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木雕的历史渊源与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梁俊锋(1964.11-),河南省临颍县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木雕设计创作.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原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为河南省漯河市南街村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河南天赐一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摘 要:中原是中华木雕艺术的发源地,远在在龙山时期(距今4500年),已掌握了拼板、榫卯、装等技术,出现了鼓、斗、觚、匣、案、俎、盘、勺等后世常用木器的基本器形和装饰纹样.夏商周三代中原木作业飞跃发展,门类更多样,分工更专业,造车业和漆木器已成为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并已开始对木作技艺进行理论化总结,产生了《考工记》这一伟大著作.及至战国、秦汉,中原地区把古代漆木器的制作、装饰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唐宋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更是建筑理论的巅峰时期,产生于中原的《营造法式》,集中反映了是中原木作技术与理论对世界建筑界、木作工艺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原木雕上承唐宋,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中原地区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冠绝一时.

关 键 词 :中原;木作;木雕

“木作”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的《营造法式》,是中华传统制木工艺的习称.木作又有大小之分,大木作指构造房屋之木架,小木作则概指木构家具及各类木器和精细的建筑装修.小木作后来进一步分为细木作、圆木作、雕花作、巧木作等.木作涵盖了所有以榫卯结构和雕刻为基本工艺的中华木作艺术品,木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高超技艺水平和独特价值内涵,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①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革新,“大木作”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现今“木作”一词多指“木雕”.木雕涵盖范围极广,大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飞罩、挂络、门窗格扇;小至联匾、陈设工艺品,中及台、几、案、架、床、橱、箱、桌、椅等家具.根据其应用及装饰的范围,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

如今谈起木雕,社会上有所谓“中国四大木雕”之说,即东阳木雕、黄杨木雕、潮州木雕、龙眼木雕.“四大木雕”,地域上都集中在南方地区,木雕工艺各有所长.追源溯流,远者可至唐宋,直接源头多数只能上溯至明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手工业技艺源远流长,难道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木雕,其历史竟如此短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今的四大木雕之说,忽略了中国木雕的鼻祖和源头――中原木雕.可以说,中华木雕的基本技法、核心美学指导思想、基本创作题材都肇始、奠定、成熟于中原地区,目前南方的木雕技艺只能说是继承、发扬了中原木雕的传统,只能算得上是中原木雕的余韵与支流.中原地区早期木雕实物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宋元以降,因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原木雕工艺南传,也不再处于领先地位,以致如今人们提起木雕工艺,往往会将其遗忘.中原木雕源远流长,对中国木雕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

一、史前至西周――中原木雕的奠基时期

木作同石器制作、骨器制作业一样,是最早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手工业门类.根据常理推断,木材分布广泛且易于加工,应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质,旧石器时代已经制作木器并较广泛地使用,是确定无疑的.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木作技术已经应用于建筑、生产和生活领域.

根据考古成果,中原地区史前建筑多属土木结构,用木柱支撑屋顶,有的墙体为木骨泥墙,屋顶上有椽、梁等木构件,木柱、墙体木骨、椽和梁已经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雏形.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出土了的一批彩绘木器.器形包括家具和炊厨用具、盛器、食器、乐器等.从其榫卯结构、彩绘图案以及拼板、装工艺水平来看,中原地区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大量彩绘木器,为中原地区商、周漆器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周三代――中原木雕发展的第一座高峰

据《考工记》记载:“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②这说明:夏商周三代,木作业是当时手工业的主导部门,且木作业已有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夏商木作成就突出表现在造车和建筑营造技术上.

造车是一种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手工业门类,《考古记》曰:“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③商代车子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和一衡构成,除少数构件为青铜制品外,其它均为木质.洛阳东周王城发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车马坑、新郑郑韩故城东周车马坑发现的木车,虽经过数千年的埋藏之后已经完全朽蚀成灰,但发掘清理出来的完整木车轮廓以及色彩鲜艳的彩绘漆饰依然能够显现出漆木车曾经的奢华.(插图1)

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出现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洛邑等中国最早的一批都城,在这些规模宏大的都城遗址内,有庞大的建筑基址.至夏代晚期木架构已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商代宫室、民居的出檐,大多已采用擎檐柱支撑的方式,已经出现了斗拱结构,由此可想见三代宫殿的恢弘气势,以及中原地区三代时期木作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中原地区不仅在木雕工艺上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成果――《周礼考工记》.《考工记》虽为齐国官书,反映的当是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考工记》崇尚“中”“和”的设计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制造指导理论.以及“天人合一”讲求“天工”与“人工”的结合的生态美学观,无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考工记》中的生产经验和美学设计思想奠定了后世木作设计世代遵守的核心理念.④

三、战国至两汉――中原漆木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最为发达的时代.中原地区发现的漆木器尤其以战国时期数量最为庞大,木胎漆器占总数的95% 以上,其中主要有乐器――排箫、瑟、琴,食器――案、盘、俎、碗、豆、、簋、笥,酒器――壶、方壶、耳杯、勺、斗等.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技艺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门类, 漆器礼器、兵器、交通工具和建筑构件等,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漆器装饰已有雕刻、彩绘、镶嵌、贴金等多种技法.秦汉时期的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基础上漆器制造业内部的分工更为明确,同时漆器的工艺也更为考究,外观更为华丽.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在秉承夏商西周时期木作技艺基础上,把古代漆木器的制作、装饰、品鉴、流通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技艺成就和理论成果都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四、魏晋至唐宋――中原木构建筑发展的成熟与建筑理论的高峰

秦汉以后,随着瓷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器具的主流,漆木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有所降低.木雕技艺则主要表现在了木构建筑上.随着佛教的传入,木建筑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早在东汉时期,从班固《两都赋》及张衡《二京赋》的华丽文字中可以想象中原地区洛阳和南阳城市建设繁华景象.从河南所见大量东汉陶楼名器中,可知当时正以高层木结构取代高台建筑,斗拱的形式也在逐渐完善,屋顶形式几乎包含了后世所能见到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的时期,而体系的形成的中心在中原.⑤

北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匠师们将印度的佛教建筑与中国木构楼阁建筑相融合,创造了"上累金盘、下为重屋"的中国式高塔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奠基阶段.唐朝的建筑技术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已运用较为成熟的模数制.中唐以后,营建住宅园林时不仅已运用了空间节奏划分、比例、对比、掩映、借景、对景、喻意等明清江南园林中所有的造园手法,且出现了以动物强化意境、以声甚至以温差营造小气候的高超手法.并为后世留下了《池上篇》这一园林建造理论名著.

宋代建筑理论成就值得大书特书.新郑人李诫奉敕于元符三年(1100)编成、崇宁二年(1103)刊行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的建筑总结.在木结构材料力学、构造技术方面规定,梁、枋、斗拱等重要矩形结构构件,不仅为当时建筑活动提供了规范,而且为今人研究宋代以前的建筑典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营造法式》也可看出,传统的木雕技法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其书卷十二记载有混作(圆雕)、雕插写生华(浮雕)、起突卷叶华(落地雕)、剔地洼叶华(落地平雕)等四种技法,这基本上已涵盖了后世木雕的主要技法.

不论是《营造法式》的编修者,还是其编修的地点与背景,都可以说这是一部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原地区对世界建筑史作出的巨大贡献.《营造法式》同时也是中原木作技术理论化、系统化,高度发达的绝好注脚.

五、元至明清――中原木雕的最后高峰

明清时期中原建筑与木雕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商业会馆和各地特色民居上.因中原处于中国陆路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运通道相交接的枢纽位置,几大交通枢纽的商业城镇被南北行商大贾尤其是晋陕商人掌控,其所建的会馆建筑,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明清建筑中最绚丽、最具文化特色的作品,其中尤以南阳的赊旗镇、渐川荆紫关镇中的会馆群和洛阳的潞泽会馆、山陕会馆以及开封山陕甘会馆、周口关帝庙为典型代表.清代赊旗镇山陕会馆和开封山陕甘会馆上的术雕、石雕,均出自中原本地匠师之手,技艺之精冠盖海内.

图5 社旗山陕会馆全景(《中原文化大典》) 图6 麒麟送子及竹报平安木雕(《河南民居》)

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刻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 “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会馆独特的建筑风格.木雕分布范围广,绝大多数的额枋、垂花门楼、雀替、内檐装修之格扇、槛板、甚至穿插梁板及斗拱等处都装饰有木雕作品,且雕镂工艺复杂,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透雕等众多表现手法.

中原民居建筑类型多样,有村落、庄园、名宦豪宅,普通民宅等.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总的来书以简单实用为主,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康百万庄园的室内装饰雕刻题材和造型等方面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园内的家具木料大多来自当地榆树、槐树、柏树、谏树、杨树、泡桐树,伴有少量紫檀与金丝楠木等外来的贵重木材.家具的表面处理也采用天然的大漆髹饰,颜色以棕褐色和黑色为主.同时在家具的图案纹样与形体造型上,大都是以花卉植物图案为主的自然纹样,如竹节纹、葫芦纹、牡丹纹、莲纹、瓜楞纹、荷花纹、石榴纹、菊花、寿桃、松树、太阳花、西番莲等.简洁实用,并与整体造型统一.

总的来说,中原明清木雕以古建筑构件雕刻为大宗,主要分布在额枋、雀替花罩、垂柱、梁头斗拱和拱眼、隔扇门窗等建筑结构构件上.这些结构构件的雕刻在不影响构件使用功能的情况下,经过美学加工而后成为具有装饰性的构件,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木雕的另一主要媒介就是家具,家具为日常用品,要求材质优良,结构坚固,雕刻精细.大户的家具如桌、条案、座椅、床榻、台架等,无不使用雕刻.最突出的当属顶子床的床架、太师椅靠背、桌案腿与面框的连接部位.中原木雕技法在圆雕、浮雕、落地雕、落地平雕四种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透雕以及多层透雕的玲珑雕以及贴雕和嵌雕等新技法.木雕题材主要有吉祥寓意类和人文轶事类两大类.⑥

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木雕艺术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不论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可谓一时之冠.但是清中晚期以来,随着国力的衰弱,中原的商业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不论是会馆建筑和是民居建筑已不像之前历史时期那般绚丽夺目.随着技艺人才流失,技艺传承出现断代,及至清末民初中原木雕相对南方木雕的发展而言,已较之逊色.

结语:亟待振兴的中原木雕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璀璨之花的木雕,在距今四千五百年之前,已在中原地区诞生.夏商周三车业和漆木器已成为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战国、秦汉是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理论的巅峰时期,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营造法式》,集中反映了是中原木作技术与理论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对世界建筑界、木作工艺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原木雕上承唐宋,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冠绝一时.

通观中原地区绚烂夺目的木雕发展历史,我们不禁感叹,中国木雕的鼻祖和源头是中原木雕.中国木雕的基本技法、核心美学指导思想、基本创作题材都肇始、奠定、成熟于中原地区.中原木雕的成就不仅仅在技艺水平上,更是在美学思想、设计理念上,这些包含了中原地区无数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理念、这些融入渗透进中华木雕的骨髓的核心理念,才是中原木雕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工艺美术界的最大、最深远的贡献.

中国的传统木雕装饰圆润、柔和,对称、均衡的美学特征,吉祥纳福的深刻内涵,生态、环保“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是我们今天木雕行业学习不尽的财富,值得认真专研探索.如今,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木雕一定能重新振兴.

注解

① 韩维生、张书宝、王宏斌、赵明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木作及其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4月.

② 《周礼考工记》,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2008年.

③ 同上

④ 李艳:《〈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⑤ 杜启明主编:《中原文化大典建筑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⑥ 荣树坤:《河南康百万庄园室内与家具装饰艺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类似论文

频道推荐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