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报道应增强亲和力

摘 要  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的亲和力问题成为媒体和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使经济报道具有亲和力,必须强化受众本位,从社会和生活视角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迅速组织经济热点、难点的深度报道,注重文本创新,增强经济报道的易读性和感染力.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 经济报道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全球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可能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各方面的经济信息等.要搞好经济报道,服务经济建设,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是必然要求.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问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等.我们采写的经济报道,应具有亲近、吸引、易读等特征,让受众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

一、金融危机下经济报道需要更具亲和力


从传媒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传媒不得不面对三个问题:一是传媒自身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优势并尽量减轻金融危机对自身的影响;二是传媒如何维护好公众对危机的知情权;三是如何进行危机的舆论引导,保护公众利益和保持公共理性.这三个问题,都与经济报道的亲和力紧密相关.可以这样说: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传媒内容产品,亲和力强了,受众多了,广告自然也就多了,这也是媒体面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策略.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涉及传媒更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政府、企业、公众、传媒自身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帮助企业、公众克服急躁、焦虑、彷徨等心理,引导企业和公众树立信心,需要传媒在进行经济报道时,做到关注各方利益需求,自觉关注因经济危机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关注经济热点和难点,耐心细致地深入浅出地及时传递全面客观公正的经济信息,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和实用价值.这也要求经济报道应更具有亲和力.

从受众角度来看,人们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普遍关注,但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和自身生活到底有哪些影响,有哪些机遇,企业如何解困发展,百姓如何理财、如何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如何对国际经济和本国经济的走向审时度势、如何应对和化解危机、如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保持信心等等问题,由于经济理论的专业性,很多人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人们有很多困惑,他们需要有说服力的明白的解答,这就要求经济报道从专业到通俗,从“小众”到“大众”,从人们最能感受、最易理解的角度着笔,紧密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以喜闻乐见的语言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这一点,可以从法国经济类报纸在金融危机中销量大增,经济类专业网站的点击率大幅上升得到很好的例证.据统计,2008年9月,法国最大的经济类报纸《回声报》销量比去年同期大涨了21.5%,刷新该报历史上的月销售纪录;法国第二大经济报纸《论坛报》由于头版头条的“摆脱危机的20条建议”广受关注,当日报纸的销量大涨35%以上.正是由于人们对金融危机蔓延下的法国时局感到忧虑,人们对经济报道才有了更多的依赖和需求,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经济报道更是得到受众喜爱.

二、金融危机下经济报道“亲和力”的路径选择

尽管受众和业界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有些经济报道离“亲和力”始终有那么一段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对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热点和难点关注不够;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新闻敏感不够;报道较陈旧空洞,缺乏深度;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解释;重数据使用,不重数据解读;宣传味较重,有时甚至白话自语,与民间话语形成距离;受众定位不明确,未形成自身风格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与经济报道本身的理论性、综合性、专业性较强有关,更与经济报道的方法和理念有关.

1 强化“受众本位”,综合考察经济事件、经济现象和人的活动

人是经济生活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经济报道才会具有亲和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时,从人本角度确立报道对象,不仅要反映物化经济的力量,更要探讨经济与人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讲的人,是具有思想、情感、性格和价值观念的人,而不是被某项政策、措施、观念、经验等图解的人.如果我们在经济报道中融合了人的情感,把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那就缩小了距离,增加了亲近感.

《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文章《机器替代人的三波洗礼:珠三角劳动力新供求关系真相调查》,关注的原本是金融危机下传统区域竞争力的消亡及新竞争力的形成、区域利益的重新布局等问题,但记者在报道中却始终抓住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在这篇经济报道里,我们看到了为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岗位员工而发愁的一家大型电子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李树发,东莞市南森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晖,深圳市劳保局工作人员、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仲衡保险公估公司的执行董事管仲华、合肥工业大学一名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恼的一名大学生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或群体,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分散的个体聚合在相互联系的链条上,成就了这篇报道的主旨: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也有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的原因,还有学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市场等原因.记者结合这些原因肯定了在珠三角地区共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的积极意义.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为多了人文意识,多了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把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很好地联系起来.具有了亲和力.

2 从社会和生活视角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报道要有生活视角,从微观视角谈宏观,从民生谈国家经济政策.即使是宏观经济问题,也应把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与普通百姓关心的切身小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经济报道感性化、生动化,便于受众接受和吸收,使经济报道“软着陆”.

我们经常谈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但这些影响究竟在哪些方面,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对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关于金融危机的重大宏观经济新闻,应从促进读者理解的视角进行报道,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科普化、简单化,是增强经济报道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发融危机以来,一些报纸开展的问答式报道就很有吸引力.比如,为了让读者对中国经济如何受全球影响有直观而全面的印象,《羊城晚报》特地做了一期“十问中国经济”专题,从热钱到底流入还是流出,外资会否撤离股市楼市,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等等,从读者关心的角度一一提问,找来一流经济专家一一作答,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

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微观谈宏观,寻找生活视角,突出“落地意识”.比如,因为金融危机,就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北京晚报》发表一篇新闻《美失 业高管变时薪12美元清洁工》,该新闻报道了三个人物:年薪7万美元的公司高管马克库珀成为时薪12美元的清洁工,年薪16.5万美元的副总裁阿梅阿尔特成为时薪15美元的数据录入员,年薪15万美元的公司高管约翰,埃勒成为年薪3.4万美元的移民局夜班工作人员,通过职务变化对比和数据对比,从就业这一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同时也对读者具有镜鉴意义.正是从这个生活得小切口,读者触摸到了金融危机的脉搏,通过三个人物和故事撬动了一个宏观主题,体现了记者的人文意识,凸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民众的命运,非常具有亲和力.这样的报道视角就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共同关注和兴趣.

3 不回避经济热点、难点、焦点,做好深度报道

经济新闻为经济把脉,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的走势,了解并熟悉与经济有关的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如果经济报道满足于经济政策发布和经济现象罗列,是不可能具有亲和力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民群众热切关注当前经济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急切需要了解的宏观经济决策、部署、措施,也急切需要了解本地区、本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策略、办法.如果经济报道不能与经济运行同步,不能迅速地组织热点问题报道,不敢触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实际上造成“失话状态”,不可能起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梳理情绪的作用.

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媒体都非常重视经济报道,尤其是电视台的经济频道、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等很好地策划了系列报道.《新华日报》的两个品牌栏目“新华观察”和“新华调查”2008年以来重点对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展开报道.如《融资难:中小企业如何“瓶颈”》、《化解融资难,荆棘中劈出新路来》等深度报道.由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突破困境的思路及招数进行了独到、深刻的分析而引起广泛关注.《2l世纪经济报道》组织了“生死华尔街”系列报道,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冲击,为读者提供了横向的解析视角,构成对金融危机立体全方位报道格局,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风险.在今年“”期间,该报围绕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进一步出台刺激经济措施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了10期20个版面的“2009年全国特别报道”,策划了“生于忧患经济地理”、“生于忧患,治平新策”、“生于忧患区域会考”、“生于忧患能源方略”、“生于忧患,教改动力”、“生于忧患医改空间”、“生于忧患,就业之道等‘生于忧患政经新局”等专题,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的热点,还通过评论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层解读,很好地帮助了读者了解金融危机下“”的主要精神.随着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一些企业市场收缩、业绩下滑,企业如何“过冬”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羊城晚报》开设“经济寒冬的‘一把火”’、《广州日报》开设“珠三角中小企业自救实录”,《南方都市报》开设“应对金融海啸”,报道经济低潮中一些成功企业典型这些都是经济报道焦点问题的很好做法.

可见,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报道要说受众感到困惑的问题的话,说可能给受众带来影响的话,说让受众直面困难充满信心的话,受众就会接受这些报道,经济报道就会有亲和力.

4 注重文本创新,增强经济报道的易读性.

经济报道要具有亲和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懂经济,而且善于针对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用便于受众理解的文本进行表达、分析与评价,避免文本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使受众望而生畏.尼尔.T.加文在《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一书中指出,“经济对大众性报纸来说是一个干巴巴而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繁复的解释和阐明相关的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把人们普遍认为困难、枯燥并且需要复杂技术解释的事件处理得生动,而且对一般的和漫不经心的读者具有吸引力.”这实际上说的就是经济报道的易读性问题.经济报道要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就应该做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记者运用经济学、新闻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评价经济现象、事件和人物,把复杂、深奥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让受众在新闻消费中掌握分析经济现象和市场形势的科学方法,这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4月25日有篇通讯《一根吸管在2009年》,报道了双童吸管有限公司生产的平均售价每根约8厘的彩色吸管在金融危机中再度复活的经济现象.文章分析了因出口退税上调、人民币汇率趋稳、加工贸易限制政策松动、商检规则变化、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等导致出口企业社会成本降低,多个出口行业的龙头企业近期生存状况正普遍好转的经济现象.在报道中,文本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多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如“最近一个月,雪峰路又开始堵车了,为加班验放集装箱车辆,这里的海关关员有时要忙碌到深夜11点――在过去一年里,这条被赋予风向标意义的马路曾一度冷清”,很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浙江义乌小商品今年3月以来生存好转的现状,对“3月份以来义乌小商品的报关单数为2.7万份,同比增长9%”这些干巴巴的数据赋予了形象生动的阐释,读者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记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年这个时候,这肉眼难辨的8分钱利润,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涨价、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的重压下,差点就像一根头发丝似地崩断”,把企业真实的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为读者理解这些变动的经济事实带来方便.

类似论文

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经济模式优越性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美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都造成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保持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70281 点赞量:16152

金融危机挑战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发端于2007年春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尽管各国积。
更新日期:2024-6-18 浏览量:82349 点赞量:18499

国际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金融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其严重后果正在进一步显现 由于郴州毗邻广东,相比于湖南和。
更新日期:2024-4-4 浏览量:12056 点赞量:4305

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

摘 要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虚拟资本天马行空式的自我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
更新日期:2024-7-26 浏览量:94430 点赞量:20599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波。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2092 点赞量:28404

金融危机下的黔西应略

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总面积2554 1平方公里,总人口86 9万人,县城东距贵阳117公里,西离毕节115公里,是毕节。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5106 点赞量:32832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东北亚经济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片2008年度学术年会于2009年1月9日召开,学术年会由俄罗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和犹太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由东北亚国际。
更新日期:2024-4-23 浏览量:58032 点赞量: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