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述评

[摘 要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共和国初期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仿苏时期、“教育革命”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这些历史变迁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人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仿苏时期、“教育革命”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表现,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人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革故鼎新:全面构建新中国教育体系

1949年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分水岭.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受时代特性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期: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理念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观念,通过蔡元培的倡导和身体力行第一次较全面地被国人所认识和接受.1922年,等人“鉴于现在教育制度之缺失,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在湖南创办自修大学.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地方采用分权制的教育体制,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进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将培养目标表述为“大学应遵照等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应遵照等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在20年之后的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与20年前几乎完全一致.

新中国成立后,原有的高等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社会对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需要,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开始了构建社会主义全新的教育体系的实践.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新教育“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确立了学习苏联经验的教育方针.

首先,改变高校分布不均衡的现实,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民国开始就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现象,大量高校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且主要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中,仅上海一地就集中高校4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5.而在边远的省份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很少,1946年西藏甚至连一所中小学都没有.1952年我党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旧的高等教育,有效改善了民国以来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基本形成每个省份,包括边远地区都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基本完成》的社论.至此,全国已经有3/4的高等学校完成了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

其次,确立了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方针.在1949年11月高校会议上,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是一切服务于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高校系科调整根据经济需要设专业,充实加强理工大学.专才的培养目标有效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953年初,全国高等学校共设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7种、理科16种、农科16种、林科5种、医科4种、师范21种、财经13种、政法2种、体育1种、艺术11种.1949年至1966年间,我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数量从5万增加到250万,极大缓解和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依靠这批人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奇迹.

二、教育之殇:“教育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上了动荡之路.1958年,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推行,破坏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为“教育大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政策氛围.9月19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突出强调了“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提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应当成为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和经常的方法”,提出“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各级学校缩短了学制,从而使中小学教育从12年减为9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由17年减为12年.虽然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基本正确的,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场带有“左”色彩的革命所提出的“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由于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使得教育革命的结果并没有提高中国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水平,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而且经常受到政治的干扰,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价值.

为此,1961年我国开始了对高等学校的大调整.但这次调整也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由于对教育大革命中的一切做法(包括被实践证明是好的做法)几乎全盘否定,因而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调整的幅度太大而又过了头.数百所普通高校被裁并,它虽然使幸存的高等学校的力量得到充实,但中国高等教育的“元气”却同时受到伤害.加之随后而来的“文化浩劫”.使我国专科教育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低谷.

在经历了高等学校四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高等学校由1965年的434所缩减为1971年的328所,减少106所.其中原有政法院校6所被全部撤销,原有财经院校18所被撤销16所.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均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有的被迫害致残、致死.而为了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学制由“文化大革命”前的4至6年缩短为2至3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开门办学,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名为大学毕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大学本科、专科的水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估计为国家少培养了10万名研究生、100多万名合格的大学生、专科毕业生和200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使我国的教育 质量急剧下降,“损失一代高级人才并扩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三、改革开放:教育优先发展,人才资源强国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在当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否定和抛弃了“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目的.将现代化的实现确立为教育的主要目标;10月,教育部对1961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略作修改,印发全国高等学校组织讨论.1980年2月,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毕业生和科研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1985年5月,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代替了1958年提出、并在后来多次重申过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顺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体制从以阶级斗争为导向转为为社会经济服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提出了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和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985”工程,集中人力与财力扶持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重点建设的学校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在加快我国高校学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家还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

199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国务院作出了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校扩招工作顺利开展,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较1998年增长了5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表1),规模居世界第一.“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2005年招生人数504万,是1998年扩招前108万的近5倍.在校生数也增长近4倍(表2),弥补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8年扩招,是对前50年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强烈冲击,是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热烈期盼.8年扩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过短短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走完了许多国家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但是,在高校扩招初期,在学生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投入却未能有相应的增加,师资队伍也未能有相应加强,以致一批高校生均教学经费有所下降,生均教学条件有所恶化,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自2002年至2007年对502所高校进行了评估,从评估效果看,评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文件,决定实施“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2006年起,大规模的扩招已经停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由大发展阶段进入了提高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现阶段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等成为国家施政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责任编辑 万强

类似论文

新中国高等教育反思

摘 要: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过六十多个春秋,成绩斐然,问题严峻 成绩主要表现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更新日期:2024-2-17 浏览量:31037 点赞量:7480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 要: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对教育理。
更新日期:2024-2-2 浏览量:7923 点赞量:3038

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要求发展的阶段 如今。
更新日期:2024-4-2 浏览量:11918 点赞量:4305

新中国江苏省竞技体育历程简

摘 要:新中国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两个阶段 改革开。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7517 点赞量:23524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但其发展历程却始于中国成立以后所领导的工人运动,紧跟马克思主。
更新日期:2024-10-4 浏览量:20277 点赞量:6222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 要: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2774 点赞量: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