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概念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摘 要】吸收能力理论提出已21年,而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仍然比较分散.本文通过从研究发展的角度对吸收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吸收能力的概念、研究视角、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吸收能力的提出已有21年了,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概念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只能间接测量的特点,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仍比较困难.现有的研究仍比较分散.然而,由于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并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Cohen&Levinthal(1989)年最先将吸收能力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并将其定义为:通过知识的识别、消化、利用过程向外部知识学习的能力.1990年Cohen&Levinthal对吸收能力概念进行修正,将吸收能力重新定义为企业评估、内化并应用外部新知识,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并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创新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副产品,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吸收能力.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过去知识存量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Cohen&Levinthal(1990)对吸收能力的研究开创了关于吸收能力方面研究的先河.

在Cohen&Levinthal(1990)年对吸收能力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后,很多学者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重定义.Movery&Oxley(1995)从国家的层面出发对吸收能力进行重定义.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包括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外部技术内部化得到能力,用于处理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及国内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改进.Kim(1998)认为吸收能力是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Lane&Lubatkin(1998)基于“老师—学生”企业的一对一对偶关系,提出相对吸收能力(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取决于两者之间知识水平的匹配程度.利用两个企业具有相似的知识基础、组织结构和激励政策及主导原则来解释相对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以行为化理论为基础,将吸收能力定义为组织学习中的一个调节变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和知识环境共同演化的作用机制.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从组织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动态性质,及吸收能力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环的学习过程,而是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认为吸收能力的组织决定因素除了Cohen&Levithal(1990)提出的先验知识外,还包括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

Zahra&Gee(200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造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能力,是企业组织惯例和程序的集合,包括获取(Acquire)、内化(Assimilate)、转化(Tranorm)和开发(Exploit)知识形成动态能力的过程.并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两大类别.Zahra&Gee(2002)建立模型,认为外部知识来源和组织过去的经验通过一个激发事件影响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而潜在吸收能力则通过社会整合机制想实现吸收能力转化,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在收益独占性这样一个因素的影响下,指引企业达到竞争优势.这样该定义将吸收能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强调了吸收能力的战略特性,这适应了很多研究,之后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Zahra&Gee(2002)的研究基础上做的.

Todorova&Durisin(2007)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吸收能力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对知识利用的一个动态的,不断反馈的过程.包括知识评价、知识获取、知识转换或消化和知识利用四个阶段.

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

本文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企业层面归结为下面五点: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

先验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企业内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等.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是企业知识存量和结构的体现,包括企业拥有的基本技能、科技知识、专利数目、设备情况、市场知识、共同语言等.企业先前的知识积累越雄厚,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评估和认知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选择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容的知识,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Zahra&Gee(2002),Erikxon et al(2003)).企业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以及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反应了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抓住外部科技机会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一定的员工知识重叠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而过度则对抓住外部科技机会不利(Cohen&Levinthal(1990)).相反,一定的员工知识多样化有利于企业抓住外部科技机会,而过度则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交流障碍,从而阻碍企业感知外界科技机会(Cohen&Levinthal(1990),Jan,Rene&Theo(2003)).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则对企业吸收能力——获取、消化、转化能力都有着正向作用(Cohen&Levinthal(1990),Vinding(2000),Anker(2003),Tobias(2005)).

内部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内部结构、认知及行为等因素.Zahra&Gee(2002)将此统称为社会整合机制,Zahra&Gee(2002)认为,社会整合机制是组织中潜在吸收能力像实现吸收能力转变的权变变量,并决定转化率的高低.也就是说及时组织能够从外部获得大量知识和技术,如果没有适宜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与之相匹配,仍然不能转化为实现吸收能力,从而无法保证其创新绩效.Cohen&Levinthal(1990)也曾指出,组织的吸收能力是个体吸收能力的函数,而不是简单加总.吸收能力依赖于哪些能够促使个体学习想组织层面分享、沟通和转移的过程和惯例.也就是说,组织机制在构建吸收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知识的组织形式,影响知识的传递路径,从而对知识的利用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效果(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 内外部知识特点主要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熟悉程度、知识与技术的隐形程度、与独特的知识和资产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的相互依赖程度.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Cohen&Levinthal(1990)),因此企业已有的知识基础决定给了其对外部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对知识吸收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相关的知识基础、相似的公司政策、近似的主导逻辑(Lane&Lubatkin(1998),Dyer&Singh(1998),Ahuja&Katilu(2001))对于企业的吸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知识或技术的隐形程度越高,则越不利于对其进行编码,其传播和吸收的难度也就越大(Kogut&Zander(1992),Simonin(1999),Szulanski(1996)).Szulanski(1996)提到知识的粘性(stickiness),说明有些知识的特性即是与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依赖性强,从而在客观上要求知识吸收企业而需要拥有与其索要获得的外部知识想匹配的组织资源,特别市具有高度兼容性的知识处理系统.

学习强度指企业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通常反映在R&D投入上.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增加识别先进知识和获取先进知识的能力,研发资金的多少和研发强度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Rocha(1991),Veuglers(1997),Cantner&Pyka(1998),Tsai(2001)Jan,Rere&Theo(2003),Leahy& Neary(2004)).公司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是研发活动的副产品(Cohen& Levinthal(1990)).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创新的开发,而且增加了公司的知识储备.另外,企业投入研发的目的,加强了公司在特定知识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也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尤其是当企业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越复杂时,企业将需要更高层面的吸收能力.


组合能力也叫整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内部机理.最先由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提出.他们认为,组合能力又包含系统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化能力三个方面.系统能力是企业运用政策、程序和手册整合显性知识的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惯例和原则是钱规范了组织成员的方向和内容,减少了个体偏离企业理想行为的可能.运用系统能力有利于组织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直理解和思考,从而提升了知识吸收的效率(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Jansen&Bosch&Volberda(2005)).协调能力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提升知识的吸收.协调的方式可能是组织设计的,也可能产生于交往过程中,协调能力具有路径依赖型,是企业培训员工、工作转换、员工参与活动过程中逐渐激烈的.组织的协调能力对吸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社会化能力是指企业在组织成员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人员归属感和一直态度的能力.通常社会化的过程使得组织成员能意会和理解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正当行为,从而形成企业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愿景以及企业成员之间交往的共同范式.它有助于企业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致理解和思考,从而影响组织成员对知识的吸收(Jansen&Bosch&Volberda(2005)).

三、结论

吸收能力是一个多层的构思,根据国外学者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有关研究,本文从企业层面就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五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企业吸收外界技术、知识的能力,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知识基础、组织机制、内部整合能力出发,同时距离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知识中心的距离越近,则越容易吸收外界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类似论文

影响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因素文献综述

[提要] 自愿信息披露传达了公司管理层、经营层的真实动机 本文对国内外影响公司自愿信息披露因素的主要研究文献进。
更新日期:2024-7-4 浏览量:16957 点赞量:5658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摘 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特征在于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使本国企业获得竞争性优势 但在是否实施战略性。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7774 点赞量:34055

股利政策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摘 要 】股利政策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对国内外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19740 点赞量:5519

对硕士生能力的影响因素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自主创新现状及原因,认为在导师队伍、学生素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存在诸多问。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7217 点赞量: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