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公共外交

2008年4月6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伦敦传递过程中遭受干扰,先是有一名“”分子试图抢走火炬,然后又有两名“”分子企图扑灭圣火,此后又有数名“”分子试图阻拦火炬传递;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当时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英国当地的《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奥运火炬被抢之后的心情.事后我在英国的东方文华酒店,遇到了这位我非常喜欢的女性外交官.欣赏她,是因为好多年之前,当她还只是一个外交部亚洲司官员的时候,我有机会在新加坡的一个国际会议场合下堵截她,她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访问,而且答案简单明了.同样作为女性,她身上的那种优雅气质,以及高雅但又不高调的打扮,更让我印象深刻.

找机会和傅莹说起了火炬的事情,她说,在事件发生之后,她回到办公室用中文写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她一直是个私下喜欢用文字来表达的人,她一直在用化名写博客,虽然写的不是工作上的事情,但是那些在海外不同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和大家分享的感受,依然让人收获很多.


然而写完之后,这篇文稿就被她扔到了垃圾筒里.因为她觉得,已经透过文字表达了,心里也就舒服了很多.当天晚上,她去参加一个聚会,在这个聚会上,她和很多英国学者还有媒体主管们辩论了起来.当她批评英国媒体只刊登一方的说词,对于中国政府并不公平时,对方看着她说,那是因为有一套完善快捷的宣传机制,而你们从来不说话呀.

那天晚上,她回到办公室,从垃圾桶里面找到了这篇文稿,和使馆的翻译一起,连夜将文稿翻译成了英文.这篇文章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回响,因为大家从文章里读到了一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读到了一个女性的敏感心灵,也让许多对中国存在偏见的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一个中国人的声音.

不过这只是解释工作的开始,从报纸发表文字之后,她决定接受英国媒体的电视采访.她说她确实非常紧张,因为毕竟是电视直播,虽然语言对她来说不是问题,联合国同声翻译出身的她,用英文表达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何用英国观众听得懂的语言,甚至是如何透过电视,展现一个英国观众乐于接受的形象,都是她事先仔细考虑过的问题;她请教了专业的公关公司,对方从她的发型到她应该穿什么颜色的鞋子,都给了详细的指引.

那次访谈是成功的,用傅莹的话来说,英国人是喜欢讲道理的,如果你好好地和对方讲道理、摆事实,提供理据的话,对方是愿意听的,而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犯了基本事实或逻辑上的错误,也是乐于承认的.

公共外交是在2009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有些国家的政府更是专门设立了公共外交部门,目标是做解释宣传工作,让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够明白和理解自己国家的政策.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做得非常出色,除了主动和其他国家的媒体接触外,他们更是透过网络,把政府接触的点触及到对方国家、民众这样具体的点上面.

对于中国来说,公共外交的概念从2010年开始也流行起来,政府也明白对一个国家“软实力”推销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推广“软实力”,如何让外国民众接受、理解中国,甚至受到中国的影响,除了对外宣传,政府要做的第一步,是政府的官员如何放下架子,走到外国的民间去,而不是继续原本的政府对政府的模式.接受外国主流媒体的访问,主动在外国的媒体上发表专栏文章其实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如何利用网络,让更多外国的年轻人感受到中国政府,才是更需要思考和实施的事情,毕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了,如何跟上这样的变化和步伐,考验的是应变能力.

知己知彼 求同存异

有中国学者做过这样的研究,那就是计算在某一段时期里面,《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的报道,到底有多少是负面的.这样的统计结果当然非常地让人不高兴,而这也成为一些人认定对方对中国存有敌意的证据.

但是如果我们再做一个这样的研究,在同一段时间里面,这份报纸对于美国的报道,到底有多少是负面的,我想结果可能会让不少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这份报纸对于美国同样存在敌意.

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我们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讨论的时候,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基础,那就是对于新闻的定义,不同的媒体各自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为了宣传;有的带有批判性的,把自己看成专门是骨头里面挑刺的角色;有的则是定位成善意:有建设性.也因为这样,怎样的新闻才会被报道,或者是报道的方式,那就大不相同了.

近年来,中国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确实做了不少的努力,一直在尝试和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国家和人民开展对话、进行沟通.但是这种沟通一定要建立在彼此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双方认定的对话基础,比如当我们讨论新闻媒体的时候,到底媒体应该是揭露性更多,还是正面宣传更多,比如宗教,是承认宗教的力量,还是否定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一方一定是正确的,或者有一方一定是错误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甚至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很多问题上,必须承认是有本质的分歧的.但是当大家都从自己的定义出发来看对方的时候,所谓的对话也就是变成了各自表述,失去了沟通的效用和意义.对话并不是一定要说服对方,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

世界上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五十多亿,他们对于宗教的狂热及宗教在他们身上赋予的巨大力量,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要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所以当我们谈论公共外交时,如果可以把一些事情理解得通透一些,将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政府公共外交的责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还有财长盖特纳,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对话的时候,接受了“鲁豫有约”的访问.刚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意外,毕竟这两个是政治人物,又正好在参加一项中美之间的重要活动,而这个节目的定位,在我看来一直和时政搭不上边.

不过看完节目,却发现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政治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有些枯燥,如果是一个严肃的时政访谈,只会吸引那些对政治议题关心的中国观众.然而出现在这样轻松的谈话节目里就不一样了,那些关心政治话题的观众,会好奇这样的政治人物在这样的节目里会谈些什么,而不关心政治话题的人,则只需要把这两个被访者看成是两个名人,而名人谈自己的个人生活,通常是很有吸引力的.受众会觉得,对方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没有个人色彩的官员.

在我看来,这是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外交不再是政府对政府、官员对官员的互动,而是政府的官员直接面对外国的民众.事实上,外交活动,除了政府之间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外,如何让对方国家的民众了解自己这个国家,特别是了解本国政府的政策,营造自己国家的形象,也是外交的目标.

在过去,民众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地位,对于其他国家的外交活动,基本上只有通过自己所在国家的媒体,或者是政府的描述来获得相关的资讯,从而形成印象,而这样的过程,很可能会因为资讯的不充分,甚至被误导而产生偏差,或者形成偏见.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要透过和外国民众的直接互动,或者是透过媒体直接展现在外国民众的面前,从而让这些国家的民众,透过自己的亲眼所见,来形成自己的印象,决定自己的喜好.

奥巴马上任之后,他的团队在这方面做得很多.比如利用访问非洲的机会,奥巴马和非洲的网民进行对话,这是网络出现之后的新现象;在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来获得被媒体过滤掉的信息,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传播能力,而传播的对象也更加的草根,传播的速度也比传统媒体要快很多.

当然,网络只不过是推进公共外交的一种工具,好处在于可以让政府跳过媒体,直接接触到民众,比如在社交网站开设自己的.其他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和对方国家的民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比如领导人、官员去对方国家发表公开演讲、接受媒体的访问等等,目标都是尽量让更多的民众看到自己、听到自己.不过,传播效果的好坏,则要看选择怎样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其实中国领导人很早就这样做了,除了在国外的大学发表演讲,三年前,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到公园和日本民众聊天、打太极拳,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三年之后,他再次访问日本,那个天天都去晨练的老太太说,自己还记得这个中国的总理.

对于商业化媒体来说,新闻的选择不太需要有政治的考虑,因此,活动很少被大篇幅报道,除非两国之间有自己国家的民众特别关心的议题.但是像这样的场面,一起打太极拳、和日本的大学生玩棒球,而且玩得非常投入,表情也特别丰富和有趣,当然会成为求之不得的新闻素材.于是看到日本的各大电视台,不断重复播放这样的场面,而政府首脑之间的双边会谈,除了像NHK这样的媒体有责任播放之外,其他的电视台甚至连画面都没有出现过.

也是在日本,2000年的时候,当时的总理朱基,出现在TBS一个著名的谈话节目中,面对台下的日本观众,他还表演胡琴独奏,获得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个场面在全球的媒体播放,让人们对于中国领导人有了严肃之外的不同印象.

在中国,不少人认为,每个民众都有展现国家形象的责任,这就是公共外交.在我看来,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外交的责任,不管前面加上了怎样的定语,都是政府的责任.民众的行为,如果总是要和国家荣誉挂钩,那民众的责任,也实在是过于重大;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那些习惯了个人只代表自己的外国人来说,民众表现得再好,也和政府没有关系.

类似论文

日本的留学生公共外交

摘 要:外国留学生是日本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群体,服务于日本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 上世纪80。
更新日期:2024-4-9 浏览量:10865 点赞量:3526

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撒手锏

经过了艰辛的努力和曲折的道路,中国外交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最卓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而这与中国领导人的个性外。
更新日期:2024-4-7 浏览量:10928 点赞量:3632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坛(2023)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5月25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明军教授主持 中国行政管理。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11455 点赞量:4736

公共外交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摘 要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逐步受到重视的外交形式,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在兴起后对外交产生影响的。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3893 点赞量:20588

中国新金融外交

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之路造就了一个拥有庞大金融实力的出口巨人 200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外汇的总价值超过2 4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国央行的外。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19233 点赞量:4865

中国,美国的外交依靠?

“中国,中国,中国等” “中国,中国,中国 从朝鲜开始,然后扩展到达尔富尔 现在在缅甸,我们又需要中国 下一个有可能是刚果。
更新日期:2024-3-20 浏览量:44072 点赞量: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