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目标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课程是大学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基于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易操作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 大学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积蓄培育人力资本,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大学开设的各种各样的课程,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否能实现培养目标就显得极其重要.然而,纵观目前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师资为导向、以设备为导向、以场地为导向的问题.所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同专业同一性的现象,课程设置普遍雷同.现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与培养环节的设置为例,仅限对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探讨.

表1 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分配

表1中各模块课程的设置及分配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模块:理论部分57学分,占总学分的31.32%;实践部分3学分,占总学分的1.65%.具体课程安排见表2.

公共基础模块共开设19门课程,分为:

(1)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A.

上述课程均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

表2 公共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2.专业基础模块:理论部分37.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0.54%;实践部分5.625学分,占总学分的3.09%.具体课程安排见表3.

专业基础模块共开设12门课程,内容为机械大类核心课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测试与信号处理,工程材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等.


表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模块

大学课程模式基本是:头两年实施“普通教育”,很多大学叫“通识教育”,但能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模块)的仅十几门,大量的其实是公共课,例如思想政治课和数学.通识教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和各大学的实践经验,大学的通识教育并非是一个与专门(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的教育形式或途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恰恰是我们未来创新所需要的.也有学者指出,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而在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时,专门教育也担负着重要使命,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例如,信息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道德、领导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等,既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又是专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无论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只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美国有很多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大学四年中都开设的,而不同的课程又可以分别达到不同的目标.鉴于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刻板僵化,而必须达到多重组合、左右匹配、全面覆盖、相互渗透.

2.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的问题是专业课主修的量太大,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习的内容尽管比在学年制情况下有所拓展,但转换专业(主修)、自主学习的环境还远未形成,课程组或专业主修领域课程门数太多,每门课程的分量都太大.门数多、分量大的结果是使学生没有时间和余力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组,这是造成我国多数大学生无法比较自由地进行双主修和转换专业的主要问题所在.这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对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积蓄培育人力资本,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志趣学生的要求,同时提高和促进教师队伍的培养.本文有如下几点建议.

1.增加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包括外语、管理类选修课.

2.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选修课,例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等.

3.增加专业限选及选修课程中的选修课,例如,材料加工基础类课程(包括概论、原理、工艺),机械系统微机控制,复合材料,机器人工程基础及应用,信号处理,功率电子技术及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生物材料工程与器件,激光加工技术基础,特种加工工艺,有限元分析,工艺过程仿真,现代设计技术,现造技术,机械系统课程设计,光学工程基础,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精密与特种制造,绿色制造概论,制造系统,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与控制,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分,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学,质量管理学,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现造系统,现造技术类新生研讨课,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专业研讨课,以及跨学科、跨系统、跨专业的“实验室科研探究”,等等.

4.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反映和五大保障系统的关系.

类似论文

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摘 要】结合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工程测量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课程中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能力为培养目标。
更新日期:2024-2-8 浏览量:10551 点赞量: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