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文,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思想建构和理论发展的发祥地.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比较,阐发了其自由思想.偶然性范畴的本体论意义,表明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原子的偏斜运动与原子的内在结构与矛盾,表明人的自由的个体性;与伊壁鸠鲁主张的意识的自由不同,马克思追求一种现实的自由,现实的自由的实现之路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关 键 词自由偶然性个体性现实的自由自由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FreedomThoughtinMarx"DoctoralThesis"

LIUJianjiang

(WuhanUniversitySchoolofPhilosophy,Wuhan,Hubei430072)

AbstractInMarx'sDoctoralThesis,MarxexplainedhireethinkingbyparingthedifferencebetweentheDemocriteanandEpicureanphilosophyofnature.Thesignificanceofcontingencycategoryindicatedthepossibilityofhumanfreedom;thedeflectionmovement,theinnerstructureandthecontradictoryofatomicindicatedtheindividualofhumanfreedom;MarxheadifferentviewoffreedomfromEpicurus,Marxseekedforarealfreedom,therealisticroadtotherealityoffreedomiakingtheworldphilosophicalandphilosophyinternational.

Keywordreedom;chance;individual;therealityoffreedom;therealizationoffreedom

1偶然性与自由之维

虽然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哲学家,都承认原子和虚空,但是,无论涉及到原子论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①在《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马克思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一般差别.第一,在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认为感性世界是一种主观的假象;伊壁鸠鲁采取独断主义的态度,认为感性世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第二,在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力求在充满假象的感性世界中寻找某种必然性;伊壁鸠鲁重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主张“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②因为哲学本身就代表了自由.第三,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德谟克利特把一切都归于必然性,努力在世间寻求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伊壁鸠鲁主张偶然性与任意性,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与可能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正是偶然性范畴的提出,使马克思在伊壁鸠鲁哲学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


与必然性的确定性、抽象性和稳定性不同,偶然性意味着可能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在对伊壁鸠鲁的偶然性范畴进行研究时,马克思转换了近代以来对偶然性范畴的认识论考察视角,注重偶然性范畴的本体论意义.③正是对偶然性范畴本体论意义的考察,彰显了人的自由精神.具体来说,马克思通过对偶然性范畴的两个特性的分析,深入地思考了人的自由问题.

其一,抽象的可能性.人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人的自由精神也是可能的.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区分了两种可能性,即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并指出:“偶然是一种只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则正是实在可能性的反面.实在的可能性就像知性那样被限制在严格的限度里;而抽象的可能性却像幻想那样是没有限制的.”④与实在的可能性把人看作被规定的限制性存在不同,抽象的可能性把人看作无限制的创造性存在,因为它涉及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而是作出说明的主体”,⑤强调的是处于某种生命活动中的人.抽象的可能性既表明人是不受外在必然性和命运束缚的可能性存在,又彰显了作为主体的人突破客体的限制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可能.

其二,时间性.时间具有感性、明显性和普遍性等特征,意味着变化和过程.在伊壁鸠鲁看来,感性世界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是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所感知的,而时间作为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现象的绝对形式”.偶然性范畴的时间特性,意在表明“时间在现象世界中的地位,正如原子概念在本质世界中的地位一样”,⑥它表达了人的自身存在的主动形式,表明了人的自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作为变化和过程的时间,同时也表明了人的自由的历史性.

2原子与个体性自由

通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一般差别的比较,马克思阐释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问题.在《博士论文》第二部分,马克思着重从原子的运动方式和原子的内在结构两个方面,阐释了人的自由的个体性问题.

第一,在关于原子的运动方式问题上.马克思十分推崇伊壁鸠鲁主张的原子的偏斜运动,认为原子的这一偏斜运动,正是人的个体性存在以及个体性自由的彰显.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相当于原子的定在,与原子自身的存在相对立,是原子丧失自身独立性和个别性的存在,是应当予以否定的存在.而与这一运动直接相否定的就是另一种运动,即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这一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⑦这样一来,伊壁鸠鲁以两种直接对立的直线运动和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实现了对原子的物质规定和形式规定.作为原子物质规定性的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是自由的定在,作为原子形式规定的原子的偏斜运动是自由本身,是抽象个别性本身,是人的个体性自由.除上述两种运动外,原子的排斥运动很好地综合了体现在这两种直接对立的运动方式中的原子的不同规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排斥就是否定,是偏斜借以脱离直线的否定力量.马克思通过对原子脱离了直线的偏斜运动的阐释,表达了人的个体性自由这一思想.其一,自由不是个体性的丧失,而是个体性的彰显.在考察原子的直线运动中,点或原子在直线下落的过程中意味着点或原子自身个别性和独立性的丧失,这是指点或原子在直线下落的过程中扬弃 了自身的自为存在,丧失了自身的根据,丧失了自由.原子的偏斜运动正是个体性的彰显,正是自由的彰显.其二,自由不是一种受限制的个体性存在,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活动.自由的实现是一种不断自我扬弃,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即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⑧人的个体性自由的实现就是要打破自身的物质性定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实现与“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的分离.

第二,在关于原子的内在结构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在他(伊壁鸠鲁――引者注)设定原子有某种特性并由此得出原子的物质本性的结论时,他同时也设定了一些对立的规定,这些规定又在这种特性本身的范围内把它否定了,并且反过来又肯定原子的概念.”⑨而德谟克利特从来都没有“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特性,也没有把包含在这些特性中的概念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客观化”,⑩只是考虑到原子的物质属性.在对原子的特性的具体考察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具有体积和形状这两种特性不同,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伊壁鸠鲁还把重力当作原子的重要特性.

马克思十分认可伊壁鸠鲁对原子的概念和特性的区分,认为这一区分彰显了自由的伟大.原子的概念对于原子来说具有本质意义,正像人的内在自由精神一样,人的内在自由精神的彰显要通过突破自身的物质限制来实现.人的自由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规定,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的特性.人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矛盾的存在正是人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追求个体自由的动力.

3现实的自由与自由的实现

伊壁鸠鲁追求的是一种意识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是“源于经验实在的自由,而非经验实在之内的自由”.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反对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形式,从偶然性范畴的本体论意义出发,肯定了人的自由.同时,他也反对伊壁鸠鲁追求的意识的自由,认为这种返回内心的自由观,遮蔽了自由的现实性.马克思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再定在之光中发亮.”现实的自由是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既承认个人的独立与自由活动,同时又不否定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伊壁鸠鲁原子论中所体现的个体性自由精神,就是哲学的本真精神.对自由的阐释就是为了实现自由,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自由的实现之路,也是哲学的自我救赎之路,即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世界的哲学化是指世界在哲学当中扬弃自己的缺陷,走向哲学.受专制制度的影响,德国的思想家犹如一潭死水,整个国家暮气沉沉.马克思高扬哲学的自由精神,主张要实现自由,必须让自我意识进入世界,把现实世界从思想专制的樊笼中解救出来.世界的哲学化就是要使物质世界走向哲学,走向精神的东西,在哲学之中获得自身的精神内涵.一个没有哲学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同样一个没有世界的哲学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体系.

哲学的世界化是指哲学在世界之中扬弃自身缺陷,走向世界.哲学作为自由精神必须走向世界,世界本身也要从非哲学、非自由状态中解放出来.哲学作为介入现实世界的实践力量,要走向现实世界,找到现实的基础,并把自由精神变成一种感性的存在,用自由之光普照全人类.与此同时,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力量应该从精神的王国中走出来,关注现实的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无情的批判.“哲学不再是解释世界之所是的内容,不再是沉思根本存在的内容,而是一定意义上努力把万物变为它们应该所是的内容”,哲学应当以应然的思想否定现实的世界,通过哲学把现实世界改造为一个合理的世界,同时也使哲学的合理性获得客观现实的形式.

通过对“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的阐明,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自由的实现是要在现实中获得的,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作为现实世界的个体所直接面对的是否定人的、压迫人的、异己的客观世界,因此,人的现实的个体性自由的获得,直接就意味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抗和斗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4.

③参见何萍.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月刊,2002(9).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28.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2.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5.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7.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9-40.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0.

[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112.

[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4.

类似论文

《金融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大纲探微

摘 要:金融经济学在金融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学专业硕士、博士生项目的基础课程 本文通过&。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811 点赞量:9029

曹丕《典·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产生于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时期,它的出现,标。
更新日期:2024-10-25 浏览量:129299 点赞量:27149

关于《典·文》的几个问题

关 键 词:《典论论文》文人相轻创作时间摘 要: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典论论文》关系极。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7681 点赞量:13166

《典·文》的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骆晖(1989 04-),男,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学生,在读研究生,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
更新日期:2024-6-12 浏览量:79772 点赞量:17457

《典.文》中的“齐气”

【摘 要】提出“文气说”的曹丕《典论论文》一文认为徐干的辞赋具有“齐气”之。
更新日期:2024-7-28 浏览量:94246 点赞量:20461

小议《典·文》“大业”

摘 要:文坛上在评议曹丕的《典论·论文》时,似乎都以“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来论。
更新日期:2024-10-24 浏览量:130711 点赞量:2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