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并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区域也相对比较大,所以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对于推进整体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关于社会建设的标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很明显,把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农村民生的改善也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只有建设好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才能更高效地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才能给农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产品,才能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状况.

(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农村和谐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需要

现阶段,农村社会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市场化、开放化、信息化;农村社会阶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农民的需求日益个性化、高端化;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形式也在不断扩大增强,等等.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以及保持农村发展活力,进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都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农村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推进农村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切实解决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秩序,这恰恰就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所在.同时,农村和谐稳定、不断发展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基层的体现.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维护农民利益,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更能满足农民需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二、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科学

在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但有些行政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行政村村民自治意识并不是很高,对村级事务参与不多,再加上计划经济下正式组织更具权威的倾向,使得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农村社会组织、村民的参与,并且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形势,还有免农业税后村组织、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疏远,村组织的权威也在弱化,因此更需要村社会组织、村民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事务没人管、管不了的现象.

(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

面对日益复杂、多元、开放、流动的农村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目前,大多行政村缺乏人口信息的更新机制、问题矛盾信息收集机制等社会风险控制机制;缺乏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如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等;缺乏社会组织的协作机制,如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各种农村社会组织的衔接机制等;缺乏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员机制;还有农村社会管理的投入机制也比较单一被动等等.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公共事业也有很大的改观,但与城市相比,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二元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福利、社保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农民占有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水平较低;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的标准偏低、覆盖面较小;农村公路等级低,路网薄弱;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喝不上“放心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等,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问题比较突出.

(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滞后

思想指导行为,也决定了发展的速度,相对来讲,农村居民思想较保守落后,封建迷信在有些地方还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共同的文化理念会让人们凝聚起来,但农村是文化发展的薄弱地带,虽然有浓厚的乡土文化,但缺乏与时代文明同步的现代文化,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正在出现断裂的非连续性,会造成农村社会的进一步“碎片化”“原子化”,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

(五)村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很多村民的心态,尤其是对公共事务,包括本村的道路状况、环境卫生状况、整体治安状况等等,认为是村干部的事、是大家的事,反正不是自己的事.比如本村的环境状况,只要自己的院子内干干净净,就不管外边.据了解,很多农户都把垃圾扫到自己院门外的大街上,大多都是只要自己小家好,就不管村这个大家.村民这种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欠缺或薄弱直接影响其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就不会主动参与管理,而农村社会建设应该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所以,这也是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整合资源,构建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村社会组织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元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主体,每个行政村都是一个小社会,其社会管理者应包括党组织、村民选举的村委会、村各类社会组织和村民.一要明确各主体职责.各个主体职责不同、参与程度不同.村党支部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社会管理领域应把握农村社会发展方向并进行战略谋划;村委会负主要责任,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政策,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各类社会组织首先自我管理、良性运行,提升协同村委会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包括公德教育、相关科技普及、解决交易纠纷、邻里纠纷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村民要管好自己,主动关心参与相关组织和相关公共活动,为本村社会管理积极献言献策献力.二要建立各个主体之间的衔接机制.通过具体项目,探索党支部对村委会在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领导支持机制;完善村委会与村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机制以及村民参与机制,形成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能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农村社会的秩序活力. (二)突出农村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领域的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主体要在农村社会矛盾、问题集中、村民反映强烈的领域加强管理创新,在管理载体、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一要创新农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诉求回应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群众权益.二要创新农村社会矛盾联调联动机制.整合农村社会管理资源,紧紧依靠村民化解农村矛盾,建立村民参与的矛盾排查机制、群团巡防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三要创新综合治安群防机制.如实行农户义务联防和联户联防,建立健全治安防范网络等.四要创新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创造农村自组织成长的条件,鼓励引导推进村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安联防协会等各种组织,培育农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五要创新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应急意识,建立村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三)形成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成效

行政村本身管理者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做好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工作,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要公平高效落实国家社会政策,使国家和地方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切切实实让村民享受到.如养老金的发放、良种补贴等相关管理工作要及时便捷等.二要提供自身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形成村委会为村民服务、社会组织为成员服务、村民自我服务的局面,真正实现服务导向的公共服务,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四)重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思维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社会也面临着思想文化复杂多样,参差不齐,良莠并存,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文明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要加强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促使村民转变观念,主动选择合理的价值取向.二要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如开展“村民论坛”,动员本村大学生或积极向上的青年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期间讲述分享科学知识、先进理念和文明成果等;开展“村民读书比赛”“村动会”“村民歌唱比赛”等相关活动,鼓励本村创业成功者或“致富能手”等有能力的村民承办此类活动,以此激发村人翁意识和村民对所在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真正使本村成为“关系融洽、守望相助、充满人情味”的社区.

(五)强化社会责任,促使人人参与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需要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推动者,做到这一点,需要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村民人人参与本村社会管理,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也是人人共享的.为此,各个管理者都要自律,做好自我管理,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社会责任感强的个人或群体还要积极影响家人和身边的人主动关心本村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发展,使这种正能量充分传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作者系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

类似论文

社会管理要服务人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司法行政工作在其中具有特殊功能,肩负重要使命 法制宣传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更新日期:2024-5-5 浏览量:11203 点赞量:3474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摘 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建设,通过对原有。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18709 点赞量: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