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消解

【摘 要】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共识.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内容、形式和资源上存在困境,化解教育困境需要在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行为实践方面积极探寻路径.

【关 键 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困境;消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生态危机的困扰.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作用,其培养的大学生是生产力的体现,也将在未来的时间里直接面对和化解我国生态问题困扰,因而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践行生态道德,显得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困境

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高校在内容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回避.

1.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迷失.在人与自然矛盾尚不突出之时,德育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当人与生态的矛盾日益尖锐之后,历史就赋予德育以新的使命,即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但是,在全球生态日益严峻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而展开的,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生态、当代人发展与未来人发展关系的引导,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未来发展承担责任的教育却很少.这种对生态道德教育方向的迷失,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取向,甚至导致价值观与生态道德要求背道而驰,形成非可持续发展观,过度向生态系统索取,而不履行生态责任.

2.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单薄.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的必修课,虽然在其课程中已经蕴含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它们的内容比重较小,是作为其他相关内容的“附属品”来安排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提到的生态道德内容,是作为爱国主义的一项内容来安排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提到了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并且也指出了解决的措施,但是,它是做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来设计的.可见,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被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内容缺乏全面性、直接性,未能形成上下贯通的体系,且教育内容散乱.

3.生态道德教育的制度需要规范.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它是我国生态宣传教育跨世纪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教育正式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颁布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中,提出了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要重视生态教育,并第一次提出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但是这些规定多是纲领性的,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方面并没有细化,导致其操作性不强,原则性和弹性条款较多,现实中由于执行不力,使得规范形同虚设.可见,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还较为薄弱,致使生态道德教育受制度缺乏困扰.

4.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实践流于形式.在当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宣讲上,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生态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他们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遵守的还是传统教学方式,他们完全没有把多媒体这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学生就无法真切的体验到多媒体技术为提供的绚丽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生动的视频动画,不能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5.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匮乏.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没有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现行教材缺乏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和内容,赶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虽然新教材增加了自然教育的内容,但是仍显不够.少数高校确定的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在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不足.

自然生态养育了人类,生态文学艺术可以唤醒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而这方面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却很少.近年来,我国也少有生态问题为主题的作品出版,能获奖作品的更是少见.教育资源的匮乏使生态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将从源头上困扰生态道德教育.

二、高校生态教育困境的消解

(一)构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生态道德涉及诸多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内涵广泛的系统工程.要消解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必须从全局谋划,从高处布局,从长远打算,对道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1.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生态道德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加以推进,必须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广大大学生为受众基群,强化国情生态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树立正确生态道德意识,形成保护资源与生态的价值观,从而自觉行动,带动大众参与通过教育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如下目标:一是认识目标,熟悉中国的生态状况、人口和资源;掌握资源、生态保护的一般法规政策;了解生态学、生态道德和环保的基本科学知识.二是态度目标,具备资源的忧患意识和生态的危机意识;树立起保护生态资源光荣,破坏生态资源可耻的观念;懂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三是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生态资源的自觉习惯;主动向亲属、朋友等宣传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知识;积极监督,大胆揭露,敢于与破坏生态资源的人和事做斗争.

2.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生态的学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石.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平等观教育.即要尊重生命,树立万物与人类平等的观念.将的范围逐渐自人类扩展至非人类,即对自然界的生物体给予道德考虑.二是生态义务观教育.即养成主动、自觉地对社会和生态的责任感.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智慧最高的生命体,人类与地球生态与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人类对生态负有绝对的义务.三是生态良心观教育.树立爱惜生态,保护生态的善良观念.反思人们对生态造成的危害性,唤醒人们热爱生态的道德感、理智感.四是生态善恶观教育.即形成对社会和生态善与恶的观念吗,树立维护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正义原则.它要求社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一致、协调统一.

(二)充分挖掘、拓宽教育资源

1.编写实用有效的教材.生态道德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性,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专业背景、道德水平差异等不同特点,编写相应的生态教育课程.对非环境专业,可进行普及性、基础性的生态道德教育,其要能涵盖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内容要明白易懂,具有警示性.近年发生的生态灾难事件对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冰雪灾害、汶川 地震、舟曲泥石流、北半球洪水灾害、肆虐俄罗斯的森林大火等,可作为专题教育素材挖掘.

2.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讲授者的生态道德意识的高低和生态知识的多少,所以师资是影响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教师生态道德教育,要以师范生为主要对象,因为师范院校是教育的“母机”,是铸造教师的“熔炉”,师范院校应切实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生态道德素质的教师.

3.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以爆炸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通过建立有内容丰富、有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吸引大学生浏览该网站,使网站成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教学

(1)利用课堂载体进行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任务,高校德育课要科学规划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发挥好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丰富多彩,要改变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可采用调查、实验、统计、阅读、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去,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利用社区载体进行教育.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公寓生活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公寓社区可以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的进行生态教育熏陶,坚决杜绝寝室脏、乱、差等生态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使生态道德教育进“寝室”.

(四)积极实践,实施舆论监督

(1)绿色化消费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超前消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急需引导,确立绿色的消费方式显得非常必要.这种绿色消费方式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在消费数量上,大学生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必要、是道德的;但是过度消费和“克制消费”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其次,在消费品质上,大学生生活都市化是积极的、可行的;但是,若只是盲目学习、歪曲理解,则又是消极的、错误的、不可行的.(2)开展丰富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务实、求新、求变、求异的精神,但也缺乏生活的磨练,比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因而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促使他们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诸如生态调查、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参观和旅游、环保签名、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进而增强生态意识,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3)加大舆论氛围,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能促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变大学生对于自然和资源的陈旧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看待自然、接近自然、改造自然、爱护自然,改变当前的生态现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塑造新型公民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可持续生态文化的确立,离不开高校舆论氛围的支持.学校应通过板报、宣传信息、广播、图片等形式,对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可以设立台,实施监督,使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耻的舆论氛围,摒弃非可持续发展观,从而使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1年校级青年科研课题阶段成果.

类似论文

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素质௚。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4810 点赞量:4870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探析

摘 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 它的实施对于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态意识。
更新日期:2024-2-5 浏览量:8499 点赞量:3245

高校道德教育扩展――生态道德教育

摘 要从的视角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思考,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从树立新的生态世界观,建立新的自然价值观,遵。
更新日期:2024-5-28 浏览量:71788 点赞量:1653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成因

[摘 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人才的。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19254 点赞量:541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建设进展缓慢,原因在于。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8202 点赞量:2698

宏观生态道德教育系统

摘 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基础 近年由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不足,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į。
更新日期:2024-4-3 浏览量:9842 点赞量:3262

生态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党、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
更新日期:2024-5-12 浏览量:67644 点赞量:1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