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量的认识意义

摘 要:从古籍文献对灸量、灸量的衡量标准的论述以及现在有关灸量的研究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灸量的意义和灸量对疗效的影响作用,阐述深入研究灸量的意义,旨在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重视灸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灸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促使灸法向更客观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关 键 词 :灸量;意义;认识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35-03

Cog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KOU Suotang,WU Huangan,LIU Huirong,CHEN Yuelai,LIU Ligong,CHEN Yunfei,CHEN Hanping,WANG Siyou,HUA Xuegui,ZHOU E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To intend the evoc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 and researcher to think highly of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prov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of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Promot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Keywords:quantitative moxibustion,significance,cognition

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和灸、雀啄灸等,间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豆豉饼灸、隔胡椒饼灸等.《医学入门》又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针刺及汤药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独特疗效,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疗效更为突出.灸法的疗效的取得,不仅与灸时的用材和施灸部位有关,而且与灸时的剂量(即灸量)有密切关系.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灸量,正因为现代临床忽视了灸量在灸法取效中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对灸法疗效的质疑.所以,灸量是关系灸法取效和存亡的重要因素,值得探讨和深思.


1 中医文献对灸量的论述

《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等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疗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疗手段中的重要地位.灸法和用药一样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方可见效,即有一定灸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时艾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强度的总和.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与不同的灸量协同产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运用灸法时,对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视的,对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部位、病性等方面来决定.例如《外台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进行施灸的.所谓“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而《扁鹊心书》云:“大病灸百壮,等小病不过三五七壮”.这是根据疾病的程度进行施灸的记载.明代著名医家李梃编撰的《医学入门》曰:“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尽”.则是根据身体部位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决定.一般的病在体外浅表部,灸量宜少,在内灸量宜大,即“外气务生,内气务熟”;体壮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在皮肉浅薄处灸量宜生,皮肉厚实处灸量宜熟,即“头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须生少”.

东晋•,陈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灸壮多为50壮至百壮.《备急灸法》载:“歧伯,孙真人,治走咬伤,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伤处各人各灸一壮即愈”.《黄帝明堂灸经》记载灸也多为3~5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云:“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总之,灸壮有从数壮、百壮、乃至千壮.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积灸量,不管怎样,要产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并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体依境而定.《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云:“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灸寒温者,不得一顿满千.”《千金要方》“灸脚气八穴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由此观之,要想获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够的灸量.

现代医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体质、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来酌定,这种对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随意性,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讲,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态度,正如用药不严格把握剂量和疗程一样,不但不利于治疗疾病,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灸法既然是一种治疗手段就应该有严格的“度”和“量”,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有利于这种疗法的发展.当然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为我们制定出十分严格的灸量来,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及时的把现代科技应用于我们的中医学中来,只要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不难看出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是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结合的,中国古代医家充分而且及时的把当时的科技方法应用于医疗和发展中医学.所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提出对灸量的界定,并不是什么非想,不论从发展灸法还是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2 灸量对疗效的影响

灸法和药物、针法一样存在着质、量与效的关系.虽然某种灸法对于某一具体病症十分合适,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处,则疗效不能充分显现,甚至徒劳无益.目前灸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一种灸法能从客观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对各种病证、各种灸法,医者都以意为之.这就造成灸法疗效的不确定,不但影响临床治病而且影响灸法的发展,现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灸量与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日本人对不同灸量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影响的差异性、疼痛阈、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皮肤过氧化脂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灸量和灸法产生不同效果[1].

2.1不同灸量对血液的影响不同

顾一煌等[2]观察不同艾灸量对小鼠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产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结果不一样.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产生时,艾灸治疗间隔时间、皮肤温度、持续时间3个因素中,皮肤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间隔时间次之,持续时间影响最小.张京英等[3]观察到各不同艾灸对全血中组胺含量影响各异.灸后90min,各艾灸组家兔全血中组胺含量有很大差异.艾条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到55℃,持续5min,全血组胺明显升高.艾炷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190℃,持续1min30s左右,全血组胺含量并无升高,与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条灸时皮肤温度保持在40℃左右,对家兔全血组胺无影响,小艾炷灸时皮肤温度达150℃约50s左右,全血组胺反而明显下降.说明灸效与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过强(大艾炷)或过弱(艾条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组胺发生变化,而较强的(艾条强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组胺明显升高,中强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组胺的含量.张蕊等[4]的研究也证实不同灸量对微循环的影响不同.

2.2不同灸量对胃功能影响不同

刘农虞等[5]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基础水平的调整作用.实验结果说明各种灸刺激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胃运动亢进.但其灸效与灸质、灸量、灸法有关.其中大艾条刺激能明显抑制胃电频率、振幅的增强(P<0.05、P<0.01),而小艾条刺激仅能抑制胃电振幅的增强(P<0.05).可见,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刺激强度有关;大、小烟条刺激虽刺激强度与大、小艾条刺激相同,但灸效不同.烟条仅对胃电频率、振幅有抑制倾向.可见,灸质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灸效.艾炷刺激虽灸质与艾条相同,但由于刺激方法不同(艾炷灸为烧灼灸,艾条灸为温热灸),其灸效各异,艾炷灸仅见有调整胃电频率、振幅的趋势.可见灸法与灸效密切相关.?

2.3不同灸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

张英等[6]采用不同灸治时程(5、15、25min)治疗阳虚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模型的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白细胞介素II的影响存在差异,灸15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P<0.01),灸5、25min则无显著作用;灸15、25min均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白细胞介素II活性,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灸5min无显著作用.

提示在改善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以就15min为最佳灸治时程.

李守栋等[7]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应的作用不同,7壮/穴/次组的白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药物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在升高白细胞方面,以较强刺激的作用更为明显;在胸腺/体质量、脾/体质量方面3壮/穴/次组、7壮/穴/次组与药物组比有差异(P<0.05),艾灸5壮/穴/次组与药物组比有明显的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无差异(P>0.05),这就提示艾灸在减轻雷公藤甲素对脏器的副作用时,其效果与艾灸的刺激量有关,一个中等程度的刺激更较轻刺激或强刺激有利于机体的脏器抵抗药物的副作用.雷公藤甲素中毒的大鼠实验病理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是具有细胞毒作用的烷化剂,中毒后大鼠胸腺、脾脏体积缩小,胸腺、脾脏有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和核碎裂.比较对照组与药物组的胸/体、脾/体,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在使用雷公藤甲素后大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腺、脾脏的萎缩.艾灸A组、艾灸C组与药物组比有差异(P<0.05),艾灸B组与药物组比有明显的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无差异(P>0.05).在艾灸的各组中,艾灸B组与艾灸A组、艾灸C组比也有差异(P<0.05).这就提示了我们艾灸在减轻雷公藤甲素对脏器的副作用时,其效果与艾灸的刺激量有关,一个中等程度的刺激更较轻刺激或强刺激有利于机体的脏器抵抗药物的副作用.?

3 影响灸量的因素

在施灸的用材、部位和施灸方法确定的情况下,施灸要产生一定的灸效,必须达到一定的灸量,灸量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施灸的材料:不同的施灸材料在单位时间产生的灸量不同,获得不同的疗效.

3.1 灸火势大小灸火势大小也是决定灸量的重要环节.在灸材确定的情况下,灸材燃烧时的缓急,决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灸量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与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灸材成正比关系,火势大急,产生温度越高,释放和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也越多,对机体的刺激越大即灸量越大.若燃烧徐缓、火力小,则单位时间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就少,对机体的刺激就小即灸量小.

3.2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时间的长短同样是决定灸量的一个方面.灸法和用药一样也有量的积累,施灸时间越长,施灸时释放的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的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3 灸距的大小(灸温)灸距就是施灸时灸条和灸部的距离.施灸时特别是温和灸灸条和灸部的距离远近,决定了灸部局部温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烧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在灸的火势一定的情况下,灸条离灸部越远,灸部温度相对越低,灸部获得的有效作用就越少.灸时不仅是温度的作用,还包括灸材燃烧时产生的各种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这些都是通过皮肤被吸收的,灸条距离灸部越近,机体吸收的这些物质和能量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4 施灸频度用药讲究用药周期,特别是像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对用药周期有严格的界定.长期以来,不论临床治疗还是实验研究,对灸的频度即灸疗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都是执行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意愿来决定的,这对一种疗法来说是不严谨的,由此得出的结果的准确性值得考虑,而以其结果来评价它的疗效和/或作用机理其可信的也就值得质疑.所以,灸频是值得探讨的,它不仅与灸量的积累有关,直接关系到灸法的疗效,而且是灸疗法操作走向正规化的重要方面.

4 灸量的衡量标准

传统针灸诸书所载悬灸灸到“唇红为度”[8-11].这是传统针灸医生仅依靠肉眼观察判定,但它相对以灸的时间长短和灼灸壮数来衡量灸量要科学一些.因为采用灸法治疗疾病,主要观察对象是患者,这种以患者机体的变化为标准来衡量治疗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医人性化服务的内容.有人实验研究证实以“唇红为度”的灸量衡量标准有其科学基础的.因此灸术中“泪滴样红细胞”的出现可视为灸量的标准参考.当然有些医家认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觉作为衡量标准,即病人产生“灸感”.

艾灸的临床疗效已被几千年的实践所证实.其治疗范围相当广泛,但由于忽视了灸治的最佳治疗量,即灸量.没有严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疗效受到影响,使许多人误认为灸疗对很多疾病疗效不甚理想或无效.中医认为“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灸感”,要达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疗时间比针刺得气需要的时间长(半小时以上),一旦灸感出现,则灸感一般会直抵病所,症状也会随灸感的出现而明显缓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时间较长,给穴位以长时间的刺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2].

灸感的性质多种多样,最多的是热流和气流样感觉,还有风吹样、蚁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第一次出现灸感需要的时间较长,随后有缩短的趋势,这可能是灸量的累积效应或病变经络逐渐疏通的结果.

灸疗要产生一定疗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灸量的积累,当灸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易产生灸感.有灸效可能会出现灸感,获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获得的重要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临床灸疗度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灸,为灸法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探寻“量”的依据,同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类似论文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发热76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方法:观察2011年1~12月本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的12。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4625 点赞量:19352

“艾灸”针灸系

艾灸,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易燃的艾叶或其他易燃材料和某些药物在穴位上或患病处进行烧灼。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68116 点赞量:14819

优化《刺法灸法学》操作考核标准思路

关 键 词:临床岗位能力;刺法灸法学;考核标准;中医教育DOI:10 3969/j issn 1005-5304 2014 03 044中图分类号。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3804 点赞量:19123

捏脊、艾灸、拔火罐治疗小儿遗尿32例

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 (510120) 关 键 词  遗尿,小儿 捏脊治疗 灸法治疗 拔罐治疗 小儿遗尿亦称尿床,是指3岁以。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7896 点赞量:5696

夏天艾灸好不好?

夏天艾灸好吗?我回答的很简单: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0835 点赞量:7241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