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

【关 键 词 】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1.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作为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1].卫生事业管理是一门以医学科学为基础,管理科学为主,融其他新兴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及其初步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相对而言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这一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2].国外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早于我国,而且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美国于1949年在一些大学率先开设卫生管理学课程,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卫生管理学已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现在美国和英国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医学部或管理学院都设有卫生管理专业,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3].

我国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而得到快速发展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增长的结果[4].在我国,自从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大多设立了卫管或卫管相关专业,培养既具有卫生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事业复合型管理人才,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但20多年过去了,人类昂首跨入21世纪、高科技日新月异、医学模式转换、我国加入WTO等,这些都对原有的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培养21世纪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应对挑战[5].

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等,在国内尚不成熟.无论是与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相比,还是从满足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阶段的教育模式都显得不尽完善,其主要问题是:

第一,专业定位模糊.卫生事业管理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且各个学校办学主体不一样[2],有的是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有的是管理学院主办,还有的是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其专业定位上缺乏共识,有的偏重医学,有的偏重管理学;有的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的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由此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简单引入大量热门专业的课程,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失去应有的特色.

第二,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的介绍可以发现,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现阶段仍属医学教育的范畴,其课程体系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改造而形成的,没有脱离临床医学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医学、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5].


第三,课程体系不严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公共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部分课程的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而且相互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水平和层次不分明.对于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界定和层次区分,课程设置重复、混乱,难度上差异不大.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落后.像许多新兴学科一样,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遇到了合格师资队伍紧缺的瓶颈.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绝大多数教师毫无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难以开设实证性很强的课程,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这一切,与本专业的应用型定位产生了较大差距.

2.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综合而言,西方大学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密切联系本国实际,强调专业的实践取向.国外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都特别强调对本国具体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阐述和分析.各国都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与政府、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年左右时间去实习或见习,参加政府和医院管理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并进行实地调研.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培养独立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坚持综合型学科取向,突出自身特色.西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知识取向上是多学科的,不像中国长期局限于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争论上.在基本课程相同的基础上,各院校都极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力求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各院校都十分重视管理学教育,卫生管理学和卫生经济学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十分重视公共政策的教育,设置相当多的公共政策课程以及相关数学和数量分析的课程.

第三,课程结构合理,重视基础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其基础课教学覆盖面广,而且注意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初级入门与专题研讨之间的层次衔接和搭配.其中,特别注重方法论一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课程.

第四,突出专业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国外名牌大学采取的措施有:将专题研讨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注意专业基础课的规范性与稳定性,但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自由度,紧跟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西方大学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都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思想和国际视野,强调课程的现实性与新鲜感.

第五,师资队伍素质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西方大学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知名学者,又有从政府官员和医院管理者中聘请的教授.即使是专职教师,他们也大量参与卫生管理实践活动,充当了各级政府、医院的管理顾问和咨询专家.这样,能够保证教师队伍密切关注现实,从而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相联,避免限于空谈.同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经常开展课堂研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方法灵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学生.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狭窄性和应用上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开拓性工作,用创新性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卫生事业管理是对卫生部门的管理,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对卫生部门提出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其转变工作方式、更新知识体系、进行管理创新.社会的需要为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即要求我们培养出大批通晓现代管理理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卫生事业管理专才.

第二,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必须认识到卫生事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它需要综合运用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兼顾医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的课程.另一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存在价值在于实际应用,因而必须突出实际的卫生政策分析方面的课程,强调专业的实践导向,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第三,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结合学校制订本科学分制方案的意见,我们考虑调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建立独立的适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的医学课程体系,减少医学课程授课时数;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原有的课程规模下,对预防医学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调整;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广泛开设公共政策类选修课.

第四,在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上,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卫生事业管理师资队伍,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可以推广聘请教授的方法,大量聘请实际卫生部门管理者来开设本科课程或者举办讲座.重视教学方法、手段与教材的更新,改革灌输式和偏重课堂讲授的陈旧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媒体,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教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实践性和时代性强的特点,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

类似论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急需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以。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6250 点赞量:23366

管理类期刊发表陕西,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一、原则与宗旨 1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持续有效的主动服务,积极营造。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5687 点赞量:21555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教材改革刍议

【摘 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受欢迎的原因在于缺乏解决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素养,改变现状需要改革卫管。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4798 点赞量:31400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卫生经济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分支学科,是近些年在学术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更是为。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4927 点赞量:1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