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037-02

摘 要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崇高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价值,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方法为分析视角,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要义,探析了中国领导集体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基本路径.

关 键 词 :社会公正 继承与发展 基本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观的基本要义

社会公正应与生产方式相一致.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意识形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基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公正观念不是简单的抽象思维,而是具有特定的内容,体现和反映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不存在超历史的所谓普世的社会公正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公正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总是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出发考察其演变和发展,才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由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

社会公正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社会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随历史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他们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和阶级分析的立场上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狭隘利益观,从经济公正的本源上寻找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武器,发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根源性,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公正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从而建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社会公正观.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理论研究和亲自参加革命实践,创立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方法,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批判中,发现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不仅成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力武器,而且成为分析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基础.认识和解决建国以来的社会公正问题,唯有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才能实现.

2.探析中国领导集体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观的继承发展

中国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而且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理论.、、、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观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1 时期的社会公正观.农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掌握了工农群众生活方面极端贫困落后的第一手资料后,认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是解放中国农村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公正的基本要求.在等人看来,革命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数百年农动中喊出的“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变成现实,让农民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经济权益,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摆脱千百年来的剥削和压迫,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学习,并对其它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将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关系将变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认清社会主要矛盾,处理好人民内部关系,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主张人人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了其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积极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首先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从经济上消除一切存在剥削的根源,社会资源被人民占有,从而在政治上保证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2 时期的社会公正观.“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社会是否公正的标准,生产力标准又是三个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人都能共享社会财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唯一通过消灭剥削制度,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和人民的国家制度,其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规制着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为人民群众享有和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思想的核心.在等人看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根本手段,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通过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任务.为此,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富民政策”,即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3 时期的社会公正观.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公正程度.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关于“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的认识判断,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 在等人看来,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公正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等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公正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将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公正基本目标的认识判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公正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社会公正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对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有意见,有人甚至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产生怀疑和动摇.以为总书记的党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提升社会公正水平.为总书记的党坚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认为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同时,要更加科学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以提升社会公正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共同富裕之路.面对深化改革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深层次问题,面对社会不公正的诸多现实,为总书记的党认识到,如果不调整发展思路,不加大对社会利益的调节,社会不公正现象和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深层次矛盾将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以此指导包括实现社会公正目标在内的和谐社会建设.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推进社会公正应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完善着手.

大力发展生产力.面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积累的一些问题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奠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符合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的经济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基础和前提.

探索按劳分配与生产发展协调互促模式.社会公正既包括制度体系的公正,更包括社会活动中的公正行为.分配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存在着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要素,长期以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一现象不引起重视,不认真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难免会导致两极分化,最终葬送社会主义.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影响社会公正发展.列宁指出:“意味着平等”.法制建设所形成的制度体系为社会公正的运行提供政治保障,对社会公正的实现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是保持社会发展良好秩序,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在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社会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公正价值提供精神源泉.

类似论文

中国梦理念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

【摘 要】我们国家各级领导结合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认识、我国实际国情,有针对性传承马列主义思想相关基础原理,为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起。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21840 点赞量:27219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科学

〔摘 要 〕 人化自然、人的社会和社会机体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三个要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具&。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70463 点赞量:15985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

摘 要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封闭性的内陆环境、原始协作式的小农经济和被强化了的氏族血缘关系使得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习俗。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22195 点赞量:6928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六十年

当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们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火种播撒在布满干柴的中国大地上的时候,它迅速地燃烧。
更新日期:2024-8-28 浏览量:108279 点赞量:2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