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

摘 要 :民俗艺术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就对象与领域而言,它涉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和相沿相习.民俗艺术的传承主要有赖于传承人的推动,其基本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三个基本部分,而民俗艺术的传承层次则包括“基本层次”和“特殊层次”两个方面.它们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艺术传承的规律和当今文化建设的力度.

关 键 词 :民俗艺术;艺术学理论;民俗艺术学;传承;结构;层次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传承是民俗文化传统维护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自然也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民俗艺术的传承理论着重研究民俗艺术的传承规律,尤其注意传承人的研究,包括传承谱系、传承方式、传承情境、传承路径,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等,从而在深层次上揭示民俗艺术生成、发展的规律.

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它一般以时间为标杆,以同地域、同种族的前后传习为主要运动模式,就对象与领域而言,涉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和相沿相习.在民俗艺术的传承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是传承的主体.民俗艺术的传承主体是长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围中的民众,尤其是指其中的从艺者和从业者,以及民俗艺术的研究者、爱好者和经营者等.他们有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的区分,前者为带徒、传艺、演示、教习的从艺者们,而后者为关心、热爱、参与、学习、研究、推介民俗艺术的非从艺者和非专业人员,包括民俗艺术的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爱好者们,他们共同构成了民俗艺术的传承人队伍.


民俗艺术的传承主要有赖于传承人的推动,同时也有时空条件、生活需求、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要在实践层面上维护好民俗艺术的传承,必须首先对传承的有关理论加以深入的研究和领悟.就民俗艺术的传承规律而言,传承的结构与层次问题就是需要认真加以研讨的理论领域.

一、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

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指民俗艺术内外部关系中最显著的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作用.传承中各要素的存在和交互作用决定着民俗艺术的传承力度,并在结构方面显示其自有分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地说,民俗艺术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三个基本部分,其传承也循着这三者的自身规律而展开.

1.主客体间的关系

主体、客体和是一切文化艺术形态,包括民俗艺术,最基本的结构组成.

主体作为民俗艺术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决定着客体的存废和的选择,它以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或一定国别的人群为存在,是艺术创造中的主导成分.民俗艺术作为满足一定功能需求的客体,总是显现着民族的情感或地域的风格,留有主体的文化记忆,并反映着主体的好恶取舍.主体是一定社会氛围下的群体,他们具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共同的爱乡爱国情感和生活理想,对传统既珍视又不乏创造的热望,大体上的朴素无华和内在的聪灵睿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并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一定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自然和其他族群的制约,也能透过艺术反映出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主体不但被动地传承、改造着自己的民俗艺术,也主动地不断拓展生活,或多或少地改变着自己的传统.例如,民俗艺术的产业发展就不属自然的传习,而是主体出于经济发展和文化战略的需要,而人为地扩大民俗艺术品的产量和规模,并以集群化、标准化、工业化为其生产的特点.不过,主体作为民俗艺术的制作者与消费者,一切民俗艺术品的传承和发展,都以他们的需要为前提.

客体主要指民俗艺术的作品和产品,它们是主体艺术审美的表达和创意劳动的结果.作为艺术劳动的对象,它们总是以服务主体、满足功能、创造价值、传习传统为要旨.客体的构成还包括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但以艺术成果,即艺术作品和艺术产品为主.作为客体的艺术成果,经主体的选择、创意与制作,一般都以文化价值或经济价值为其存在的前提.民俗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乡土性和民族性,在于文化传统的承载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其次在于它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所表现出的智慧和美感;再次,它因包容着历史、民俗、宗教、美学、哲学、心理、语言、技艺等因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成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对象;最后,它客观地具有艺术产品的性质,部分品类有赖于艺术市场和民众的消费选择,能形成相关产业,并带来经济的效益.客体从原料到成品的过程是主体艺术创意和艺术劳动的结果,并始终凝聚着主体的心智和需求.正是客体的存在,才使主体的创造具有目标和意义,民俗艺术的客体也正是如此.

2.的作用

作为主客体联系的桥梁,分别以人、事、物、语为媒介发挥传递与联接的作用.

就民俗艺术而言,其制作风俗和具体作品均能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建立起奇妙的文化联系.民俗生活和民俗艺术的信仰观念、制作风俗、审美理想、功能追求等,在主客体的联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使主体的艺术创作活动目标明确、对象具体,并摆脱孤芳自赏和随心所欲的把玩,使实在的功能意义和现实的社会需要成为创作的重要前提.

作为人,主要在主客体间起勾连的作用,他一方面将主体的思想、情感、信仰、审美观念、个性风格等传达给客体,另一方面,又将客体的需要、特征、条件和性质等反馈给主体,从而给主体作为调整、判断、决策的参考. 作为事,以动态的方式,提供了主客体联系的机缘和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制作过程、传艺过程、展销过程、应用过程等,都使主客体紧密相联,协调优化.大凡事情,总有起有止或循环往复;有原因,也有结果;有规律,也有变数.这就为主客体间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作为物,以静态的方式,通过存在与使用,在视觉、心理、观念、功能、象征等层面上,发生由潜而显、由静而动的变化,从而推动艺术创造中的主客体运动,发挥凭物而感、引导带动的作用.

作为语言,以语态的方式传递信息.用语言传递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信仰观念、审美意识、技艺要领、市场动态、社会需求、协作分工等,不仅能加强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对客体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从而使主客体关系得到优化和调整.

民俗艺术在正常的传承背景下,主要靠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生活与审美需要,以及客体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和条件来实现传承.至于的作用,主要在两种情况下显得比较突出:其一,传承出现了危机;其二,为了扩大传承的规模.前者,是因某种民俗艺术的自然传承处于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维护,以去激活主客体的有效联系;后者,则从利用、开发和艺术产业发展、产业群建设出发,强化和拓广主客体间的联系,借助手段以获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是民俗艺术传承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正是它的存在,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民俗艺术传承的层次

民俗艺术的传承层次,系指民俗艺术传承中的内部结构关系,以及构成这种关系的各部分按时间和空间向度的纵横展开.从艺术创作的直接要素与基本成分,以及间接的背景与媒介着眼,我们可以把民俗艺术的传承层次做“基本层次”和“特殊层次”的理论划分.

1.基本层次

民俗艺术传承的基本层次,主要包括“民俗艺术成果”、“民俗艺术活动”、“民俗艺术精神”三个层面,它们分别以物态的、动态的和心态的方式介入民俗艺术的传承,并形成彼此相联、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生存状况.

“民俗艺术成果”,就造型艺术和平面艺术来说.主要是物质成果,具有显著的空间性质.不论是木雕、石雕、泥塑、编结、织绣等作品,还是剪纸、刻纸、版印、绘画、印染等成果,都主要以物态的形式传承,时间范畴的已完成性和空间范畴的实在性成为其主要的特征.就表演类民俗艺术成果而言,诸如小戏、傩戏、舞蹈、歌谣、说书等,虽无法进行空间尺度的判断,却也在时间的坐标上,以既往性表现出过去的、已完成的性质.民俗艺术成果是传承中最基础的层面,它提供了前人的艺术经验和可资效仿的样板,成为后人研习、模仿、化用、以图超越的坐标.艺术成果作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标,其传承能直接推进艺术的繁荣.

“民俗艺术活动”,指民俗艺术成果的创造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层面,有着突出的时间特点,常常体现为进行中的艺术过程.民俗艺术活动的传承只有在文化活动中进行,诸如创意、制作、展演、教习、销售等动态环节,能成为艺术传承的机缘.民俗艺术活动的传承往往借助媒介或载体而展开,包括材料、工具、技艺、流程、行话等,传承通过它们而变得直接、具体.民俗艺术活动的传承以传承人为依靠,以民俗艺术成果为追求,以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为支柱,反映了人、物、事、魂的交混和一统.民俗艺术活动的传承,具有社会文化的特点,超出了纯艺术的过程,它伴随着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参与文化建设的意义.

“民俗艺术精神”,指民俗艺术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情感、宗教观念、审美理想、集体意识、历史情怀和生活热望等,作为无形的存在,它体现为时空的交混和超越.民俗艺术精神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其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层面中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艺术精神带来创意,支撑创作,使艺术作品获有灵气,使艺术活动充满自信和乐观.艺术精神是艺术活力的泉源,也是艺术传承的动力.民俗艺术的精神伴随着庶民们的生活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民族文化依归的家园和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号.民俗艺术精神决定了民俗艺术作品的品位,也决定了民俗艺术活动的意义.

由于“民俗艺术精神”具有时空交混,或超越时空的特征,因此,就时间的向度看,“民俗艺术成果”、“民俗艺术活动”和“民俗艺术精神”在时态上分别表现为“已完成”、“进行时”和“全时态”.就时空观说,“民俗艺术成果”,较多表现出空间性的特点:“民俗艺术活动”,主要表现为“时间性”的特点;而“民俗艺术精神”,则表现为时空一统的文化哲学观念.正是它们形态的不同和时空的差异,呈现出相互区别又有联系的传承层次.

2.特殊层次

民俗艺术传承的特殊层次,指在民俗艺术本体的自然传习之外的客观条件,也指传承与传播中的外在媒介.这类层次包括民俗艺术的理论研究、文图音像资料的搜集与制作、民俗艺术教育的普及、民俗艺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它们作为非民俗艺术本体和非自然传承因素,其人为的推进形成了传承体系中的新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力度.

民俗艺术理论是对民俗艺术内外部规律的概括,它研究民俗艺术的发生、形态、类型、功能、审美、创意、制作、传播、传承、应用,以及概念、体系、变迁、整合、语言、传承人、艺术市场等各种学理的与实践的有关问题.不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应用理论,它们对民俗艺术规律的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均有助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理论研究从大量的现象、个案、类型人手,涉及民俗艺术的基本规律、发展历史、研究状况、美学评判等方面,其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促进对民俗艺术的认知和洞悉,另一方面又能引导它的繁荣和发展,进而在自然传习之外推进有目的传承和更广泛的传播.作为特殊层次的理论研究,能使民俗艺术的传承从单纯的实践进入更高的层面.

文图音像资料的搜集与制作,是民俗艺术传承的新载体和新手段.文献和图像中包容着大量的民俗艺术信息,它补充着对一时一地的实物资料和动态活动的把握,具有越时跨地的优势,并留下可资探源、比较的历史印迹.就图书来说,例如形成文本的讲经宝卷,其中就有大量的民俗艺术资料.《香山观世音宝卷》说到绣花时有这样的描述: 说起难来真可难,开头要绣凤凰戏牡丹.

雄鸡司晨近旭日,青松挺拔立高山.

绷子上面咚咚响,绣花容易配色难.

桃红柳绿梨花白,梅花五福自然香.

三针挑个蚂蚁足,四针绣个桂花芯:

五针搀个金铃子,六针勾个活麒麟.

绣个金龙盘玉柱,鲤鱼定当跳龙门.

地上花鸟绣不尽,天上要绣八仙神.

这段描写记录下传统的绣花图案及其针法技巧,正是文化传承中应特别注意的非物质文化的成分.

再如,《梓潼宝卷》中对元夕花灯有这样的描写:

绣球灯,在前面,滚来滚去;

狮子灯,后头跟,眨眼铜铃;

看一盏,猴狲灯,毛头贼脸;

挑担水,过仙桥,脸红到耳根.

看一盏,走马灯,走来走去;

牡丹灯,红芍药,姊妹相称.

牛车灯,转起来,木龙戏水;

磨子灯,轰轰响,不得绝声.

春季里,山楂灯,红光灼灼;

梁山伯,祝英台,同上杭城.

夏季里,开荷花,红花绿叶;

唐明皇,杨贵妃,也扎成灯.

秋季里,开菊花,桂香十里;

刘知远,打瓜精,独坐龙廷、

冬季里,开腊梅,雪景好看;

小秦王,争江山,胜败难分.

这段有关元夕闹花灯的描写,涉及动物灯、花卉灯、机关灯、农具灯、传说故事灯、历史人物灯等,为节日民俗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留下了重要的信息.

音像材料是传承民俗艺术的新媒介,音像制品的大量生产、复制与传播为文化与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和可靠的资料.尤其是原生态民歌的录音制品,民俗舞蹈、民间曲艺、傩戏傩仪、地方小戏、民间工艺、庙会活动、节日风俗、民族风情等录像制品,也构成了推动民俗艺术传承的重要资料.

艺术教育是民俗艺术传承的重要方面.民俗艺术的教育包括生产实践和表演活动中的带徒教习,也包括学校课堂的相关教程的设置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后者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的特殊层次.实践中的教习具有自然传习的性质,它多重视技艺、技巧的模仿,而较少或没有理论的传授.学校的艺术教育则重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统一,同时突出学科因素和系统性特点.

民俗艺术的学校教育包括以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民俗艺术学校,例如以培养表演艺术人才为主的“新疆民俗艺术学校”,还有在学校教学中设置的有关陶艺、剪纸、烙画、刺绣、版印年画等技艺的专门课程,以及面向社会的有关艺术教室.至于民俗艺术的理论教学课程主要在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中开设,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中较为突出.例如,东南大学从1999年开始培养民俗艺术学硕士,2003年开始培养民俗艺术学博士,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民俗艺术传承的新层面和新高度.

民俗艺术是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色文化,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领域和新资源.

所谓“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资源所进行的持续的、有规模的生产活动,是以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当代消费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链.没有产业链就不能构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涉及人才、物质、场地等因素,其主要发展链结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人与产业劳工、生产基地、文化产品,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

文化产业的特征表现为,它作为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同其它行业相比,它不是单纯固定资产的积累和原材料的投入,而是更注重于人力资本(包括智力资本)的投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文化产业更重视文化创意和从业人员素养的不断提升.民俗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标志,主要在于“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四个方面.“现代化”有别于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规模化”摆脱了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市场化”要求进入商品的流通,而“国际化”则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俗艺术产业作为文化的应用,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应用者(民俗艺术创意人与生产者),应用源(民俗艺术资源),应用场(民俗艺术的制作与展演空间).从其内部规律看,民俗艺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上述三者之间的彼此互动和相互协调,以及各要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不断优化.

民俗艺术产业同理论研究、民俗艺术教育等一样,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的特殊层面,不可漠视和忽略.

类似论文

民俗艺术礼品化方向探析

摘 要 :民俗艺术实用功能的退化与审美功能的增强,民俗艺术礼品的价值魅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民俗艺。
更新日期:2024-7-12 浏览量:92736 点赞量:20269

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

摘 要 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的艺术,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保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为其提供广阔。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5787 点赞量:22672

拯救艺术艺术传承

武昌昙华林,几代湖美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79840 点赞量:17324

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更新日期:2024-9-12 浏览量:117004 点赞量:25102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简

摘 要 :文章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不断充电,不断。
更新日期:2024-5-15 浏览量:67611 点赞量:14900

传承优秀文化艺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

【摘 要】努力用艺术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推进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是我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82964 点赞量:1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