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消费背后的社会反思

网络短片《老男孩》、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青春慨叹引起了共鸣.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也聚焦青春话题.影片以2000年左右的大学校园为主要的故事时空,以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为主线,辅以舍友、同学的情感人生,并将故事延伸到毕业后的社会交往之中.镜头清澈干净,音乐抒情到位,气氛浓淡相宜,节奏张弛有度.尽管林静这一条线索略显游离,但仍不失为一部有情感、有态度、有想法的作品.

“青春”是该片的题眼和戏核,作为“致”的对象成为一个颇似图腾的精神主体,承载着成长的诸多向往与禁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影片中存在三个层面的“青春”:生理意义上的青春、心理意义上的青春、社会意义上的青春.正是这三种“青春”的撞击与影响,形成了该片灿烂与伤感交织、无畏与无奈齐鸣的独特意味.

纯洁的与追逐的爱情:生理意义上的青春记忆

生理意义上的青春,指的是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带来的生理变化,以及在生命之河中形成的激流澎湃的人生段落.影片中的人物大多从18岁左右进入大学开始至毕业工作到30岁左右为止,这段青春时光主要与校园这一独特的空间交织在一起.

青春不一定在校园里才能经过,但校园里的青春别有一番景致.《致青春》中观众看到了脏乱差的宿舍,逃课迟到的课堂,对帅哥的热议.当然最具标杆意义的是随着荷尔蒙分泌到来的性的与启蒙,以及对酒精的渴望与狂欢的体验.片中有两场戏借酒抒情:其一是宿舍里的四个女生借酒消愁、倾诉衷肠;其二是毕业散伙饭上,大家举杯高歌、依依惜别.另外,在这样的青春年龄,生理上的饥渴与对爱情的热切盼望纠缠在一起.导演将四个女生的爱情观做了符号化的处理:郑微勇于追求,勇于承受;“校花”阮莞默默忍受,迷失自我;爱八卦的黎维娟希望嫁入豪门一劳永逸;假小子朱小北则对爱情“不屑一顾”.另外,张开执着的单恋、陈孝正决绝的出走,也是校园青春爱情的注脚.除了黎维娟嫁为商人妇外,其他人的爱情在影片可见的时空里并未有大团圆的爱情结局,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情绪,因为校园里的爱情残缺是过来人共同的青春体验和生命遗憾.

总之,作为此种意义上的青春,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纯洁、真挚,是青春的无畏与躁动.它具有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在这个意义上青春是一场回不去了的远行.

异化的自我与成长的代价:心理意义上的青春老去

心理上的青春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希望和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它与年龄有关,但不取决于年龄.影片中的人物在青春阶段、在大学校园里经历了难忘的生活和爱情,但是伴随着他们的长大,特别是爱情离合,郑微以外的绝大多数人都被不同的事物异化了自我.

陈孝正被“爱自己”以及“爱情中的自卑”所异化.在成功的外表下过着狼狈的生活,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他成为自己最反感的样子.家庭条件不好的黎维娟视上学为脱离贫困的途径,视婚姻为取得成功的捷径,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辛苦,她“待价而沽”.朱小北则是被自己的“身体”所异化,她是一个留着短发、打着篮球、留着鼻血的假小子,表面上嘻嘻哈哈,对自己的长相与性别毫不在意,其实在内心深处她一直抵触别人对她的性别歧视.阮莞则是被自己的爱情所异化,她的最大理想就是“青春不朽”,但是真正不朽的青春只有在生命定格的时刻.她最终选择了与赵世永分手,但是在结婚之前决定接受他的邀请去听Suede乐队的演唱会,实现与自己青春的仪式化告别,不幸的是被卡车撞死在告别青春的半路上.

尽管影片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经过了导演的再创作,但还是能从郑微身上看到赵薇的影子.在她的身上赵薇赋予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勇敢、独立、自主的形象.但是吊诡的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虽然没有被外在的事物所异化,观众却并没有读到她的幸福.一个还有爱的能力却找不到一个能爱、可以爱的人,这是不是成长的代价?

总之,在金钱、自尊、性别等面前的自我否定和异化,让他们的生活心态不再年轻,皱纹尚未爬上额头,但已经刻在了心里.影片同时告诉我们,导致青春心态日渐苍老的不仅是家庭的出身、个人的性格,还有社会的大环境.

成功的路径与理想的放逐:社会意义上的暮气沉沉

影片前90分钟的故事发生在校园里,之后用不同的色调、快速的跟拍、急速的音乐和动感的剪辑,将故事带入到充斥着高架桥、隧道和高楼大厦的经济社会中,一个完全迥异于校园宁静怀旧气氛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在这里,从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境遇、爱情与精神体验中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复杂冷漠、暮气沉沉.

此时的郑微剪去了一袭长发,成为精干的职业白领,同时也陷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之网.她曾打算把自己嫁给林静,终因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施洁的同情选择了离开;面对陈孝正的忏悔和追求,她的内心已无半点波澜与.总之,在故事呈现的范围里,她坚持了独立与自由,却没能拥有想要的生活.同学中阮莞以死亡的方式永葆了自己的青春不老,张开以默默的守护来低诉生活中的自卑与无奈.需要注意的是,与他(她)们相比,黎维娟和陈孝正很快获得了成功,但成功的途径和代价令人深思.

黎维娟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腰缠万贯的富豪,过上了少奶奶的生活,影片中没有表达黎维娟的痛苦或不适,也未对其行为进行质疑或批评.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客观呈现,因为她所代表的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且卓有成效的成功途径.在这个意义上,黎维娟的选择可能破坏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希冀,但是击碎爱情梦幻的不是个体而正是这个社会.陈孝正与郑微分手的原因是他的爱情与理想不能共存.为什么不能共存?不是因为存在性格上的冲突,而是他的理想只有到美国才能实现.尽管后来他意识到今天的成功是以做人的失败为代价,但是他毕竟在美国获得了成功.换言之,如果他当时留在国内结婚生子可能不会出现做人的失败,但是他的事业可能无法获得成功.因此,成功与理想的背道而驰或许源于其做人的失败,同时也源于社会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总之,黎维娟通过嫁给一个再婚的富豪、陈孝正通过留学美国实现了成功.从他们成功的方式以及与理想的背离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中金钱的猖狂、机会的渺茫、理想的失落与幸福的稀薄,一个躯体忙碌、精神老去的社会.在公映的时间段里,《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以《老男孩》为例感慨“80后集体暮气沉沉”:“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等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总之,“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①而在我读来,以上语句又何尝不是《致青春》的倾诉,又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含蓄批评.

赵薇的《致青春》充满着对岁月流逝、爱情遗落、理想沉沦的感伤,折射出“暮气沉沉”的社会景象.同时,影片开启了中国电影“消费青春”的时代,而创作主体对“青春”经历的切身感受和艺术呈现的差异,也会让中国银幕上的青春图景异彩纷呈,因为不同的青春故事背后隐藏着不同的社会期待.

注释:

①《莫让青春染暮气》,《人民日报》,2013年5月14日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类似论文

“占领华尔街”背后的社会危机

华尔街祖科提公园的星星之火正在向整个美利坚大陆燎原 这把火,由东往西蔓延,愈烧愈旺,据称已有上千个大小城市“熊。
更新日期:2024-11-23 浏览量:144580 点赞量:31177

爱岗敬业献青春技能立足报社会

摘 要 :职高学生往往在入学后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对本专业的了解与兴趣,且对专业课的学习没有有效的方法,失去了学好专业课的有利。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5953 点赞量:5008

消费社会下广告的霸权

摘 要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背景出发,研究广告在消费社会下的形态及其传播过程中所滋生的霸权,细致分析了广告&。
更新日期:2024-8-27 浏览量:106614 点赞量:22999

消费社会与中国当代审美艺术

【摘 要 】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统一净化、狭隘的功利和纯粹的技术,并使其内涵得到。
更新日期:2024-2-16 浏览量:32457 点赞量:8225

情系女性消费共创和谐社会等

【本刊讯】2008年3月28日,由中国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诚美化妆品有限公司承办的 “2008全国美容消费教育维权公益。
更新日期:2024-7-22 浏览量:94810 点赞量: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