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的

摘 要 :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剧增,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严峻形势,这将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突破口,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努力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市场,才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 键 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过度扩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积月累,将会逐渐演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但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及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在想方设法扩招,而专业设置陈旧且脱离市场,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低、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差、就业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现实等等问题,因此,就业压力更大.本文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

一、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突破口,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

学科专业建设是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办学时间短、资源有限等方面的劣势,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学科专业规划,进行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本校目标定位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要围绕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一些优势、支柱性的产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积极发展直接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重点培育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对特色不鲜明、与学校定位不相符的专业要及时调整,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主,这类人才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搞同一类型、同一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僵化将会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阻碍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调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实践性学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知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通过主辅修、双学位等形式,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信息反馈制度,以培养更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构建以就业调研为基础,以就业预警为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就业预警与人才培养联动体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及市场供求动向,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分析、预测,加强对毕业生的和信息反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供需新型对接机制,根据就业单位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制定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让用人单位深度参与专业设置、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使就业市场成为高校办学的指挥棒,做好“按需生产”、“量体裁衣”,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产品“适销对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既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通过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祖国富强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另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为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一是适应社会的心理教育.要教育学生顺应历史、顺应社会、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准备迎接就业竞争的挑战.二是良好的个性心理教育.自我价值的了解与肯定、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准确判断能力的培养、广泛兴趣的形成,均需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完善.三是人际交往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帮助他们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大学生的潜能和自我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实现,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容忍、承受心理教育.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从而培养他们较强的意志力和耐受力,不怕苦、不怕困难,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二)要加强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特征表明,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中心内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导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捷径,高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优秀政治思想和文化科技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应以提供素质教育为首要任务,而素质教育应向学生提供一种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结构,这样就可以使人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

(三)要注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大学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它注重的是学科专业发展能力与就业技能的教育,是人的经济属性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与毅力、社会责任心与事业心、科学思想与理论及文化与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它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人体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五)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土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依靠课堂教学,而且还依靠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演讲和学科竞赛活动;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科学教育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六)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程教学,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验和实习阶段的操作训练,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感受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呼唤,让学生在交际生活中多方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大学生通过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善于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自我缓解压力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友善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实现的.

三、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一)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整体的认识及对学生生源和毕业生情况的了解,更涉及到用人单位考虑接收毕业生的问题.因此,学校领导要十分重视扩大宣传的广度.一是在招生过程中大力宣传;二是学校通过不同渠道,经常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三是要通过编印寄发毕业生就业宣传册等相关资料给用人单位,及早宣传应届毕业生情况;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优秀校友等形式宣传毕业生及专业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搭建毕业生就业标准化服务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良好氛围.针对大学生存在的自我认识不足、择业定位偏高、期望与现实错位、依赖心理较重、产生自卑心理、缺乏择业技巧等问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随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配备一批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考核和激励,使之更加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研究人才供求关系,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就业指导多样化,组建就业指导与咨询校内外专家团;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开展各类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学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促进毕业生就业.

2.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各方面入手,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即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渗透到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管理,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与规划教育,进行就业意识和成才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起就业观念,并协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树立人生目标、明确学习导向.对学生进行高质量完成学业的途径与方法的指导,协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形成与提高.注重就业政策与就业、择业和创业教育,强化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技能和技巧训练等等. 3.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一是重点指导、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类招聘工作;二是细化教育引导,精心部署管理,不断完善学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三是热情帮扶“双困”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校、系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实现“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就业管理工作平台、职业辅导资源平台、就业指导咨询平台、网络招聘平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5.积极开展以毕业生就业服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专题招聘会、职业咨询日、主题班会、就业素质拓展训练、简历制作大赛、现场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6.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因此,学校要根据专业特色,相对应地培养学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因为我国将在许多专业领域加快实施职业资格特别是执业资格制度,并逐步实现与世界各国进行执业资格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就业市场上的准入证.

7.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活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应在每届毕业生求职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对每个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地域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所思所想,进行分类、分析、汇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与指导.

(三)搭建毕业生就业规范化管理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考核督查工作体系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强化就业工作责任意识,强化目标管理,落实领导责任和组织保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层层负责,层层监督,层层管理,完善条件,稳步推进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估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

2.要完善就业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就业工作各类制度,落实就业工作奖励办法,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3.建立全校教职工与毕业生“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机制.实行动态跟踪和就业状况监测,及时把握毕业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和服务.

4.建立完善督查机制,加大监督和检查工作力度,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备案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广泛收集毕业生资源和需求信息,加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建设,已成为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毕业生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基础.因此,高校要加大有效信息的收集力度,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通过校友和教师等关系,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二)积极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精心组织招聘会

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和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产物,是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的主渠道.一是在校园内举办大型“双向选择”洽谈会,联合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省内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学校所在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大型“双向选择”洽谈会;积极搭建行业领域平台,密切联系对接行业部门用人需求,举办专题专场行业供需见面会;三是加强校企联动平台,积极邀请企业用人单位进校园,举办校企专场招聘会.通过举办校内各种类型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进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学生和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校内招聘会的特点是针对性强,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提供了便利条件,节省毕业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仅受到毕业生的认可,用人单位也比较满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主动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拓宽网络就业市场,推进网上招聘活动和远程系统工程建设,利用无形市场的优势,连接各地相关行业的网上人才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异地“双选”机会.

(三)大力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不断深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集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就业为一体的长期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形成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这样既能给学生创造好的实践机会,又能为学生顺利和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四)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强化基层意识,打通基层之路

转变学生择业取向、强化基层意识、打开通往基层之路,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关键所在.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这对当前处于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因此,教育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科学定位,调整心态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思想已是当务之急.提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不要有盲目攀高的心态,不要不切合实际地追求大城市高待遇,而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因为,基层、艰苦地区有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同时,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到基层工作是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去就业,这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地区和结构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根本出路.

类似论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以“地方化”为切入点,以。
更新日期:2024-3-5 浏览量:12091 点赞量: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