯生夫妻生活拮据,“夫妻无计,对影长愁.忽忆堂陬扑满,常见十四娘投钱于中,不知尚在否.近临之,则豉具盐盎,罗列殆满.头头置去,箸探其中,坚不可入.扑而碎之,金钱溢出.由此顿大充裕.” [1] (P810)这个情节就是前面情节的余波,十四娘已不在场,但是还让人感到她的存在,睹物思人,读者心底还会泛出些许遗憾.谁知作者又接着写到:

后苍头至太华遇十四娘,乘青骡,婢子跨蹇以从,问:“冯郎安否?”且言:“致意主人,我已名列仙籍矣.”言讫不见.[1] (P810)

这个情节,使得读者前面因十四娘的死而产生的遗憾稍稍冲淡,原来辛十四娘没有死!她不过是以假死的方式彻底摆脱人世的生活.《青娥》、《乐仲》、《素秋》、《巩仙》、《西湖主》等篇,都是在结尾处形成新的小波澜:霍桓母亲死后,青娥与霍桓便在人间没了踪迹,多年后霍桓长子梦仙在考场遇到一少年竟然是自己的弟弟,二人同去寻找父母,竟然又是踪迹全无(《青娥》);明明已经被安葬了的巩道人,却托人从四川带回王府中的书籍(《巩仙》).结尾处的这种小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曲折神异色彩,带给读者奇幻无穷的审美体验.

《聊斋志异》中的与人间男往异类女性,其突出的共性可以概括为“情”“智”“异”.“情”是指她们都是多情之人,“智”指她们多具超人识见,“异”指她们作为异类有着不同于凡人的特质异能.小说结尾处的“浪后波纹”往往展现前面情节中未能得到表现的某种性格特点,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多样.

因夙缘或其它原因而来的异类女子,在与人间男子生活交往一段时间后以缘尽或其它原因突然离开,小说往往是以她们再次短暂出现,对世间男子的生活做一番安排后永远离开为结尾.如《霍女》中,霍女在帮助黄生骗娶阿美后便不见踪迹,黄生带阿美返回自己家中,夫妻猜测霍女可能是神人.如果小说写到这里就结束,我们看到的霍女也就是一个被蒲松龄安排成“为吝者破其悭,为淫者速其荡”的不同于常人行为的无情侠客,但蒲松龄没有让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如此单薄,他在结尾处安排这样一个情节:

后阿美生子,取名仙赐.至十余岁,母遣诣镇江,至扬州界,休于旅舍,从者皆出.有女子来,挽儿入他室,下帘,抱诸膝上,笑问何名.儿告之.问:“取名何义?”答云:“不知.”女曰:“归问汝父当自知.”乃为挽髻,自摘髻上花代簪之;出金钏束腕上.又以黄金内袖,曰:“将去买书读.”儿问其谁,曰:“儿不知更有一母耶?归告汝父:朱大兴死无棺木,当助之,勿忘也.”老仆归舍,失少主,寻至他室,闻与人语,窥之则故主母.帘外微嗽,将有咨白.女推儿榻上,恍惚已杳.问之舍主,并无知者.数日,自镇江归,语黄,又出所赠.黄感叹不已.及询朱,则死裁三日,露尸未葬,厚恤之.[1] (P1613)

一见就识儿身份、恍惚已杳、预知朱大兴死无棺木,都显示出霍女不同凡人的神异性.“挽儿入他室,下帘,抱诸膝上,笑问何名”、“为挽髻,自摘髻上花代簪之;出金钏束腕上”的举动,与人间慈母又有何异?特别是嘱咐黄生帮助安葬被她害得倾家荡产的朱大兴一事,让人顿生感慨:原来卿并不薄情!霍女的这份嘱托,为其涂上了浓浓的人彩,使得霍女更像人、更可爱,而不单纯是报复惩罚不良男人的工具.


《小翠》、《胡四姐》、《惠芳》、《阿绣》等篇的结尾就是写这些异类女性的再次突然出现和离去,时间短暂来去匆匆好像来探亲,但她们身上浓浓的人情味却像洄波一样荡漾在读者的心头. 异类女性与尘世男子的婚恋故事,以终成眷属生活在人间,变得没有异常为结局的有《梅女》、《凤仙》、《巧娘》、《青梅》、《神女》、《鸦头》、《小谢》、《青凤》、《鲁公女》、《聂小倩》、《连锁》、《婴宁》、《嫦娥》等多篇.在这些小说中,结尾部分往往转向对家庭生活的描写,此时异类女子已是人间贤良妇女的形象.如《梅女》篇,某典史受钱三百,竟诬赖梅女和强盗通奸,受到极大污辱的梅女气愤得上吊.梅女死后已经托生到一个姓展的孝廉家作女儿,因为前世冤情没得到申雪,魂灵一直留在阴间寻找报仇的机会.后来,梅女大仇得报还魂为孝廉女,受到惩罚,疏财仗义的封云亭娶得梅女.故事到此可以圆满结束了,但作家又写上了这样一段放在结尾:

(孝廉)使子大成与婿同学,供给丰备.年余,大成渐厌薄之,因而郎舅不相能,厮仆亦刻疵其短.展惑于浸润,礼稍懈.女觉之,谓封曰:“岳家不可久居;凡久居者,尽阘茸也.及今未大决裂,宜速归!”封然之,告展.展欲留女,女不可.父兄尽怒,不给舆马,女自出妆资贳马归.后展招令归宁,女固辞不往.后封举孝廉,始通庆好.[1] (P1359)

有人认为这段文字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蛇足,但我以为不然.虽说梅女身为鬼魂复仇时就表现出她的刚强(受屈自尽)与识见(大仇未报,不肯与封云亭谐鱼水之欢),但还魂后作为人的梅女是怎样的性格,确实需要补上一笔.封云亭招赘在孝廉家里,虽说是供给丰备,但毕竟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被人瞧不起,郎舅、翁婿间隐藏着矛盾.穷婿会被富翁瞧不起,这是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梅女是时值妙龄的富家女子,却有着对人情世事的超人的练达洞悉,她劝丈夫要趁还没有撕破脸赶快离开岳家.展家不同意,“父兄尽怒,不给舆马”.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梅女的果决与要强了:“女自出妆资贳马归.后展招令归宁,女固辞不往.后封举孝廉,始通庆好.”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情深意重的梅女甘愿去过清贫的生活,这种性格与识见与还魂前是一致的,不过那时的梅女是一个鬼的形象,而此时则是一个人间的贤妻,这个结尾是对梅女性格的强化而非多余的蛇尾.

《鸦头》、《红玉》、《阿纤》、《黄英》、《青梅》、《神女》、《巧娘》等篇的结尾处,异类女子变得和世间女性一样,承担着生子、嫁女、教子、养亲的任务.不过,尽管她们已经“无他异”,但仍有着不同于尘世女子的神奇色彩.鸦头教育儿子的方式就很特殊.她认为儿子性格过于暴烈,容易惹祸,所以趁儿子熟睡,痛下狠手,挑断了导致儿子性格暴烈的拗筋,使儿子醒来以后觉今是昨非,温和如处女(《鸦头》).红玉就像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冯生操劳打点一切,竟然还能“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而操作过农家妇.虽严冬自苦,而手腻如脂.自言二十八岁,人视之,常若二十许人” [1] (P410)(《红玉》).阿纤更是贤惠异常,她记恩不记仇,宽容大度,把公婆接来自己供养,还接济曾逼走她的哥哥一家(《阿纤》)可以说,这些女性身上,寄托着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美好设想.

“浪后波纹”形式结尾的内容有的是交代凡人“成神”“成仙”后对家人生活的安排,表明这些仙人并没有真正斩断尘缘、忘情世事,虽然“离世”却并没有“绝情”.周生在信函里留下点金指甲,使家人从此大富(《成仙》),吴青庵留赠家人金钏与仙丹,仙丹使葛太史父女身康体健青春不老,金钏保护了全家免遭火灾(《白于玉》),这些小情节既是前面大情节的余波,也表明作品中反映出的作者对神仙的向往,只是为了揭露现实的黑暗,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P319).

二、补释前疑

以释疑为结尾的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故意留下重重疑团而不急于向读者说明,让情节继续发展,读者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着一直读下去,待到结尾处,作者才把谜团解开.

这种情节安排方式的高妙之处就在于让读者在一般的思维轨道上难以估测和判明情节的发展趋向和结局,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出人意料之外”;由于读者在寻绎情节时“猜不着”,便在审美感受上产生惊奇、惊讶,并会一直抓着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待到谜团解开,读者再回过头来反观那些离奇的情节,会产生恍然大悟的阅读快感.

《于中丞》、《折狱》、《诗谳》这几篇公案小说都是先叙案件发案、办案、结案全过程,结尾处,再由破案人从容地解析案情,以释民众.读者到此才恍然大悟,对断案人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推理无不心生佩服.这种结构故事的方式,是现代推理小说常用的手法.

有些故事的谜底是由故事中谜团的当事人自己揭开的.《庚娘》讲述书生金大用一家逃难,途遇王十八夫妇,两家搭伴同行.船行江上,王十八图谋庚娘,将金大用一家推入水中.唐氏不满丈夫劣行,亦被推入江内.王十八威逼庚娘成亲,庚娘新婚夜刺死王十八,题诗留名后投水自尽.金大用落水后被救起,投军立功后荣归故里,与同时遇救的唐氏结为夫妇.金、唐得知庚娘死讯,二人往祭庚娘坟墓,船在江心,忽见驶过的舟中一人酷似庚娘.庚娘不是已经死了吗?小说于结尾处,由庚娘备述死里逃生的缘由.《王桂庵》故事结尾与《庚娘》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是无特异功能的尘世女子,所以,对她们死而复活的原因必须交代.作者高妙之处就在他把女子已经复活的秘密一直隐藏,男主人公还在为女主人公已死而悲痛,突然柳暗花明,发现女主人公还在人世,这样的结尾也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惊喜.

蒲松龄还善于将人物的真实身份掩藏起来,让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发展显得神秘莫测.如《侠女》篇,贫穷的少女不肯嫁给顾生,顾生母亲生病时,像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顾她.后来,少女还竟然主动跟顾生幽会,为顾生生了个儿子.顾生母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说“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 [1] (P321)小说结尾处,少女提着仇人的人头来跟顾生告别,少女的身世和她不可思议的行为之谜才解开.原来她是大司马之女,父亲被陷害而死.她为报父仇隐藏民间,看到顾生家贫无力娶妻,决定给顾家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以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再如《宦娘》在结尾处揭示,温如春当年钟情过的少女宦娘,原来是一个死了一百年喜欢琴筝的女鬼,她对温如春倾心向往,但由于人鬼有别,于是就想方设法给温如春撮合佳偶,以报答温如春对自己的感情——发生在温如春和良工之间的那些奇奇怪怪并最终促成他们婚姻的事情,都是宦娘操纵的——读者在疑团得解的同时,也对人物产生深深的敬佩和惋惜. 蒲松龄笔下的鬼狐花妖等精怪形象既有人情又具物性,“人性”与“物性”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诚如鲁迅评价的那样“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4] (P147)《莲花公主》、《绿衣女》篇都是在结尾处才揭破人物的真实身份.如《莲花公主》篇末揭示,窦旭的美好姻缘原是一梦,公主等人全是蜜蜂.反观前文叫黑翼的含香殿大学士奏章中所称的“头如山岳,目等江海.昂首则殿阁齐吞,伸腰则楼垣尽覆”,“吞食内外臣民一万三千八百余口,所过宫殿尽成丘墟”的“千丈巨蟒” [1] (P1017),竟然只是一条长丈许的蛇,人与蜜蜂在同一事物认知上的巨大的反差,确实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戛然而止

戛然而止的结尾,是指小说有意在结尾处留下空白,不说破结局,不点明结果,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补充,从而造成结而未结、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空白或“不完形”,会使读者“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空白带来的是节省,使总体时间长度得到缩短,使小说在篇幅上控制在一定的、理想的规模.另外,有些事情一旦老实写来,或者非常麻烦,或者很难表述,或者表述出来也只是堆积事实、索然无味,索性一跃而过,倒也干净利落.空白的艺术特质,在于给鉴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鉴赏者的想象性再创造使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蕴向纵深方面拓展、升华.如《紫花和尚》:

诸城丁生,野鹤公之孙也.少年名士,沉病而死,隔夜复苏,曰:“我悟道矣.”时有僧善参玄,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讲《楞严》.生每听一节,都言非是,乃曰:“使吾病痊,证道何难.惟某生可愈吾疾,宜虔请之.”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既归,一女子自外入,曰:“我董尚书府中侍儿也.紫花和尚与妾有夙冤,今得追报,君又活之耶?再往,祸将及.”言已遂没.某惧,辞丁.丁病复作,固要之,乃以实告.丁叹曰:“孽自前生,死吾分耳.”寻卒.后寻诸人,果有紫花和尚,高僧也,青州董尚书夫人尝供养家中;亦无有知其冤之所自结者.[1] (P1574)

短短的二百多字,就讲了一个前世孽今生报的故事,结尾只是说紫花和尚是董尚书夫人曾经供养在家中的高僧,至于尚书府中的侍女前世与他有何恩怨,乃至于他转世后还要追报,作者对此只字未提,但读者的好奇心绝不会因小说结束而停止.

《聊斋志异》中异类女子与人间男子婚恋的故事大多有美满的结局,但《公孙九娘》篇却有一个撼动人心、让人唏嘘不已的结尾.《公孙九娘》叙一莱阳书生应已然成鬼的朋友之邀,到埋葬着数十百家无辜被杀害百姓的坟村“莱霞里”为株连致死的甥女主婚,与同死于非命的才女公孙九娘相爱.新婚枕上,公孙九娘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莱阳生答应为九娘迁坟,但忘记问其坟墓具体位置,夜间又去乱坟村寻觅,“则千坟累累,竟迷村路,叹恨而返”,曾经是爱情信物的“罗袜”也“着风寸断,腐如灰烬”.

半载不能自释,复如稷门,冀有所遇.及抵南郊,日势已晚,息驾庭树.趋诣丛葬所,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惊悼归舍.失意遨游,返辔遂东.行里许,遥见女郎独行丘墓间,神情意致,怪似九娘.挥鞭就视,果九娘.下骑欲语,女竟走,若不相识,再逼近之,色作怒,举袖自障.顿呼“九娘”,则烟然灭矣.[1] (P712)

蒲松龄设计这样一个悲剧结尾,到底用意何在?后世读者给出了多样的解读,而正是从这多样的不统一的解读中,反显出这个结尾的艺术魅力.小说在结尾处的有意留白,使得小说的关键部分得以突出,言尽而意不尽.《连锁》、《道士》、《种梨》等篇的结尾也都有结而未结、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

戛然而止的结尾形式还能创造出喜剧的效果.《白莲教》(卷三)里写白莲教徒某善于邪术,一千多官兵围住他家房子,抓住了他全家三口,把他们闭置在樊笼押往都城.小说接着写到:

途经太行山,山中出一巨人,高与树等,目如盎,口如盆,牙长尺许.兵士愕立不敢行.某曰:“此妖也,吾妻可以却之.”甲士脱妻缚,妻荷戈往,巨人怒,吸吞之,众愈骇.某曰:“既杀吾妻,是须吾子.”复出其子,巨人又吞之.众相觑,莫知所为.某泣且怒曰:“既杀吾妻,又杀吾子,情何以甘!非某自往不可也.”众果出诸笼,授之刃而遣之.巨人盛气而逆.格斗移时,巨人抓攫入口,伸颈咽下,从容竟去.[1] (P821)

故事戛然而止,读者先是愕然不解,转而哑然失笑,拍案叫绝.

四、临结逆转

逆转式的情节安排,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所谓逆转,就是在进行大量铺陈、悬疑等的基础上,在行文至末尾的时候,文章情节、结构、人物、事情的性质等方面发生突然变化,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待兴趣盎然看个究竟,却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或者是人物真实身份的暴露,或者是人物的愿望动机与实际结果的背离等,都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5].《孙必振》、《吴令》、《佟客》、《黎氏》等篇都在结尾处发生逆转,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了波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震撼.

《孙必振》是一篇揭示人性的佳作,故事的情节极为简单:孙必振与众人横渡长江,碰上迅雷暴风,眼看就要船覆人亡.这时忽见金甲神立于云中,手持一面金字牌,上书“孙必振”三字.众人认定孙必振有犯天谴,不由分说,一齐动手将孙必振推上旁边的一条小船.人性中潜藏着的冷漠、残忍与自私,在关键时刻展露无遗.而金甲神仿佛与众人开了个要命的玩笑,“孙既登舟,回首,则前舟覆矣” [1] (P1759),以为必死的反而没死,以为能活的反而没活,这很像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黑色幽默.

再如《吴令》,吴令刚介有声,为官清廉.吴地有习俗,看重城隍,每年到了神寿节,居民敛资为会,祭祀神仙,祈求平安丰收.这天吴县令出门,恰好碰到县民在游走祭神,问明缘由,再进一步盘问,知道其中花费很多,都是民脂民膏.吴令大骂城隍冥顽不灵,是个淫昏之鬼,民脂民膏来之不易应当省则省,他还把众人抬的神像拽到地上,鞭打二十.从此就废了这种习俗,百姓深受其惠.过了几年,年青好戏的县令掏鸟时从楼上掉下来,摔断了腿,没有过多久竟然死了.之后,人们就经常听到城隍庙里有争吵的声音,仔细听好像是吴县令.百姓没有忘记这位吴县令的恩德,另外建了一个祠堂供奉他,春秋祀之,比祭祀以前的那位更加舍得花钱,花费更多.一心反对靡费民财进行神灵祭祀的县令,死后被百姓供奉为神灵祭拜——吴县令事与愿违,真让人哭笑不得!

《聊斋志异》叙事结尾的艺术手法还有很多,比如《贾奉雉》的结尾就是一种绝处逢生的方式,在《狐梦》的结尾,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写进了作品,并有意节外生枝,调侃朋友,形成一种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效果.由于这些形式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此不作论述.

类似论文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摘 要:以《聊斋志异》为切入点,探讨蒲松林的人生哲学,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参考价值,还具。
更新日期:2024-9-28 浏览量:120324 点赞量:26198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

摘 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体现为它在这一领域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2300 点赞量:30434

《聊斋志异》儿童文学方向述评

摘 要:《聊斋志异》自它问世三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
更新日期:2024-10-14 浏览量:130902 点赞量:28348

《兵团新闻志》编修忆事

《兵团新闻志》是一本真实记录兵团新闻事业艰苦创业、逐步发展的轨迹的志书 重新翻阅此书,10多。
更新日期:2024-5-5 浏览量:11834 点赞量:3817

《丰乳肥臀》的叙事时间艺术

摘 要:时间意识与宇宙和生命等母题紧密相连,是叙事艺术不能忽略的维度 莫言的《丰乳肥臀》以时序调度续接。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8339 点赞量: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