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乡协调

摘 要:自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过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逐渐凸显.城乡经济的不协调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分析目前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链”理论,阐述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相协调的形成机制,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应建立城乡统一大市场;建立较为完整的成镇体系;积极推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关 键 词: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循环累积因果链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25-02

一、黑龙江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

如表1所示,在1985-2010年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344元上升到2010年的7646元.

(二)黑龙江省城乡消费差距

消费,作为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在考虑城乡差距问题上,消费的差距更能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现实生活中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所在.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黑龙江省城乡消费差距从1985年的494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7866元.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402元,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73倍.

(三)黑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保健方面,基本处于自保状态,农民成为了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虽然黑龙江省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不断强化,但是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仍然显而易见.2010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2.2万人,而同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仅为254.6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目前已接近100%,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城市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而农村社保制度尚存在较大完善空间.

(四)黑龙江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农村和城市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水利设施,又包括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但对农村相对投资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第二,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价值降低;第三,交通水平落后.虽然黑龙江省交通状况大有改善,但整体水平仍然跟不上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使得农村很难从外界吸取资金技术等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城市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却因为各种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发展受阻,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城乡差别是从自给自足演进到完全分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由于城市居民集中居住的交易费用系数比农村居民要低的多,城市的分工水平也就由于交易效率的改善而大大提高,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和商业化等方面就会出现差距.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乡二元性的形成是在分工过程中“循环累积因果链”的结果.城市和乡村分别为具有差异的块状经济,不同的块状经济之间存在一种内生的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或分散力.其中,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指数效应构成聚集力,它促使生产要素向市场规模较大区域转移;市场拥挤效应构成分散力,它阻止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集中.在经济活动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发展时,分工的演进主要取决于交易效率.由于城市内的交易效率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时的交易效率,使得城市逐渐具备了市场放大效应和由于生活成本下降带来的指数效应,从而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聚集力进一步增强(远远大于市场拥挤效应带来的分散力),要素进一步集中,至此,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此时若没有政策约束的话,城乡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下面,我们从“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入手,分析黑龙江省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因素.

交易效率的不同

交易效率的不同是“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的初始因素.要素的趋利性是“聚集力”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受经济利益的支配.资源要素向能够获得更高利益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流动和转移,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回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和普遍的现象.城镇与农村相比,由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交易费用明显低于乡村,从而导致交易效率的城乡差异.资源向城镇工商业部门、企业集聚的经济效益显然高于农村.尽管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对这一现象加以引导和干预,但资源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对资源要素流向地的选择是十分明确的.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程度相对不高,与工业相比收益差距还很大,资源向城镇流动,向城镇高效益的产业、企业流动是必然的.

(二)政策的制约

长期以来,政策制度的倾向性制约了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各项经济政策向城市倾斜,各种社会资源、主要资金和物资在政府的指令计划下纷纷流向城市,向城市聚集.使城市本来具有的“聚集优势”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发展的不同制度,如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城市,从而强化了“循环累积因果链”.

三、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从上述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可知,交易效率的不同是导致城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的最初始因素,如果能把农村交易效率提高到较高水平,则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将逐渐收敛,从市场中得到的收入、商业化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都将趋于收敛.要提高黑龙江省城乡交易效率,核心是加强城乡联系.(一)建立城乡统一大市场

统一的大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产业链等诸多城乡分割的市场,这也是目前我国研究三农问题市场提出的城乡统筹问题.打破城乡分割体制,为生产要素流动创造条件.人口与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集中,从农村向城镇、城市转移集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集中,资本向地价便宜、劳动力廉价的地区流动聚集,信息与技术从城市向农村辐射扩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建立我省统一的大市场的前提是制度创新,如阻碍劳动力流动饿的户籍制度改革、乡村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农业合作社等机构的建立等.

(二)建立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

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循环与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不同,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主要由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邮政通信等产业活动所组成,成为高级循环;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循环则由非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零售水平上提供服务的非现代服务业、小规模贸易活动组成,成为下级循环.中小城镇是连接高级循环和下级循环的节点,若没有中小城镇的连接作用,城乡间将出现各种要素市场的分割现象,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城市是人口流、 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合和发射源,而且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乡村”的序列分层次传输和转移的,各种流的强度大,传输与转移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这种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活动顺利高效地运转,将带动和推动整个省域城乡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是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推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村地区交易效率的重要途径,加强黑龙江省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乡村地区“聚集力”的增强.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农村道路、用水、用电及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弥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的历史欠账,改善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贸易条件.同时,要积极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城乡信息互动有益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跨越城乡信息鸿沟,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队伍,使各种有效信息进村入户.增强政府的推动作用,进行适当的宣传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城乡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氛围,提高增强信息意识.以上基础设施的优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乡村地区的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类似论文

关于财政助推城乡协调的调查与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9796 点赞量:5799

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

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黑学位函〔2016〕2号关于公布2016年全省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考试合格分数线的通知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更新日期:2024-6-24 浏览量:81159 点赞量:17685

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

摘 要:施工中各专业之间协调与配合,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笔者从建筑施工中的协调现状入手,对建筑。
更新日期:2024-10-25 浏览量:132109 点赞量:28521

城乡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差异

(★本论文为2010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中城乡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差异化研究”成果,课题。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8254 点赞量:1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