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思路实践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下,大学人文精神匮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对国内外著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思路、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得出非重点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等启示.

关 键 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7-02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的当下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构筑完整的、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造就富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

1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状况

二战以前,由于社会物质生产过度发展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二战结束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20年黄金时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内容和组成等层面,都有非重点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体现重全人格、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知识掌握.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培养某种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因此它们在培养的目标上将大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一般规律,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应突出课堂与课外结合,讲课方法上注重讲授与研讨结合,所设置的人文素质课程既考虑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独立评价.

其次,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共生.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美学、艺术、等,如何将这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完整呈现而非分割、独立,国外的著名高校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例: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将两者合二为一,开设法律道德教育课程.

最后,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组成上,体现“通中有专”的设计理念.“通”指的是课程设置要覆盖几乎所有人文学科,“专”指的是要求学生选课在广博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偏重.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笔者将常见的模式分为三大类: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即将全部的人文课程分为七大类:外国文化课、历史研究课、文学与艺术课、道德课、科学课、社会分析课及定量推理课程.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7个大类中都要求至少选择一门,总共修完8-10门课程,否则无法获得学位.哈佛的做法,既让学生知晓各个大类的一般知识,照顾到知识基础“广博”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多选择一到两门辅修,照顾到知识基础“专精”的要求.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在课程设置的高屋建瓴、文理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两层”模式.早在19世纪建校之初,麻省理工大学就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了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麻省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形成了规范化,具体体现为“两个层次、多门课程”.“两个层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同要求的:一类是对于人文学科的集中展示和全面介绍,另一类体现分布介绍和重点研究.前一类的课程包括文学和文本研究,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包括语言、思维和价值,视觉与表现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在这一类课程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分布介绍课程,如在地域的区分上有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在学科的区分上有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音乐、哲学、政治研究、心理学等;在时间意义上有古代、中世纪研究和近代、现代研究.第二类层次的课程,进一步将整体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细化、专门化以供一些具有研究兴趣的学生选择,这样整体概览和局部研究的相互结合方式,既增加了学生选择的兴趣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专精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著作选读”模式.圣约翰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较为精密的具体安排.按照历史沿革的时间顺序,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让学生选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学习古希腊名著为主,包括15位大思想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40多篇传世之作.到了二年级则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著作为主,包括33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品50多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研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到了大学四级年,学生侧重从18世纪和19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包括26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作品30多部.国外这些著名大学的做法,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些思路、实践或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国内非重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国内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也开始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起来.上个世纪末,教育部设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使各高校将此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尝试,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清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探索,学校提倡理工类大学生选修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以此推动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并不作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分类设置则更为清晰、具体,但也体现着“文理交融”的特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指大学德育课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和可以选修的美育、法学基础、计算机与艺术等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包括汉语基础和课程写作等,对文科、理科生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指的则是学生的专业课.其中前两类课程有利于培养的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文化素质、人生态度、核心素质和生活能力.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复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文”“史”“哲”三大类,并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文学类课程包含唐诗宋词赏析、中西音乐赏析,美学概论;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古典哲学等.学生必须按照较为严格的课程安排在规定的学期内选择这类课程进行学习.上海师范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体类似,但特别突出语言类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该校人文素质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类(大学语文、现代西方哲学、古典诗词鉴赏、中外文学赏析、西方古典哲学、应用文写作、西方文化概论)、语言类(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艺术类(电影艺术、音乐赏析、书法、舞蹈欣赏)三部分.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独特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香港中文大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所提倡的通史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该校的通识课程按照不同标准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书院通识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 非正式通识课程等.通识课程课程在该校总共开设有200多门,每学期都会开设100多门.学校要求选课学生在规定时间修完,合格后方可记入总学分.

3启示

我国高校开始探索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短时期内也积累丰富经验,尤其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和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模式”,为国内其他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权威部分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的非重点高校(新成立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堪忧.由于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缺乏国家补助资金,学校为了招生因而顶着热门专业上导致的专业结构单一,学校管理部门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生成材意识较差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被重视.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的考察,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的著名高校早在二战后就开始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危害,着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但绝不是随意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从全人格培养、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课程设置应体现文理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充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专业课使学生会“做事”,而人文学科让学生会“做人”,让他们活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有序地融入人文素质课程,不仅是文理交融的需要,更是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三是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史等应体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通过国外著名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考察,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哪两所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各个学校的史、文化底蕴等存在较大差异.人文素质课程开放和设置既要体现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又要体现出各个高校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类似论文

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诸方面,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
更新日期:2024-9-23 浏览量:121369 点赞量:26875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建构

作者简介:李敏,女,吉林省长春市,副教授,美育、艺术教育,吉林工商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摘 要】本文以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更新日期:2024-9-3 浏览量:17744 点赞量:5358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摘 要】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需求分析,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将知识服务的思想应用于高校信息素质。
更新日期:2024-5-4 浏览量:14883 点赞量:5350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摘 要】高校的音乐素质教学课程中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 通过生动的音乐课堂在普及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单纯。
更新日期:2024-9-7 浏览量:18259 点赞量:5469

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

摘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民办高校教学中实施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的关键 由于课程设置和目标培。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7887 点赞量:3274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往往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整体不高,心态消极、、自残、功利主。
更新日期:2024-10-24 浏览量:131925 点赞量:2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