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路径

[摘 要]交往理论为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世界中的人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交往理论视角,文章从思维范式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路径.

[关 键 词 ]交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2-02

交往理论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能动反映,交往理论总是都把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作为研究焦点.胡塞尔通过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思考与探索,进入交往活动领域,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往主体论”.哈贝马斯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理论出发,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转换为交往行动理论.马克思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从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出发,阐明了人只有通过交往,方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马克思系统地对交往概念、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所作的深入考察,真正奠定了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石.“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内在目的就是使交往主体形成相互“理解”,强调以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来理解主体及其行为模式,在交往行为中,主体以参与者的态度进入行为互动中,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克服主体间的冲突.具备主体间性思想的人能够克服个体的“为我性”,既拥有“以何为生”的知识,又懂得“何以为生”的意义与价值,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和共识,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交往理论为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崭新的视角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就是切实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实效性.目前高校普遍地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的现象,教育效果呈严重下滑趋势,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日渐衰微,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无效状态”或“边际情势”表现明显.

交往理论为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所有教育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毋庸置疑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绝不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间简单的工具性行为,因此思政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范,而不是遵循人与物之间的技术规则.交往哲学强调主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其对人的重新理解来实现对人生存方式的关注.交往理论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不仅仅是让我们要关注交往,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思维的变革,才能引发真正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彰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路径

(一)从思维范式层面

1.由主体改造客体的教育工具化范式转变为交往行为范式

人内在的成长与周围人的交往是分不开的,而师生交往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实现教育范式的彻底转变,首先要打破主体改造客体的传统教育工具化思想的禁锢,用全新的思维范式来理解教育、交往和教育世界中的人,对教育与交往问题从本体论的角度加以理解,进而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经由人的自我意识建构才得以形成.只有对主体间性的关注方能够使教育脱离 “单向度”的危机,使教育从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当主体在交往中其信念、态度与他人的观念、行为存在矛盾,必然促使其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慢慢改变原有的信念和态度,主体内在的成长从而得以实现.正是这种对他人和自我理解基础上不断进行的动态平衡,受教育者的思想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通过交往行为,主体间性的显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方能显现.


2.由灌输模式转变为对话模式

伴随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到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转变,从而引发了现代知识观的变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知识教育必须革新,从“知识授受”变为“知识交往”.知识交往通过对话实现,即知识对话是知识交往的主要形式.对话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知识探求的过程,在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中,主体之间相互开放,两个人心灵实实在在发生相遇和碰撞.苏格拉底很早就提出的以对话、讨论、提问为标志的“精神助产术”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育不是以知者去带动无知者,更应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因此,思政教育者不能把课本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接受,而要允许他们思考、探究、质疑,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倾听他们的想法,多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从而最后达成共识.同时,对话不仅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体现在学生相互之间.

(二)从教育实践层面

1.加强情感沟通,达成一种“视界融合”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试图通过对学生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用外力让其接受某些社会或教师认为重要的“特性”.这种缺乏情感沟通的教育效果是可以想象的.而交往理论恰恰认为教育对主体间性的影响不是靠外部塑造,而是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在知识“对话”、情感沟通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不仅指涉“知识世界”,“情感世界”尤为重要.事实上情感是人在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体悟的沉淀,知识与情感本身就是难以分开的,它包含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三种世界是密切关联的.

情感的涵化过程也就是情感的交往过程.由于不同主体的生活世界不同,其情感世界也必然是迥异的.情感的沟通与理解的方式是多途径和多渠道的,师生之间通过交往行为进入彼此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通过交往、对话,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世界,调整各自的“先见”,这比讲一些空洞的套话、大话更有价值,以移情换位式的理解、体验从而达成互相的“视界融合”. 学生生活世界的差异使他们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情感,通过移情、对话、交流、融合,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交往行为的内在原因,从而达到彼此尊重、理解与宽容,达到精神共享,进而使各自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2.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泛政治化,一度目标过高,内容太空,方法单一,效果不好.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不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高度重视情感、意志、信念、性格等素质的培育.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对学生的交往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脱离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婚姻恋爱、个性发展、职业选择和文化生活等实际,而恰恰就是这些日常生活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的非智力因素培育,更应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只有切实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的交往行为,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诸如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开发和培育,才能长久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注重教育机智和教育反思的运用

教育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普通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能将生活交往中对看似无意义的或消极的小事进行巧妙转化和嫁接,使之具有教育意义,从平常中生发出不寻常的意义,从而使教育的机智得以实现,如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教育机智需要善于介入,这种介入不仅意味着对意外事件及时把握与处理,更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灵体验与关照.可以说,教育机智是对教学情境的“清醒”和“自觉”,是对在教育中学生的“特异言行”、意外事件的悠然心会、巧妙点拨,是极有针对性和分寸感的及时处理.教育机智有时还意味着有选择地忽略和主动撤出,这种忽略或撤出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给他们以“成长的个人空间”,使教育蕴蓄更大的能量.因为,“机智也包含一种这样的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随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金生鋐.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 [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

[4]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6]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 .华中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碧 瑶]

类似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的路径 要。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4726 点赞量:19328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路径探析

【摘 要】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要注重和改进理论内化的教学机制,又要建立和运用道德实践的激励机制,还。
更新日期:2024-5-13 浏览量:70867 点赞量:1659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其理论。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0360 点赞量:56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 要: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学教研的重要一环,历来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获得大量。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0360 点赞量:5653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性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3924 点赞量:1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