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探析

摘 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的实施对于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态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了解高校生态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和教育原则,势在必行.

关 键 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受到巨大挑战,如人口的急速膨胀、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问题,这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加强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注重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出发,启发、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般来说,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善恶观

善与恶的观念是道德规范的重要衡量尺度.从学上讲,善与恶分别是指符合与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事件.现代生态学的奠基人、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从生态的角度上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学原则,明确提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以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原则”.这一原则告诉人们: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弃恶扬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道德基本目标.

2、生态平等观

平等作为道德范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道德价值追求,着重是指待人处事时必须合乎人的正当情感和道义之理,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时必须遵循的价值尺度.其核心内容是指如何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寻求各种不同利益的均衡和协调.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到无感觉的生命.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身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漠视其他生命的生存需求,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生态正义观

正义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指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在此意义上,正义就是善.生态正义是指个人和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它倡导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反对不顾生态平衡,乱砍乱伐,肆意捕杀野生动物,毁灭物种,污染环境的非正义行为.这就要求人类行为特别是社会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协调一致.

4、生态义务观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管主观愿望如何,都必须担任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任务,而此体验,就是人们的道德义务和责任.道德义务表明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责任,也表明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而人之所以要尽义务,是因为人类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生态强调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并非盲目阻止人类对自然的正当索取,而是要求人们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对自身不良行为及其相应后果负责.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特点

1、主体起点的多端性

由于教育对象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其文化知识水平和生态道德素质存在差别,这必然导致他们的生态发展方向和生态发展要求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恪守“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按部就班,千篇一律,而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高校在校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但往往缺乏生态环境的切身感受以及相关的生态道德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既可以先动之以情,从陶冶其生态道德情感开始;也可以先晓之以理,从传授其生态道德知识着手;还可以先导之以行,从培养其生态道德习惯入手.这样,根据受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固化教育模式,还可以使生态道德教育过程避免出现脱离实际或形式主义的倾向.

2、教育过程的反复性

人的生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反复培养的实践过程,是一个需要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的反复性,与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有关.因为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中,今天己经解决了的思想认识问题,明天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又会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出现新的思想矛盾,即出现思想反复.为此,教育者要采取相应措施,每次进行教育时要结合新的形势,增添新的内容,反复进行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生态道德素质向更高的境界转化.当然,在强调生态道德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时,我们也要坚定信念,不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不被暂时的挫折所动摇,把目光放长远,脚踏实地,用足够的耐心在每一个人心灵中撒播生态的种子,并使之长成参天大树.

3、德育目标的非线性

线性与非线性均来自于数学领域,是用来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对概念.线性意味着对称性、单一性和可还原性.而非线性则意味着非对称性、多元性和不可还原性.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非线性表示的是复杂性和非等当性.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道德的形成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因素构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生态的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坚定的生态道德意志,养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行为.而从知到情、意、行,经历了受教育者将生态道德准则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显然不是线性的因果论能够说明得了的.因此,我们说德育目标的实现并非仅仅表现为线性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是非线性的偶发关系.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生态道德的活动中,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使受教育者从多维的角度获得全方位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综合的生态道德观.人的生态道德观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生态道德教育是德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但 6159;它又涉及生态学、学、生物学、地理学、以及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无论是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是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理念,都有赖于上述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其次,环境问题的解决,其方法和技能也是综合的,它不仅需要经济和法律手段,还需要科技与道德范式,这都要求教师和学生去共同理解和掌握.故此,高校生态道德的教育坚持综合性原则,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生态道德的教育活动中,运用多方面的学科资源,引用多领域的技术范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掌握的更加全面和立体.

2、前瞻性原则

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指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求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面向未来,提出前瞻性的德育目标、德育手段、德育内容,充分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决不是应时之举,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既将生态道德教育迅速付诸实施,又保证生态道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生态道德教育的前瞻性原则,还要求我们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思想实际,调整德育的目标,改进德育的内容,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将生态道德教育溶入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引导,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3、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生态道德的教育活动中,要把生态道德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得他们言行一致.对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学生品德的发展中,极易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脱离实践不仅使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而且会使生态道德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坚持实践也是检验生态道德教育是否适当、有无成效、以及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志.坚持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引导人们注重实践,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深厚情感,才能使他们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


4、主体性原则

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承认、重视并坚持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必须面向客体,必须重视客体的作用,按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办事,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主体总是从自己出发,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体、改造客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主体在发挥自己有效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我.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进行.这主要在于其一:主体性原则是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其二,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所在同时.其三,只有坚持主体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我.

类似论文

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素质௚。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5010 点赞量:4945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探析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进行。
更新日期:2024-10-8 浏览量:19286 点赞量:5584

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内容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它的提出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的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不。
更新日期:2024-3-2 浏览量:7910 点赞量:2673

高校道德教育扩展――生态道德教育

摘 要从的视角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思考,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从树立新的生态世界观,建立新的自然价值观,遵。
更新日期:2024-5-28 浏览量:71988 点赞量:16607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消解

【摘 要】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共识。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6271 点赞量:33526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成因

[摘 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人才的。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19454 点赞量:5487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建设进展缓慢,原因在于。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8402 点赞量: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