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与中国现代小的传播

摘 要:随着报刊媒体的兴起,现代小说开始入主文坛中心.作为“五四”时期四大著名副刊之一的《学灯》,其构建现代小说的传播阵地是多方位的.它不仅促进了现代小说作者的成长,培养了稳定的读者群,而且有力地参与和营造了现代小说得以生成的社会公共领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时至今日,《学灯》这种积极参与新文化传播、进行思想文化启蒙的有力举措,对当下报纸副刊的创办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学灯》;现代小说;公共空间

宋朝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里的“文”主要指诗文,小说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不入流的“稗官野史”,其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文人们很少把它同诗文一道拿出去传播,甚至作品都不敢署自己的真实姓名.现代报刊的出现,使这种传统的文学传播观念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报刊在经过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两个时期,已得到飞速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因而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参与了其诞生与发展过程,并为其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关于报刊的产生和现代小说之间的传播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的结合刺激着平民的阅读欲”①.本文仅以“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学灯》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它与现代小说的传播关系,揭示它在新文学传播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当今报纸副刊创办的启示.

一、《学灯》构建现代小说传播的社会背景

《学灯》1918年3月4日创刊于上海,为《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其初期内容主要是有关教育方面的,以青年修养和评论学校教育为主.次年6月,在俞颂华的主持下将一般性的“思潮”栏取代教育专栏,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屏门户之见”、“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为宗旨,重点介绍学术、传播文化知识,广泛刊载各种代表新思潮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文化界的动态.同时,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清新,取材严谨,吸引了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阅读和投稿,由此奠定了它在“五四”时期新文学创作中的主营地位.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田汉、恽代英、成仿吾等都曾在《学灯》“新文艺”中发表作品.因此它与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一起,被称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从1928年4月4日起,在程晓湘的主持下《学灯》被改为《学灯教育界消息》,1929年5月16日进一步改为《教育界》,《学灯》因此终刊.

从1815年8月5日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近代报刊业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完成了从萌芽期到兴盛期的转变,到“五四”时期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已达到了顶峰.《学灯》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其构建现代小说传播阵地的社会背景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一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全国置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各地军阀蜂起,连年混战,各种政治力量,除了拼命扩充军队、笼络各地军阀之外,都努力加强各自的宣传,因此各地报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代表,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报刊,如《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星期评论》等.在全国各地报刊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时事新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张东荪创办了《学灯》副刊,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经济上,随着现代报刊的兴起,开始出现了稿酬,小说作者在创作的同时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逐渐形成了一群靠稿费为生的职业化小说作家,这样促使了一批高质量的小说出现.如1918年3月5日,《时事新报》第2版刊《学灯》启事,具体内容为:“一、征求学艺上之意见;二、征求教育上之意见;三、征求对于近来出版物之批评;四、征求对于全国各学校之批评;五、征求教育上讽刺画;六、征求学生关于修养之实验.以上征求不拘长短,一经登出,当有薄酬.以资纪念,酬例如下,甲等每篇酬五元至十元,乙等二元至四元,丙等二角至一元.”②小说征文启事中稿酬的出现,使小说作者有了可靠的收入,甚至有的完全可以靠稿费维持生活,这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同时也刺激了作者的创作欲,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并为职业作家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

文化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现代小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白话文的提倡与推广提高了现代小说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1918年3月4日《学灯》创刊号发表了张东荪起草的《学灯宣言》,在《宣言》中,张东荪明确指出创办《学灯》宗旨:“一曰借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二曰屏门户之见,广商权之资;三曰非为本报同人撰论之用,乃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发端之始,用志一言.”③很明显,《学灯》建构文化传播阵地的主张是彻底输入新文化,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同时容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在刊物上发表,把副刊篇幅提供给全社会的读者特别是青年学子,并且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呈现.

二、《学灯》中现代小说的传播方式

现代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按照人类传播行为,可分为个人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不同形式.其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④.《学灯》作为“五四”时期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小说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发征文、做广告等.

(一)《学灯》中现代小说传播方式之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报刊发布征稿启事的主要方式.它在发布消息扩大影响的同时促进了读者和作者这两种角色的转换,增强了现代小说的传播效果.如1919年8月15日,《学灯》启事:“本栏自今日起另辟新文艺一门,倘读者投稿,无不欢迎.”⑤1919年6月17日,《学灯》刊登“本栏启事”:“特别欢迎关于(一)社会问题(二)劳动问题(三)产业组合(四)妇女问题以及关于其他社会改良诸问题之著作与译稿倘蒙见投凡本报认为可登者当尽先披露.”⑥

(二)《学灯》中现代小说传播方式之广告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直接传递各种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接受并参与进去,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1919年4月22日《学灯》封面广告:“迁启者:敝报迩来关于编辑内容力求改良,自二十一日起添购新式轮转机及其他各种印刷器具,全报面目焕然一新,谨护述敝报之特色如下:(一)改用轮转机及美国纸;(二)常载有梁任公张君劢蒋百里诸先生之欧游通信;(三)虽有一贯主张而无党派色彩;(四)学灯栏之扩充(另详告白);(五)星期日特刊滑稽画及各种饶有趣味之小说,且为优待各学校及各教育机关,起见照码七折并附赠梁任公先生新著讲坛及上海黑幕,此启.”⑦

(三)《学灯》中现代小说传播方式之文学团体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以报刊等为主要阵地而成立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作为典型的组织传播,为现代小说的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王统照、沈雁冰、郑振铎等十二人于1921年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同年,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创造社”.这些文学流派的成员不仅在《学灯》上发表作品,而且介绍团体之外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加入其文学团体,并推荐新成员在当时各大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学社团的影响一步步扩大.在《学灯》构建现代小说传播阵地的过程中,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不仅促进了文学在群体和组织之间的传播,而且为《学灯》构建文学传播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学灯》与现代小说作者、读者“公共空间”的构建

(一)《学灯》与现代小说作者的共赢

一方面,《学灯》促进了现代小说作者的成长.报纸副刊和期刊杂志相比,其门槛低、数量多、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更容易发表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也有利于小说作者的成长.新文学运动的先驱鲁迅、郭沫若、周作人、茅盾等,都一直与《学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或直接从事《学灯》的编辑工作,或成为《学灯》的主要撰稿人.诸多现代作家的发轫之作均源于此,如郭沫若最早的文学作品《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沈雁冰的第一篇白话翻译小说契诃夫的《在家里》就是从《学灯》上开始崭露头角的.

另一方面,现代小说作者亦对《学灯》作出了贡献.“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多是休闲性的读物,格调不高,有的还充斥低级趣味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开始受到重视,甚至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学灯》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培养现代小说作者的同时,它自身也由于诸多知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加盟,不仅提高了其文学品位,同时也使“五四”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二)《学灯》与现代小说读者“公共空间”的构建

“公共空间”一词源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写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⑧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表各种言论,不受任何干涉.20世纪90年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开始引入中国,大家开始试着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中国近代以来公共舆论空间的形成、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等各种问题.

现代传媒公共领域的产生,依靠的是印刷媒体――报纸和杂志,有了以报纸和杂志为主的传媒公共舆论和公共空间,民众的文化心理不断得到改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变得异常的激烈.“五四”时期的《学灯》作为上个世纪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传媒,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教育和引导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新文学新思想启蒙的道路,更在于它有力地参与和营造了中国现代小说得以生成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公共领域.同时,以《学灯》为代表的现代报刊媒体,形成了“公共舆论空间”这个专门传播新文学思潮和刊载新文学作品的载体,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文学发展的走向.《学灯》作为20世纪初逐渐成长起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它的公共性和构建文化传播阵地的价值具体体现在:

第一,进行文化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洗涤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桎梏,解放思想,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学灯》作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率先发表了郁达夫、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朱自清、叶圣陶、郭绍虞、耿济之等作家的一批批判社会现实的“五四”新小说作品,题材主要涉及贫苦车夫、普通兵士、裁缝、乞儿、农民、园丁等下层人民.同时刊登了一些讨论新旧思潮,主张思想自由的文章,如匡僧的《批判的精神》(原载1919年4月17日《学灯》),沈君怀的《新思想的根本观》(原载1919年4月10日《学灯》),朱谦之的《新旧平议》(原载1919年4月17日《学灯》).

第二,提供民意平台.《学灯》设有“通讯”、“评论”、“新文艺”、“教育”、“名著”、“讲坛”、“诗”、“文学”、“小说”、“杂感”、“文学丛谈”等近三十个栏目,除了登载小说、诗歌、时事评论外,也是学者、青年学生对其它刊物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和进行商榷的平台.比如,俞颂华在《学灯》“小言”栏目下发表的文章就有十多篇,此外还在“评论”栏目下发表文章二十多篇.所讨论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不过讨论最多的还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探讨,主要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纷呈,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迷雾,探索真知.

第三,提升读者地位.古代只有士大夫等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贫苦百姓是很少有机会接触书本的,更别说读者群了.到了近代,随着报刊成为小说传播的主要媒介,读者群开始逐渐形成.相对于其他媒介,报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这就逐渐培育了一个稳定的读者市场.同时连载小说出现,系列作品出现等报刊慢慢地培养起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最初的读者群.“五四”时期,许多下层贫苦百姓的形象开始走入作家的创作视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开始关注读者的需求,于是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个三元文学关系中,读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且开始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介入到作家的创作中了.

四、《学灯》对当下报纸副刊创办的启示意义

《学灯》和其他的三大副刊一起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正式提上大众传媒的议事日程,使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小说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并逐渐向大众化、通俗化靠拢,促进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

《学灯》一直致力于“五四”新文化的革新和创造,宣扬科学与,传播新思想,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的现代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对当下报纸副刊的创办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当今的报纸副刊应该继承《学灯》参与新文化传播、进行思想文化启蒙的文化传统,注重以隐性的思想教育为主,化有形的教育于无形的信息传播之中.同时,顺应当今时代要求,结合各自的特点,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启蒙工作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二是当今的报纸副刊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塑造都市文明、凝聚城市精神为己任,除了要体现服务性、娱乐性外,不可忽视其还应担当起提高读者文化品位,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重任.“报纸生存依赖读者,但也不能仅仅一味地迎合取悦大众浅薄的趣味.”⑨报纸副刊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盲目地迎合受众,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因此,今天的报纸副刊更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参与当下的文化传播,肩负历史的使命和责任,以其独特的形式责无旁贷地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保持创新意识,与时俱进,这是新世纪赋予报纸副刊的使命,也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莫春姣:《报刊传媒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时事新报编辑部:《本报学灯栏六大征求》,《时事新报》1918年3月5日第2版.

③张东荪:《学灯宣言》,《学灯》1918年3月4日第2版.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⑤⑥时事新报编辑部:《本栏启事》,《学灯》1919年8月15日第2版,1919年6月17日第2版.

⑦时事新报编辑部:《广告》,《时事新报》1919年4月22日第1版.

⑧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⑨陈昊:《都市报副刊繁荣背后的思考》,《中国记者》2005年第11期.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前期报刊与小说的生成及传播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0YBA03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五四报刊传媒与现代小说发展之互动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9C186)

责任编辑 黄莲

类似论文

《学灯》对新文化运动公共坛的构建

《新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公共论坛,在1918年后演变为同人杂志,而上海《时事新报Ӎ。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7777 点赞量:5627

《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

《学记》一文,短短的一千二百字左右 其中所阐发的教育思想却是从它诞生至今都起着।。
更新日期:2024-6-25 浏览量:82184 点赞量:18157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与中国政治的关系

【摘 要 】巨型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由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独立创作 它高233厘米、长400厘米,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更新日期:2024-9-19 浏览量:120969 点赞量:26819

港大《学苑》变本加厉煽动“港独”

这把“火”不能玩,玩者必 在香港特区,公然鼓吹“民族自决”和“港独”,对港人社会可能带来的灾难,是。
更新日期:2024-6-6 浏览量:15133 点赞量:5039

《死水微澜》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这道风景线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被打上了巴蜀作家作品的记号 巴蜀文学在整。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21269 点赞量: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