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课改革的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完成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教育内容由空洞化向生活化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语言由晦涩向通俗的转变;考试方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2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同志在庆祝大会上中国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但这个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教育者主体向受教育者客体施以的单项影响活动,缺乏双向互动过程,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育内容空洞,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是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向互动规律,把学生置于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足点.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地讨论,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二是把握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2008年,我国迎来了新一代“90后”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受用者.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使“90后”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易于接受,内化为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三是注重人文关怀.人区别于物在于人有思想、情感和意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实行知识上共享、思想上共鸣,情感上共通的理想境界.

二、教育内容由空洞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仅仅处于客体的地位,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往往被忽视,教师只按照自己思考和习惯来确定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不能解决他们真正的思想困惑和疑问,给人“假、大、空”的印象.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分情调政治性、阶级性,而忽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原因.这样,教学内容无法感化学生的心灵,更不用说实现真学、真懂、真用的目标了.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3].“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教学内容由空洞化向生活化转变的基本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从思想到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每一次理论成果的创新,每一次新政策的出台,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补充新观点新成果,把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深入浅出地通过社会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深刻地领会理论的真谛.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出:“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4]教材上的知识实际上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创新教学内容就要把抽象理论变为具体实际,把空洞说教变为生活感悟.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相联系,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联系,同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果相联系,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联系,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天上”回到“地上”,才能增强其感召力和说服力.三是注重实践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更深层次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最终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越来越被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到多样化的生活世界去体验,在实践中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高其判断和辨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成长成才,更好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回归生活,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三、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就是一只被给予的“水桶”,忽视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枯燥、单调、缺乏创造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独语或“你说我听甚至不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遇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讲授向现代化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具体应用,根据教学内容,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课堂,把大量的信息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走近》了解的生平和伟大功绩,在介绍时可以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5].多媒体正是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色俱全的特征,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有效地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曲高和寡的状况.二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他们开阔了视野;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6].因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新拓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建设一批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影响力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教学语言由晦涩向通俗的转变


理论本身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逻辑体系,往往被大众认为是晦涩难懂的,从而拉开了大众对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理论传播的工具--语言,语言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普及的成效.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具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现为教师运用通俗易懂、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用枯燥晦涩的语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玄奥化.一要准确简明.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任何的断章取义、随心所欲都会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语言的通俗化决不能以牺牲理论的准确性为代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鲜活的教学语言.二要形象生动.教师要善于运用典故、谚语、寓言、警句等阐释深奥的理论知识,把抽象的道理融入到形象的故事中,用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比如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这样描述“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8]排比的句式充分彰显了作者的豪迈气魄和对革命到来的热切期盼,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过目不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发出与接受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传导这一信息的基本渠道,增强其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就有深远意义.

类似论文

高职思想政治理课

摘 要: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2750 点赞量:19940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05新方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学时、学分和实践学时、学分做了具体规定,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3413 点赞量: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