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摘 要:当前纺织类高职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高职纺织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进,“三明治式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对于实行“1.5+0.5+0.5+0.5”的人才培养问题予以分析和研究.

关 键 词:人才培养三明治式学工交替职业教育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从2009年开始,经历了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改革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造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重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1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与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业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已经成为“半壁江山”;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目前世界流行的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德国为代表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

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CompepencyBased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是MES人才培养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直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训法”等.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70年代初研究出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进行纺织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几年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值得我们借鉴.但总观这些改革,总体感觉还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定,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合作仅限于实训、实习阶段,没有融入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之中.为此,结合江西纺织工业发展的实际,探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拟对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三年学制实行“1.5+0.5+0.5+0.5”“三明治式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2.1构建“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前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2.5+0.5”模式是原先在执行的,我们和企业都感觉半年(即0.5)的企业实习实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还不够充分,而实行“1.5+0.5+0.5+0.5”“三明治式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在学时安排上进行学工交替,具体是:第一个1.5,即第一至第三学期,校内安排职业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个0.5,即第四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安排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个0.5,即第五学期,安排部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穿插在其中进行;第四个0.5,即第六学期,安排企业生产实习、岗位综合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通过校内校外教学与实践的交替进行,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将由基本生产岗位→技能工作岗位→综合工作岗位逐渐递进,不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在企业进行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熟悉和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强化实践过程,并选取适宜的课题来做毕业设计.同时要学习企业文化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实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还具有导向功能.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使学院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从而指导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如何培养出符合纺织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2.2构建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

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将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模块与综合素质等,同时加重这些项目的课时.相应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理论与实习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交替融合,《织物结构与设计》、《现代织造技术》等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以《织物结构与设计》、《现代织造技术》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带动其他课程教改.

2.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轻纺工程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而且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大学生文化活动、竞赛活动、社会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平台.

2.4完善专业课基础课与主要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与视频演示

完善《纺织材料学》、《织物结构与设计》及《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与实训课的多媒体课件,对于难教的工艺部分与设备部分制作直观的flash动画,实现现代织造技术的视频演示,以达到直观易懂的教学效果.完成专业课基础课与主要专业课的网上题库.并为学生提供企业技工读本参考书及相应网站供学生查阅.

2.5探索适合纺织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系积极探索适合纺织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

3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推行“三明治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订单”培养

校企联合育人,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从而指导了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且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院从建立教师资源库为抓手,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教师,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使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现在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已达到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6名、专业群带头人1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9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100%.建成名师工作室2个.

3.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

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实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3.3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赢

不 仅提高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现实劳动力,充实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校及企业“多赢”局面.

3.4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采用工学交替,勤工俭学和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和岗位见习等多元并存的工学结合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一次性就业率大幅降低的大环境下,近三年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供求比为1:10,一次性就业率达99%,就业形势非常好.

学生在近三年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纺织面料实务设计技能大赛”和“全国高职高专纺织品检测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近三年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得到了国内许多纺织知名企业的好评,如鄂尔多斯集团公司、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等企业.

3.5编写出版系列专业课程文字及多媒体教材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课程体系重组及课程内容改革,近年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正式出版了6部专业教材,校内使用自编教材4部,同时为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自行制作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材6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同时是学院重点改革试点专业之一.教师省级科研教改课题10余项,教学科研论著、论文20余篇.

近三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纺织面料实务设计技能大赛”和“全国高职高专纺织品检测技能大赛”,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3.6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2008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评为江西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学院重点改革试点专业之一.2011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财政及学院投入专业建设专项资金630万,两年验收,用于购买纺织实训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等.

4小结

总之,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创建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类似论文

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冶金高技能人才,是高职冶金技术专业的基本任务 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昆明冶专)冶金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7026 点赞量:33647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提要]文章阐述了校企合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2000 点赞量:6683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学校要依靠行业、企业,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发展职业教育 我院在工。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4051 点赞量:1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