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的其对中国金融业的

内容提要:本文对金融理论的发展作了简要阐述,并在分析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构建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看法和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化改革的意见.

关 键 词 :金融 金融业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8-16-04

引言

经济学对金融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的金融发展理论.Gurley和Shaw(1955,1956)认为金融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基于不完美市场理论,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证明了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发展,金融学家陆续提出了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说、价值增加说等金融理论.从西方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中,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以资借鉴的东西,来指导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实行综合经营,取得改革实效.

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简述

(一)传统金融理论

1.交易成本说

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存在.在完善的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能够得到多种选择和最优美的风险配置.但是现实中,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不可避免.如果没有金融的存在,金融交易可能会因为交易成本太高而无法完成.银行等金融可以将众多存款人的资金集中起来发放贷款,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Benston和Smith第一次运用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模型证明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此外,他们还证明金融可以通过期间内(intra-temporal)的消费转换和跨时期(inter-temporal)的消费转换来降低金融产品的交易费用.

2.信息不对称说

Akerlof(1970)的二手车市场模型证明,逆向选择的存在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导致拥有投资机会的企业无法得到外部投资者的融资.Leland和Pyle(1977)从分析借款人如何使信贷市场相信其项目的真实价值入手,强调了内部投资的信号作用.他们提出,金融可通过投资于他们拥有专门知识的领域以显示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地位.Diamond(1984)研究的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投资者可以委托金融作为监督者来克服企业的道德风险,因为金融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投资者的监督成本.

3.传统金融理论评析

交易成本说认为金融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减少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这也是金融相对市场存在的意义;信息不对称说则认为金融具有信息处理和监督管理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地减少资金供求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上述两个学说共同论证了金融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市场的日趋完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大大地减少,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未曾降低,像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却明显增加.显然传统的金融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

(二)现代金融理论

1.风险管理说

Allen和Santomero(1998)认为传统的金融理论过分强调在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正日益变得无关紧要.他们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融的最大变化是,风险管理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并成为许多金融的核心业务.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Allen和Santomero认为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等四个原因的存在使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有风险管理的需求,它们需要金融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这也是当今金融广泛开展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2.参与成本说

Allen和Santomero(1998)认为传统的金融理论假定所有的投资者都无成本地参与市场交易,但大量事实表明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市场,Allen和Santomero认为对有限参与市场的合理解释是,投资者要有效地参与市场,就要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市场的运作规律、资本收益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监控金融工具的跨时期变化,这就是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固定成本.此外,投资者还要支付平时监控和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但是,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者的时间价值也相应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金融代替投资者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

3.价值增加说

Scholtens和Wensveen(2000)认为参与成本说不能很好解释金融业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巨大变化,诸如共同基金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他们看来,这些金融产品迅速发展的关键仍然是风险而不是参与成本.他们认为,金融积极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参与金融转换,通过转换金融风险、期限、规模、地点和流动性为客户创造价值.金融所扮演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介于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人的角色,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客户提供价值增加.

4.现代金融理论评析

与传统金融理论不同,现代金融理论不再局限于分析金融对于弥补市场缺陷的意义,而更多的是从金融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和降低参与成本等具体功能进行分析.如果说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从市场缺陷出发,关注的是“金融为什么相对于金融市场而存在”的话,那么现代金融理论则是从投资者需要借助金融以更有效地参与金融活动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它侧重于探讨“金融为什么会相对于投资者而存在”.

二、金融理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

(一)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

从现代金融理论的新发展可以看出,不论是风险管理论还是价值增加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功能观的分析方法之上.金融功能观的核心内容可以表述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亦即在地域和时间跨度上变化更小,而且功能观首先要搞清金融体系需要行使哪些经济功能然后去寻求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则又进一步取决于时机和现有的技术.因此可以判断,金融机构今后的发展也必定是功能导向型的.

(二)金融与金融市场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

金融市场和金融在提供金融产品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金融市场倾向于交易具有标准化条款,能够服务于大量客户并且在定价上能够被交易所充分理解的金融产品;而金融更适合提供那些为具有独特金融需要的少量客户特别的金融产品.由金融提供的金融产品一旦适应了市场,或者说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就会从金融转向金融市场.因此就单一产品的时间路径可以推断:标准化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会最终取代金融.但对于金融整体而言,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因为,金融除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具有重要的创新和检验新产品的功能,是整个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金融与金融市场的竞争表现为一种金融创新螺旋式的互动发展

当由金融特别的金融产品标准化、适合大量交易后,就会从金融转向金融市场.金融通过创造构成新市场基础的产品和加大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交易量来帮助市场成长,而市场则通过降低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帮助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新金融产品.市场交易的活跃和产品创新的成功会激励金融更积极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依此循环,螺旋前进.

三、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

(一)以功能导向规划中国金融机构的格局

1.由分业经营逐步走向综合经营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今后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功能导向型的.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机体,因为它同时可以承载一些其它金融的功能,因此总能够在不断变革的金融系统中拥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虽处于分业经常模式之下,但商业银行同证券及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了丰富的合作业务,这些业务被定位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一方面它们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良好的市场效果也促使商业银行同证券及保险公司寻求更加深入的合作.眼下综合经营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它也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由分业监管逐步走向功能监管

功能监管按照金融机构业务的风险性质开展,而不论这些业务是由单一金融机构开展还是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实践证明,功能监管有利于业务的专项监管,有利于信息的集中、沟通和披露,有利于监管责任的明确.在功能监管理念的指导下,市场经济国家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活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管体制.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格局.但是,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公司、平安集团公司等机构已经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开始了综合经营,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对中国而言,目前在金融业综合经营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目前比较好的建议是在保留功能性监管的同时,实行伞型监管或牵头监管.伞型监管和牵头监管要求设立一个领头监管者来负责对整个全能银行或金融集团的监管以便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介入.领头监管人必须有直接处理金融问题的权威,包括有效协调各个功能监管者行为的权力.

(二)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的发展

1.融资结构的优化

从目前中国的贷款融资与证券融资情况来看,贷款融资所占比重基本上保持在80%左右.显然,中国一直保持着以贷款融资为主、市场证券融资为辅的格局.而中国证券融资中股票融资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股票市场融资能力有限,尚处于发育阶段,发展也不是很稳定.经济要高速发展,一定需要非常强大的资金来支撑,因此一个极发达的金融系统是必须的.中国目前的融资结构是金融主导型的,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银行体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弱小与银行过多的融资负担又使得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效率低下.所以,加快中国融资结构的优化,突破融资障碍,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刻不容缓的.

2.金融结构的改善

金融理论的发展启示我们金融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螺旋式的互动发展的关系,因此只有当它们共同发展才能使金融系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应同时改善中国的融资结构和市场融资结构.金融结构的改善,一方面要确保银行等金融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资本市场.银行的改革关键是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规范制度.同时,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迅速发展的金融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资本市场的激励作用又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日益完善.因此,加快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银行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客户的金融意识不断提高,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多样,即使对于银行的需求也已不同于传统的银行服务,而是希望银行也能提供综合、高端的金融服务,包括资本市场产品或是便利他们进入资本市场的服务,以更丰富的产品和更高质量的服务争夺优质客户越来越成为银行业竞争的主题.在证券化浪潮下,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从事证券业务:本身发行、持有的证券,通过担保、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企业发行证券提供服务以赚取手续费等.银行与证券、保险的业务结合与金融业的发展变迁使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顺应了全球金融混业的趋势.这也可以从金融“功能观”中得到一点启示.金融的功能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为了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帮助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在不同时期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但无论业务如何结合,最终目的都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只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全能性银行可能是提供服务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

(二)加大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Scholtens和Wensveen(2000)的价值增加学说,现代金融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它创造金融产品,并通过转换财务风险、期限规模、地点和流动性为客户提供增加值.商业银行的本质也是企业,企业的生存之道是增加产品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增加产品收入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创新,努力创造出具有更高价值增值能力的金融产品来吸引顾客,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综合看来,商业银行更应该重视发展“理财师、顾问”的角色,因为它不仅有着低风险高收益的优势,还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因为这些产品能够带来更丰富的价值增加.同时商业银行也要不断树立自己的品牌,从现实来看品牌作为吸引和维持客户忠诚度工具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品牌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其产品销售中也能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即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自己提供了价值增加.

(三)调整银行资产结构,积极开拓为金融市场融资活动的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成本的下降,开始出现融资非化,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银行在尽力与大客户保持持久联系的基础上还必须摆脱业务过分依赖大企业贷款这种单一的资产结构,积极开拓为金融市场融资活动的服务,加大对信用较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由于我国仍然存在着商业信用不完全、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不完全(只有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开放商业本票,实际是由银行信用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本票承担的信用风险),消费信用没有推行的状况,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填补信用方面的这块空白,以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正如Scholtens和Wensveen(2000)所说,自从金融机构诞生以来风险管理就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有效保障.

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培育先进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将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其次,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全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标准的执行、监督,实现对银行风险的统一管理.最后,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既在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应将市场风险、国家风险、地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结算风险、财产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之一,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也是银行风险控制的一项专门技术.可以说,健全的风险控制,特别是操作风险控制有赖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关键是要求银行的业务操作和各项活动遵循既定的风险控制原则和授权限制,风险控制的任务和目标则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定价的基础上,在银行的不同业务领域分配资本,权衡风险和回报,追求风险和资本的最佳配比,或者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应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类似论文

中国金融业的品牌抉择

尽管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以惊人的姿态携手迈进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之列,行家依然谨慎地看待中国金融业的&。
更新日期:2024-5-27 浏览量:69614 点赞量:15452

美国金融大鳄:我看好中国股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衰退已不再是隔岸的焰火,它们对中国经济会施加何种程度的影响,会让我。
更新日期:2024-4-18 浏览量:57398 点赞量:13324

金融海啸的后遗症与中国机会

危机中常常孕育着希望,当前全球金融海啸之下,中国俨然成为承载这种希望的诺亚方舟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快显现出其巨大。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8571 点赞量:13544

金融危机的好处对中国妙不可言

“金融危机的好处对中国妙不可言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联合国金融危机处理课题组副组长何茂春。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4523 点赞量: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