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中的儿童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章虽短,但意境却大.儿童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儿童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不同角色视野中的“期待落差”

案例一:《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

师:你知道吗?词有词牌,即曲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清平乐村居》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题目是《村居》.《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你知道词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至90字的为中调,超过90字的为长调.

教学活动中的每个儿童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坐标,也不可能彻底摆脱其特定的社会传统.每个儿童都有他所隶属的那个文化的一部分.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富无限.”

案例二:清平乐 村居(改写)

今天,阳光明媚,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了一座无言的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小溪的东边,茅屋外,竹林里有许多小孩子在嬉戏,茅屋远处,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

茅屋里有一对白发夫妻,他们喝了一点酒,正用柔美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笑取乐.妻子说,“老头子,还记得吗?在咱大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他问过你:爸爸你为什么长了白头发呀?你本想吓唬吓唬孩子就说:是因为你不听话才长了白头发.可儿子却说:爸爸,我终于知道爷爷为什么长白发了!”“哈哈”老夫妻笑了起来.

在茅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豆田里除草,看干得多卖力呀!老夫妻的二儿子在树荫下编鸡笼,一会儿一个鸡笼就诞生了,老夫妻的小儿子也不会干什么,只是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

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呀等

五年级 蔡俊

“教者视野”导致“文化位差”

因为由特定的语言、字形与特定的情感联想所合成的文化键,只能在相对应的语言产地才能引起充分“共鸣”.假如换一个语系方位(“前理解”发生“位差”),则文化键大多会断裂,造成鉴赏的“多样”(“偏差”).无视这一规律的课堂讲授甚至强行征服,无疑是荒谬的.然而,古诗词毕竟离现代儿童的距离较远,而且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笼统地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

两种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呈现,可以看到当文本符号从母语文化背景传递到另一语系背景时,即儿童的“前理解”发生“文化位差”,其文本符号往往译得较为准确.至于想把母本符号所蕴含的全部诗意,即把原作凝结在象征、通感、借代、叠音、韵律对仗等语言技巧中的所有纤美的审美情调和盘托出,几乎是奢望.

“读者视野”引起“文化时差”

“前理解”导致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时差”.一般意义上说,文学文本在不同时空与读者发生联系,会有不尽相同的意象显现.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文本都是历史进程的产物,审美对象的形成必须通过人的创造来标识.这就必然使文学文本因读者的理解而被带进一定的历史时期,按照各个时代不同“前理解”的适应性,文学文本必须经历不同的命运.于是,审美意象就成了文学文本与读者历史性合作的产物.

对比上面《清平乐 村居》两个片段,不难发现前者只有“眼睛”在场,“读”得脚步匆匆,神色茫茫,只见筋骨,不见血肉,缺少美感.而后者,以“我”姿态进入故事,“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细读带着浓浓的语文意识,带着“我”的思想、阅历、情感、创造力,筋骨出之,血肉充之,情感会之,此生命之细读也.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能读得有益.

“学者视野”产生“文化极差”

《清平乐 村居》第一教学片段整体的设计注重了对几个平仄、韵律的传授的理解,却忽略了回归句子的体会,使句子失去了魅力,也使诗的意境变得松散.“前理解”导致的第三个问题是“文化级差”.文学作品对于每一个读者的实际效应不是等量的.阅读鉴赏能力相对较强的儿童,必然蕴含着相对较高层级的“期待视界”.对同篇作品,有的儿童可以看到情节,有的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有的可以看到节奏,那些有更高理解能力和敏感性的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意义.这是因为儿童在进入阅读欣赏状态后,其审美需求必然以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向作品搜求,选择满足自身独特需求的特性,即文本特殊性与儿童“前理解”的碰撞和一定程度的交融、契合.


不同视域留白中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而等待读者接受过程中加以形象具体化的文学结构.”伊瑟尔把文本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是作者创作的文本,此时的文本和接受主体毫无关系,而是“自在”的存在.“第二文本”是和接受主体发生关系的对象,这时候的文本不是游离于读者的孤立存在,而是被读者接受后的文学艺术形象.

细读“第一文本”的原意,课程的“语文”还是课堂的“课文”.

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儿童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儿童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能加深儿童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只是个凭借,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从课程的视野建构课堂.如同主题拓展、组块教学都可以,其中,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儿童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儿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语文教师当然是教语文课程,儿童当然是学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什么”全凭教师依儿童所遭遇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在现场产生,“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儿童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

类似论文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

[摘 要]经典诗文不仅传递着永恒的真善美,还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来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519 点赞量:6466

儿童舞蹈教学

摘 要: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舞蹈的基本特点,突出舞蹈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娱乐性,是当前儿。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0910 点赞量:29526

文题目,低年级儿童识字教学

论文题目:低年级儿童识字教学探索县名得荣县校名斯闸乡中心校姓名刘安谧2016年8月26日低年级儿童识字教学探索[内容提要]识字是。
更新日期:2024-4-7 浏览量:11571 点赞量:3948

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之微探

摘 要:学前儿童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 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决定了这门学。
更新日期:2024-8-19 浏览量:106240 点赞量:23108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

以审美教育为根本目的的音乐学科,在教育教学形式和过程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
更新日期:2024-10-13 浏览量:129530 点赞量:27668

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新世纪对当下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为高远的要求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把“提高音乐审。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6943 点赞量:3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