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

摘 要: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着教育发展史的里程碑,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的无目的性.杜威认为教育本无目的,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应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主动行动中去,尊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内在过程和社会的内在需要.

关 键 词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27-02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意图呼吁的教育,以构建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社会.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了一个时代,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无目的性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的烙印.

一、“教育无目的性”的思想要义

杜威生活在美国的大转折时代,他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段时期的美国,由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作为新大陆国家,资源匮乏,急需拓殖疆域,海外市场不断开辟,大量移民和世界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涌入,历史的巨变催生了美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遭到冲击.时代的挑战亟需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传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理性主义受到质疑.美国学校腐败已久,教育的变革跃跃欲试.杜威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抓住美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弊病,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带有强烈的革新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教育可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这种传授与继承,就是广义的教育.教育即生活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杜威还强调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物学上的“生长”一词用到教育上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他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的获得应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思维和行动,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造、改组及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育无目的性”的概念厘清

1.教育无目的.杜威明确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等教育的目的,决不是知识的积累.”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长,把教育当作生长看,有几种好处,是别种教育观念所不能有的.教育可解作‘经验继续的改造,使吾人对于经验运用更好,同时把经验的内容增富.’”教育不是目的,教育也没有目的,因为杜威把教育当成一种生长的观念来看待,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

2.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杜威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区分了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他指出:“在探索教育目的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等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等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他们有名义上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杜威认为如果学生的行动都来自老师的命令,那么学生的行为就是对别人思想的简单复制和执行,这不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教育.目的应来自自身的需要,如果目的来自外在强加,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杜威强调,教育的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3.“无目的性”的目的.杜威作为一个实用主义教育家,会以无目的的教育来让教育放任自流吗?当然不是.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因为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目的会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不能帮助受教育者观者、选择和计划,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这样的目的就是有害的.教育者应该摒弃目的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和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一样,在于受教育者自己的选择.

4.目的和手段.杜威认为,如果“目的始终被看成固定的;它是要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持这种观点,活动就只是获得某种别的东西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自身没有意义,无关重要等外部的目的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而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等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杜威批评传统教育为儿童确定他们不理解不需要的目的,把目的和手段分开;活动作为手段其价值取决于能否达到目的的要求,活动变成了苦役.然而,自由活动中出现的目的是与手段密切结合的.目的达到后,活动并不中止,已达到的前项活动的目的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

三、“教育无目的性”的时代价值

1.尊重儿童的生理发展.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儿童个人的完全自由和自我表现.杜威指责有人认为出生婴儿既无能又无知,处于未成熟状态,需要依靠成人是婴儿的弱点.因为此时,正酝酿着儿童强烈的学习和成长的要求和能力,儿童极富可塑性.表面上儿童需要成人抚养,处于弱势,实际上此时儿童的生长期却蕴藏着复杂而高深的学习潜能.不能因为婴儿的弱点就不注意儿童的价值,婴儿的尊严同样应该受到尊重.杜威批判旧教育消极对待儿童,不管儿童的本能、经验如何,社会的需要如何,只要成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就硬灌输给儿童. 当然,尊重儿童,并不是要天真地追求所谓儿童的自由或“纯粹的”儿童,儿童属于家庭、社区、民族以至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动物而拥有公民的身份.尊重儿童,是要尊重儿童的所有作为一个公民的一切,把受教育者(儿童)从一己之利的单元(家庭、组织、政党、阶级、民族或国家等)的独霸性(结构性、预定性)“掳掠”中解放出来,培养其具有杜威所说的“人类的感情”,从而为达致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就教育而言,就是如何尊重、尊敬儿童,在儿童所不得不属于的单元之间求得平衡与和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 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不仅可以教育儿童,而且可以实现其理想的社会,这种教育思想是值得尊敬和借鉴的.

2.尊重教育的内在过程.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经验的,而经验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教育并不是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教育无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不是强加,不是灌输,而是受教育者主动的接受和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杜威的主动教育和教育的内在目的性强调一切好的教育目的运用于教育中就具备了如下三个特点:(1)它们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2)它们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3)它们是专门、直接的,而不是“普遍适用的、最终的”.

教育的特点使教育不能把预备作为目的,这样会使自己的职业习惯成为千篇一律的教育目的,忽视每个人的不同;教育不能是呆板僵硬的,否则就不能审慎注意具体的细节,能和受教育者的经验相结合,才具有内在的意义.教育的内在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需要的满足,也称教育的本质价值.个体要生存、要发展、要享用,首要的前提当然是个体具有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教育.教育的无目的性尊重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体现了教育对于个体的关照和提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从机械性、奴隶性的说教工作中解放出来,尊重教育的内在发展.

3.尊重社会的内在需要.杜威以“的社会”作为教育的依据与指归.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的基本条件,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杜威本人说得十分明确:“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的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杜威强调教育是唯一的政治安全,公共学校是人类的最大发现,而其他社会机关相比学校和教育,起到医疗和补救的作用,这个教育则是预防和解毒的机关.

杜威认为教育是工具,是通达社会的第一工具.而进步的社会也急切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与社会之间思想感情的交通融合,进步社会顷刻离不开教育. 杜威指出,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有机组合的,教育中的个体就是社会的个体,脱离个体的社会,会变成死板、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批判和教育建设的标准必然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不难看出,杜威旨在探寻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他努力唤起人们首先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内在的、重要的、有机的关系,并通过教育使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尊重社会的内在需要.


类似论文

杜威的教育理对我国家庭教育的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间接影响着国家与整个社会。
更新日期:2024-4-4 浏览量:11702 点赞量:4125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总ń。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5175 点赞量:32719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的比较

摘 要:关于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探讨,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二者的大。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6510 点赞量: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