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

摘 要:以高校大学生为视角,试图构建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采用文件资料法、访谈法、实验对照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健康作用等现状进行了解,获得充分的依据,提出课程设想,并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健康体育新课程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大学健康体育新课程可作为一种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保障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 键 词:体育教学;课程新模式;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92-03

1问题的提出

1.1问题的提出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教育部有关领导及一些专家学者也反复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从许多调查材料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竟占23.6%.并继续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与成长,不少大学生为心理障碍困扰,影响了学习、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甚至意欲轻生.其间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障碍情况又有差异.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而较忽视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而且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已经逐渐得到了承认.如何在实践中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可行的体育课程新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视角,试图构建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1.2研究目的意义

开设大学体育新课程是实施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效应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本,强调健康教育的体育观念,它蕴含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但它又并非是对已有的各种体育观念(如传统的技术教学观、体质教学观、竞技体育教学观乃至当前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等)的否定,而是要在超越运动、超越身体素质、超越体质的观念基础上更全面理解健康的内涵,真正体现体育对人类健康的关怀.应大力提倡“大学健康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改革,取消体育课中过多的考试内容,让学生能学到必要的运动技能,学会自我锻炼,并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体育能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效应.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综观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心理健康加以理解: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由于建立的标准依据不同,因此提法也不同,但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还在摸索阶段.综合他们的观点主要包括:1)自我表现评介;2)良好的适应能力;3)和谐的人际关系;4)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5)健全的人格等.

1.4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4.1身体锻炼能获得运动愉快感参加适宜的身体锻炼能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进而有助于心理健康,运动愉快感是身体锻炼后产生的一种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可以使锻炼者用控制能力或控制感来应付不健康的应激,同时还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锻炼活动上,从困扰的事件中摆脱出来,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运动愉快感的产生来实现的.

1.4.2体育锻炼能造就完全人格体育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育比赛时的代表身份,导致胜负往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得失,而且涉及到集体、甚至国家的荣誉,因而可以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爱国心.比赛过程中的层层选拔,面对更强对手,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和对手,才能技压群芳,胜人一筹,因而可以增强创新意识.生动的比赛经历使学生懂得,同伴间的协同合作,以及热情鼓励,是胜利的保证,因而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1.4.3体育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和提高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他要求运动者克服心理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

1.4.4体育可以健脑益智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消除精神疲劳,使头脑更清新醒,反应更敏捷,提高学习效率.

1.4.5体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密切关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作用.

1.4.6体育锻炼具有宣泄功能体育锻炼时,帮助你释放内心的压抑,忘却烦恼,同时也能给你带来身心的愉悦.

1.5大学体育新课程的设置实验班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1)增加理论课课时数,在理论课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突出传授以健康为主题的理论知识,如健身防病知识、自我锻炼的方法和评价、常见疾病的预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育与环境、营养与健康、体重的控制以及运动创伤的急救与护理等方面的内容.2)在技能学习上,改变以往以数量、距离、命中率等统一的教学要求,而以学生是否基本学会和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来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必选和自选课相结合的形式.必选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喜欢但又不会或不太会的运动技能,而在自选课中,让有一定运动技能或对某一运动技能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使整个教学过程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3)在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改变了以往仅用身体锻炼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而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健康水平.选择的测试内容,突出了对发展和改善学生健康有直接影响的身体素质、心肺循环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具体要求,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体质健康评价的要求.4)同时还将学生的运动参与进步幅度、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及课外锻炼状况等方面,都作为评定学生体育新课程的指标,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既反映了结果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5)采用网上选课,贯彻三个自主原则,学生自由择师、自由择时、自由择课.6)学生考核内容成菜单式供学生挑选(如女子800米、男生1000米与台阶试验任选一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件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学校图书馆及北京市图书馆查阅和检索相关书刊及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现状.

2.2专家访谈法对于高校体育新课程设置、健康作用等问题征求专家意见,获得充分的依据.

2.3对照实验法

2.3.1调查对象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级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共100人,其中女生70人,作为实验对象,1)实验时间:2005-2006学年2)试验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2.3.2实验方法1)实验班按“大学健康体育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2)对照班仍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2.3.3调查方法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SCL-90量表含有90个项目和10个因子,内容涉及躯体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及睡眠及其它十个方面,问题的每个题目采用0-4分的4分记分法.此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的修订和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使 用大学体育新课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量作为实验前的数据;一学期后,再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复测,作为实验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同一的语言指导,并当场独立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随机选取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级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并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对照班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3.1.1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采用成对样本的t检验方法,通过对被试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表1),实验前后SCL-90量表在各因子均分的比较除“强迫”和“敌对性”因子外,在其他各因子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因子则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水平(?P?<0.01),从而表明,通过大学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课程教学模式对个体“强迫”与“敌对性”心理症状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3.1.2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项目分大于国内常模检出率(%)及各因子检出项的均分比较分析

通过对被试SCL-90各项指标的测试并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实验前被试的各因子均分值除了强迫因子外,其他各因子与国内常模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分都低于全国常模的平均水平,而实验后被试在SCL-90各因子的评分都有所下降,并且其与全国常模的比较除“强迫”因子达到了较为显著的水平(P<0.05),其他各因子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水平(P<0.01).?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被试在实验前后对SCL-90各因子的评分,依因子均分值,前两位分别是“强迫”和“人际关系”,而全国常模为“人际关系”和“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致性,从而为教学工作中有关学生心理症状的改善工作提供了方向.另外,虽然被试在SCL-90各因子的评分都低于全国常模,但数据显示,除了“强迫”因子外,仍有不少被试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从而表明,心理症状的改善要注意加强区别对待,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2分析1)新课程特点强化了体育与健康理论方面的内容;2)考核素质内容有所减少(例如,从原来每学期给学生一个体育课成绩逐步过渡到每学年给学生一个体育课成绩),3)教师尽量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4)在整个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切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尽量克服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

4对策与建议

4.1对策1)实证性研究前,大学生各因子均分值除了“强迫”和“抑郁”因子外的其他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不良心理症状的人数分布上“抑郁”、“人际关系”和“焦虑”因子的分布人数最为明显,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具有性别特征.

2)实施体育新课程模式教学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除“强迫”与“敌对性”因子外都有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以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改善最为明显;在新课程教学模式干预下,抑郁和人际关系因子的不良症状具有明显减轻的趋势.

3)开发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介入体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改善不良心理症状具有良好的影响效果.

4)大学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学生为本的课的组织形式、和谐的社会心理气氛等方面.

4.2建议大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因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环境而权变的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是众多学科参与研究的综合性课题.鉴于本实证性研究的条件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只能作初步的探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高等体育教学中各类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功能定位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便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类似论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6441 点赞量:4970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等方法,从心理学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进行了研究 现代体育课程设置应注重心理学的应用,针。
更新日期:2024-11-11 浏览量:144452 点赞量:31562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

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所以开展心理健。
更新日期:2024-10-21 浏览量:133645 点赞量:29446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
更新日期:2024-7-6 浏览量:15520 点赞量:4876

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8092 点赞量: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