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程的深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工商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从学生视角关注其就业的难点有利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及调查数据的整理,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初次就业率、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指出该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 键 词: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发布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发布,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发布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发布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