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 要 刘商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大历、贞元时期.本文试对刘商诗歌的叙事、构思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

关 键 词 :中唐 刘商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商,字子夏,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兼画家.一生宦游不定,晚年归隐山林,不知所终.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刘商是以诗画而享有盛名的一位诗人.本文主要从叙事和构思两方面来阐述刘商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叙事

在唐代,尤其是中唐时期,诗人们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在技巧和表现方法上都有所丰富和发展.

刘商现存的诗歌中,叙事诗只有《胡笳十八拍》.《唐才子传》称其“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在刘商的这首《胡笳十八拍》中可以找到现代小说的创作因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1 刘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传神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如肖像描写,第四拍中有“自从惊怖少精神,不觉风霜损颜色”,写的是主人公逢乱、遭劫后狼狈的精神状态.第五拍中“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写的是主人公居胡的梳妆与服饰已与当地妇女无异.这些肖像描写配合情节的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染,着墨不多却细致传神.

刘商在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方面,也很细腻和丰富.比如诗中用五、六、七三拍从居住环境、语言、日常活动三个方面展示了主人公在异域殊俗的处境中艰难、痛苦的生活状态后,继之以第八拍回忆其往日在汉家的生活: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

诗歌用昔日自由、恣意、娇宠生活的幸福、美好、欢乐反衬被掳胡地后的悲惨现实,在今昔鲜明的对比中显示当前主人公心中的屈辱、哀怨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又如第九拍中,主人公由自身的惨痛经历和现实景况,联想到西汉时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19年的苏武,“学他刺血写得书”,将自己内心无法倾诉的“千重万重恨”,借一纸血书宣泄出来,希望由边雁来传递,然而“漫漫胡天叫不闻”,在这绝域之地,思乡怀土的衷情又如何才能寄回“乡国”呢?在这里,主人公愤恨与无奈交织的复杂心情被细致地渲染出来.还有,在第十拍中,作者用“生得胡儿欲弃捐,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一句,写出主人公对“胡儿”又憎又爱的矛盾复杂的心理,使得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深入人心.

2 刘商的《胡笳十八拍》情节结构完整、曲折.小说在唐代是成熟的文体,对于诗歌的影响非常直接.唐代小说作者,同时必然是诗人.因此,诗与小说之间艺术表达手段的汲取、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其中诗歌采用唐传奇小说情节性的结构尤为明显.情节性的结构,是小说的基本结构之一,它指的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为叙述的中心,按照故事和人物性格内在逻辑的发展,展示一条开端、发展、、结局的线索.唐代诗人的成就在于,以诗歌跳跃的节奏和含蓄的词汇,突出情节的某个重点,从而构成一篇具有抒情意味和有情节性的叙事诗,使读者在故事中感受诗,在诗意中领略情节.

“胡笳十八拍”,为乐府旧题,属于琴曲歌辞,共分十八章,一章为一拍.旧辞相传为东汉蔡琰所作.刘商的《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蔡琰诗大致相同,都叙述了蔡琰于汉末离乱之世,身遭劫祸,流落南匈奴12年,后被曹操赎回,却终不免母子骨肉分离、天各一方的悲惨命运.在结构安排上,刘商按照事件发展的线索叙述出主人公逢乱、遭劫、居胡、获赎、别子、归汉的生活遭遇过程,细致、精心地设计了每拍的内容、情节.其中:第一拍,逢乱;第二拍,遭劫;第三至十一拍,居胡;第十二拍,获赎;第十三至十五拍,别子;第十六至十八拍,归汉.刘商正是运用了小说情节性的结构,使得蔡琰的故事有开端、有发展、有、有结局,更加完整,更加曲折.

3 刘商《胡笳十八拍》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的作用.第一拍中的第一句“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是对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交代:汉家王朝边境不太平,征战频繁.而诗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藏于深闺、未经世事的女子,这一点从第一拍“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一句能够看出.这样的女子生逢乱世,随后的遭遇是可以预料的.大的社会背景对于刻画主人公担心国家危亡以及自身前途命运的苦闷之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的作用.

另外,刘商在诗中也有恰当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第二拍中的“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第六拍中的“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还有第十六拍中的“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等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等句.从繁华的帝王都城到荒凉的戈壁大漠,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使得主人公的境遇更加凄惨.

总之,刘商的《胡笳十八拍》在叙事方面以其细致传神的人物形象、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恰到好处的环境渲染,在唐代诗歌的长廊中放出异彩.

二、巧于构思

“诗的构思的本质,是将物象化为心象,景物化为意境,实体化为象征,即从生活达于艺术的审美升华.”刘商诗歌的构思艺术精心独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1 立意上精心选材并刻意求新

中唐社会动荡不安,很多文人都有从军的经历,刘商也不例外.刘商曾经在李勉军中任职,一定见识过战场厮杀的惨烈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辛.但在其反映军旅生活的诗作中却极少提到以上的惨烈与艰辛.与同时代诗人同类题材诗作相比,刘商似乎是另辟蹊径,构建出一种新意之美.如《春日行营即事》,是一首记录军中凯旋的诗歌.其中“风引双旌马首齐,曹南战胜日平西”一句,描写出夕阳下飘动的旗帜、整齐的队伍,虽无声,但却能够感知得到将士胸中涌动的胜利的豪情.但这还不够,诗人作为具有儒生独特身份的军中将士的一员,对于这种胜利的喜悦更有一种深层的体会,不吐不快.于是一句“为儒不解从戎事,花落春深闻鼓鼙”道出了诗人不仅“为儒”而且“从戎”,能够亲身作战杀敌的自豪心境.由此,这首诗从单纯的记录军队凯旋的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对文人从戎、为国效力的赞歌,将文人独特的豪侠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其立意独到,使人耳目一新.

刘商隐居之后所创作的系列诗歌在立意上也有新颖之处.隐居弃世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题材,立意则多为身心与尘世彻底了断后的清冷无为.而刘商笔下的隐居则与众不同,体现了在原意旨上的一种改造和创新.历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无缥缈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在刘商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他的隐居生活是仙境的飘逸与世间的温情暖意的融汇.如《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白社风霜惊暮年,铜瓶桑落慰秋天”.年迈的“山翁”在寒冷的秋风中“持酒”造访“白社”给了诗人身心上的温暖.感动之余,诗人还不忘与友人调侃,“怜君意厚留新画,不著松枝当酒钱”:看在你大冷天送酒的份儿上,我就不折松枝“当酒钱”了,给你画一幅新画吧!刘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由此可见.再如《寄李 》中的:“挂却衣冠披薜荔,世人应是笑狂愚”.此时的刘商身披“薜荔”,自称“狂愚”,在外貌和行为上都已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居野人.“年来渐觉髭须黑,欲寄松花君用无”表示他在感情上还依然保持着与尘世友人的温情联系,他写信探问友人是否有意服食松花.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赠严四草屦》:“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日入信陵宾馆静,赠君闲步月明中.”无论是“寄松花”还是“赠草屦”都表现出刘商对朋友的一种赤诚与温情.正是这种赤诚与温情使得刘商的隐居之处成为一个具有人间烟火的恬静安详、充满情意的理想世界.

2 运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来创作诗歌

(1)刘商诗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当属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在送别诗中,刘商经常会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来烘托离别时的心境.《送豆卢郎赴海陵》诗云:

“烟波极目已沾襟,路出东塘水更深.看取海头秋草色,一如江上别离心.”

“烟波”、“塘水”、“秋草”这些送别路上的寻常景物,都饱含了诗人此时与友人离别的了无边际的荒凉之情.另外,如《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暗虫声遍草,明月夜无云.清迥檐外见,凄其篱下闻.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

此诗中的“虫声”与“明月”则是诗人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对 “感时兼惜别”心境的烘托,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这种以听觉和视觉的反衬作用在前边引过的《秋蝉声》和《梨树阴》中表现得更加耐人寻味.其中《秋蝉声》以蝉声来反衬寺院的安宁和肃穆,一闹一静,重心落在静上,重点突出、又形成一种对比的美.而《梨树阴》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视觉上反衬佛家修行之处的清静.这种以声响烘托出来的静境以及光影明暗对寂静的衬映,是刘商诗歌运用烘托手法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美的享受.

(2)刘商诗还经常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虚写实、虚实相生.例如《画石》: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诗人所写的石来自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应属想象之辞,而所谓未补上天的五色石,更是来源于作者的虚想,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人才是作者所想要变现的实体.此诗笔笔写石,却句句有人,实则是借石的遭遇寄寓人的命运,最大的特点是以石的虚写人的实,虚实互藏,含蓄而深刻.

(3)刘商诗、画皆擅长,以画入诗也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如《送僧往湖南》一首,其中的“稻苗深浅映袈裟”一句,运用的正是绘画中光影所造成的明暗对比以及稻苗的绿与袈裟的红的颜色对比,鲜明而怡目.而“可怜秋水照莲花”一句中的“水中莲”与“湖上僧”互相映衬,使人心醉.画的技法运用于诗中的构思在刘商的诗中还有许多,如《与湛上人院画松》、《咏双开莲花》等都是这一类的佳作.刘商诗善于融合画理,将诗之趣与画之美融为一体,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3.诗歌内容与结构严谨、自然

如刘商的《题水洞二首》:

其一

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

其二

长看岩穴泉流出,忽听悬泉入洞声.莫摘山花抛水上,花浮出洞世人惊.

这两首诗中不仅联、句之间内容联系十分紧密,而且诗与诗之间在内容上也存在着联系,具有结构严谨自然之美.如果说,首联“武陵洞”的落花流水引起诗人对“仙家云树春”的“梦想”,暗含诗人有归隐之意;那么,尾联中诗人成为“桃花源里人”就不足为怪了.归隐之后的诗人,身份由“世人”转换为“桃花源里人”,因此才有了第二首诗中的“莫摘山花抛水上,花浮出洞世人惊”一句.诗人自己就曾经是那个被浮花所惊的“世人”吧!全诗联句之间的联系井然有序、天衣无缝,身份与视角的转换自然而真切.在这里,诗的形式的自然之美与作者的真情之美很好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刘商诗歌在叙事和构思上的独到之处使得他的作品在大历诗风以淡泊寂寞为主流情调时,却显示出异于同辈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清)曹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5年版.

[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 陈贻 :《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6] 董小玉:《文学语言朴素美的成因》,《写作》,1994年第4期.

[7] 鲁原:《诗歌构思举要》,《阅读与写作》,1994年第7期.

[8] 王勋成:《从敦煌唐卷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9] 赵红、蔡琰:《〈胡笳十八拍〉与刘商〈胡笳十八拍〉艺术性之比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杨,女,1977―,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纺织职工学院唐山分院.

类似论文

李商隐祭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晚唐文人李商隐长于骈文创作,其中尤以哀祭文最为出色,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他习惯于在哀悼死者的同时融入自己&。
更新日期:2024-5-18 浏览量:68552 点赞量:15251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 要 :李金发是中国新诗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其美学思想主要受波特莱尔与魏尔伦的影响 他的诗作多以丑、怪。
更新日期:2024-3-2 浏览量:8705 点赞量:3068

《红楼梦》人物艺术特色

摘 要:作为文坛上的一部明清小说,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也掩盖不了它独特的光芒 z。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4845 点赞量:10551

平阳民间木版画的艺术特色

摘 要 :平阳木版年画风格粗犷、豪放、纯朴,乡土气息浓烈;构图讲究对称、匀衡,两幅一对,或四幅一套,人物、场景、道具、服饰。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4170 点赞量:10507

《围城》的艺术特色

【摘 要】多重讽刺手法的运用给了《围城》这部作品熠熠生辉,使众多的“围城”迷获得了不同的体验,获得了真知的感。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6958 点赞量:12776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

徽州木雕是一种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共存的民间艺术,展现了古徽州人日常生活中的求索与信仰,反映了徽州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5812 点赞量:2243

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112-01摘 要 :李清照作为。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2464 点赞量: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