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摧毁的生活与文学

王蒙,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在国内首开意识流等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作技巧的开拓者.著有长篇小说代表作《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夜的眼》、《布礼》等百多部(篇),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希伯来(以色列)、瑞典、挪威、荷兰、越南、韩等二十余种文字,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多次获得国外重要文学奖项.

我是在不得已与不无困惑的情况下远赴新疆、另辟蹊径的.然而,作为个人的人生经验,我在新疆农村与当地农民特别是维吾尔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密无间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一般文艺工作者的“下生活”.我相当彻底地做到了与各族农民打成一片.生活面的拓宽,沉潜到边疆大地上的所观所知所感,性格的锤炼,遭遇的积淀,对于一个写作人来说,堪称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爱这里的天山、伊犁河、绿洲、人、生活、歌曲与食品.即使在政策偏颇、民生艰难的岁月,生活仍然是强健的、丰富多彩的、美妙非凡的.我的体会是,不妥的政策会扭曲生活,而劳动人民的真实与热烈的生活,却完全可能消解假大空“左”的荒唐,生活与文学仍然不可摧毁,仍然多彩多姿,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当时光进入70年代,快四十岁了,我开始考虑写作的事.1971年我离开公社去五七干校,1973年我回到城市担任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研究室的维吾尔文翻译,1974年,在诗人铁衣甫江的帮助下,我开始了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写作,得到了创作研究室领导阿不拉尤夫同志的支持.

我无意挑战“左”的意识形态,但是我必须、本来就是爱生活、爱人民、爱兄弟民族、爱边疆、爱祖国的.我尽量适应当时难于完全接受的某些宣传口径,努力使之圆融于我汲取与消化了的生活细节、生活故事,日常的善恶逆顺、喜怒哀乐、爱怨情仇;历史的风云雷电、沧桑巨变、激荡沉浮,边陲的异域风情、民族特色与别有新意之中.而且我选择了一个以反诽谤为主题的盗窃案件为故事的核心,我也算戴着“左”的镣铐跳舞,而跳出了那么多的真情,那么多的趣味,那么多的戏剧性与动作性,那么多的对于边疆、国家、人民的爱.用心亦良苦矣.

说来好笑,1974年正式开始动笔,1976年“”垮台,1978年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邀我去北戴河改了三个多月稿子,等到稿子改出来,发现文稿受“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学习‘老三篇’”、“人民公社化”等不合时宜或有严重偏颇的政治命题的影响,似乎正在变得不合时宜起来.我一面表示将会认真修改,一面拿出少量章节,在《新疆文学》、《东方》等杂志上发表.越改越觉得“它的缺点就像灰尘散布在空气中,你闻得见,却抓不住”(此话出自拙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算是遭到了“报应”.于是七十万万字的文稿束之高阁,放到我后来迁入的北京前三门一处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屋的顶柜里,并在那里沉睡了三十五年.

一直到了2012年3月,正是在妻子崔瑞芳去世的天塌地陷的时刻,我的孩子找到了这厚厚的手稿,他们读了,赞不绝口,与我说起此事.我先是说此稿先天就中了“左”毒,难以挽救,后来自己重读旧稿,悲从中来,喜从中来,泪从中来,甚至是骄傲从中来.我原来曾经那样地深入到伊犁的农村之中,我原来做到了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那么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我原来写出了那么多细腻的生活细节,那么撼动人心的历史故事与生活故事,我原来写得这样动情!啊,毕竟这是文学,这是生活,这是土地,这是那个时代的农村故事.我还发现,虽然当时的生活里有时笼罩着的雾霾,但这些雾霾毕竟常常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而雾霾下边,仍然有生活,有爱心,有奋斗,有青春的活力,有感人的错综复杂与恩仇交织,更有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体的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中国梦.还有,我写得最动情的是主人公在政治运动中遭到的诽谤,写起被诽谤来我不但刻骨铭心,而且痛心疾首.行了,不用多说了,即使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仍然跳出了王蒙的动作,跳出了王蒙的心曲,王蒙的风格.

作为家庭遭遇不幸后的自救,作为我个人的盛年之作的起死回生,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写作空白的弥补,我在2012年对之作了某些有限的却也是必要的修订与增补.一是在不动人物与情节框架的前提下,把一些过分夸张与应景的句子删掉或弱化,如对反修与中苏矛盾的描写,关于一个地主婆子的破坏活动的描写,关于阶级斗争与继续革命理论学习的描写等.这些修改与删节的总字数不超过全文的5‰即一千五百字.另外,为了说明此书是新世纪才出版的,为了对今天的读者负责,我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学着司马迁的“太史公”与蒲松龄的“异史氏”的口吻,在每一章后面加上“小说人语”,略加说明或点拨,向读者作一些必要的交代,也发发重读旧稿、重涉旧文的万千感慨.

那个时候年轻,那个时候深深沉浸在边疆农村,那个时候老老实实地写情节、悬念、人物性格、生活细节、风俗画与风景画,那个时候说一不二地歌唱着人民、大地、爱情与团结友谊.在这样一部上下两册的大厚书终于在冷冻三四十年之后冰释、融化、问世之际,我更感动于我们的历史进程,感动于伟大的祖国土地上的善良人民,感动于历史的强大,生活的强大,文学的强大.历史没有空白,人民永远可亲,生活不可摧毁,文学因为艰难而独具风格与特别蓬勃的生命.

反响

《光明日报》2013年5月份“光明书榜”第二名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

南国书香节2013年度“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图书奖”称号入选《广州日报》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评选活动

入选电视台“2013中国好书”

《这边风景》是2013年的重要收获,具有反复地、深入地去进行研讨和探讨的价值.这几年来的中国文学和中国小说,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反思历史.王蒙先生写于三十九岁的作品,经历几十年后,放到2013年来,依然有力地加入了这个话语,加入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学对于当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反思和认识.他所提供的这样一部作品,对于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表现历史,怎么去认识历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意义的.

这部小说在我们整个新时期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它写得丰富性感、非常丰饶.王蒙对于我们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历史中的那些活生生的政治保持着一种负责任的书写态度,小说中对于民俗、对于各族人民生活风景等等௚ 0;描写,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政治内容和历史内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具体性中去理解和认识我们的过去.同时,其诸多价值之中,有一个价值今后对我们GDP的增长也会起促进作用,会有很多博士硕士要来分析这本书的版本问题,探讨这本书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这个异同不仅仅是版本上的异同,这个异同由此可以看到丰富的社会历史魅力,看到一个作家与时代、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一部书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它本身已经经住了将近四十年时光的考验.我相信,它在未来同样能够经得住更长时间的考验,能经得住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也能经得住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研究者深入的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

王蒙在这本书“小说人语”里写到“我们有一个梦,它的名字叫做人民”.他进一步表达人民不是简单的改造我们主观世界的人,不是简单的工农兵,不是贴着年代标签的、已经固化的某一种观念.由此对人民的侵略、嘲笑、反叛都是历史的悲哀,聪明的悲哀.我觉得“风景”是有寓意的,《这边风景》不是平常说的风情、风俗、风貌这样一些浅层的、外在的东西,而是支撑着这部著作的生活质感.王蒙这部跨越时间的著作,揭示了一个真理:真理永远在是非正误中修正,而生活之树常青.当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科学试验、修正主义等等这样种种历史赋予的词汇都随着岁月的迁移,随着时间的变化,当这些辅助于人民之上的种种大词,在时间的岁月、空间的距离中退出了最初的光泽之时,人民的光泽才开始渐渐地显露出人民最初的、最朴素的样子.

《这边风景》这部长篇的初衷,我想王蒙当时可能并没有特别自觉意识到要写人民,以上所说的有关“人民”的认识也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发酵而来的.但时隔四十年之后我们再阅读,结合人物和叙事时都会发现在四十年前的文本里,从中凸显的的的确确是人民.这里的人民不是概念,而是作者十六年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得来的珍宝,是对于最具体的个人的“人民”的还原.而具体的人,人民的人,正是新疆王蒙青铜时代里的黄金.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何向阳

这本书的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会引起文学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话题,也肯定会是今后学生们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文本.王蒙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文本.

今天我想从“内与外跨界写作”的概念去谈这部文本:一,历史之内与历史之外.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它是一部历史性的写作,它深深地扎根于某种特定的历史之中,是承受了一种历史压力的写作,同时,王蒙又能站在历史之外,在一个历史临界点上,给我们提示.第二,民族之内和民族之外.我们的文学95%是在写汉族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在有这么一部作品,一个汉族的作家用这样一种视角去写少数民族的生活,这在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中是非常罕见的,给当代文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第三点,关于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在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王蒙用他强大的个人风格的创作性,他对生活的知性的一种契入,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他对生活细节那种机智的、赋有才华的表现,他做出了他的一种探索,这是非常可贵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

《这边风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长篇小说完全不一样的,它是那个呼啸年代史诗全景式的产物,也是王蒙先生盛年操笔的一部作品.这个作品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汉语文学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我们写了很多当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写到少数民族的时候往往就写不下去了,或者请一些少数民族专家来写,然后硬把它拼凑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文化隔阂.而王蒙从这个隔阂中走出去了,他真正地进入了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也赢得了像姑丽娜尔吾甫力等其他好几个来自新疆的作家的认可,他们承认王蒙是他们的知心人,是新疆的知情人,这恐怕是汉语文学一个很大的突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郜元宝

《这边风景》填补了王蒙个人创作史的一个空白,使王蒙横跨六十年的文学创作链条得以完整.在这个链条上,《这边风景》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就整个中国当代小说来讲,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出版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新疆的百科全书,从故事情节来讲,有很强的可读性、传奇性;从笔调来讲,又具有非常强的学术性.同时,《这边风景》是当代文学一次跨文化的写作,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与维吾尔族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通过阅读维族人的作品,对维吾尔族的文化,特别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心灵世界有了高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走进了维吾尔族人的内心和真正的精神世界.正如维吾尔诗人热黑木哈斯木所认为的:“汉族作家反映维吾尔生活,能让维吾尔读者称赞叫绝,说到底,就因为王蒙通晓我们的语言文化,懂我们的心.”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温奉桥

我想说的是关于“小说和公共话语”.我用的是维吾尔语的阅读方式,可能和大家有不一样的体会.我觉得王蒙写下了作为维吾尔人时代的作品,他可能不是刻意要表现维吾尔族的生活,他是写他自己那一段作为维吾尔人的生活.比如说用维吾尔族方式来讨论国家的问题,还有讨论“善”的问题,还有讨论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和沟通、彼此和解的问题.

第一,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隐喻,是对中国各种关系的一种思考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他用小说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体会.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用艺术的方式看待历史的一种隐喻,用一种善的立场告诉我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过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生活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国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国家的态度,对国家的情感,其实这方面在汉语文学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也是被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命题,那么,在这一点上,这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当代中国语境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它裹胁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被忽视,他们的话语没有很好的表达场合.我想王蒙这部作品恰恰切中了民族关系的要害.

第二,小说中的“小说人语”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隐喻,它代表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一种隐缩,地位的一种隐缩.我觉得它还有一种隐喻是在维吾尔族文学领域中的说书人,说书人从波斯引入到维吾尔族之后,曾经在维吾尔族的古典时代是一个文学主体,它承载着文学的延续,代表社会的希望和力量.这部小说中的“小说人语”,其实代表一种文学在我们当代比较尴尬的地位.而且也非常好地隐喻了维吾尔族文学发展的历程.

第三,《这边风景》这部小说带有比较强的政治参与,它呼唤更加和解的、包容的公共话语的产生.它是打开新疆的钥匙,它是一个带有很强的隐喻色彩的、关于中国的故事.

――喀什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人文学院教授姑丽娜尔吾甫力

类似论文

生活与文学交融的衬托艺术

衬托,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角度理解,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
更新日期:2024-3-24 浏览量:45431 点赞量:10771

夏志清的文学与生活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其英文版成书于1961年,迟至2005年7月才以删节简体本。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6936 点赞量:2585

重建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

文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并非一个新的话题,甚至几乎是老生常谈 但现在的状况常常在于,我们往往会疏忽一。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18493 点赞量:25621

沈文的文学与生活教育

内容摘 要: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生的学历敲开大学的门槛,并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西南联大教授,其中௚。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4560 点赞量:32740

在文学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

摘 要:郭澄清的创作像柳青、浩然等作家的创作一样,是当代文学面临的难题之一 郭澄清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9301 点赞量:5479

文学、生活、时代和人生的协奏与交响

编者按:去年以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先生屡屡以学者、读者身份与姿态介入公共文学、文化问题的切磋与探讨,这种高层领导躬身业。
更新日期:2024-5-25 浏览量:71929 点赞量:16686

文学\信仰与当代生活

2010年的最后一天,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北京因病逝世 消息传出,无数人为之扼腕、哀痛和惋惜,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在媒体。
更新日期:2024-4-4 浏览量:10029 点赞量: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