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允许对文学大师有不同的看法

索不相识的韩寒和陈丹青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相遇,前者特立独行,凡是大多数人同意的他反对,凡是大多数人反对的他同意;后者频频对中国当代社会作出尖锐批评,有“老愤青”的荣誉称号.这两位在以创意见长、特别喜欢制造话题的湖南卫视的撮合下,如果不产生点“彗星撞地球”的谈话效果,简直对不住该节目高端精英访谈的定位.于是,所谓“老舍、茅盾等文坛名家遭炮轰”的舆论事件,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也刊发了全文报道.

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这算得上“语出惊人”吗?如果你看多了媒体精心挑选出来的各种奇谈怪论,如果你认识到身处的是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句很诚实的话.尽管这些话语从两位时刻处于风口浪尖的公众人物口中说出来,未免带些不谨慎,未免有些虚妄,但忽略评价本身的感性之后,不得不承认,韩寒和陈丹青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哪怕这部分读者并不能形成主流.


而对韩寒和陈丹青的炮轰,主流的观点是愤怒的.“大逆不道”、“刻意贬损”、“变相炒作”的指责扑面而来,更有人指出,韩、陈的言论是“企图建立文学新秩序”.我想,舆论的愤怒可能是将韩、陈从始至终对文坛名家作品的评价,错解成了对名家们的人身攻击.我们有着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同时,文学成就和个人品质通常会被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当带有标签意义的名家被供奉于文学殿堂之后,便成了触碰不得的楷模.再所以,很多人反击韩、陈,并不是出于对文坛名家作品的维护,而是对文学楷模的一种本能保护.

至于“企图建立文学新秩序”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即便再多十个韩寒和陈丹青,开足马力再苦干一年,也无法对“文学秩序”产生根本影响.因为这个“秩序”本身“抗干扰”的能力就很强,一旦形成便固若金汤,除非出于某种需要“秩序内”发生混乱,导致一尊文学偶像轰然倒塌,外界的批评基本无济于事.而现有的“文学秩序”,也正是按照其自身规律有条不紊地建立和发展着,同样秩序井然、水泼不进.韩、陈的言论对其构不成任何破坏,因为他们仅仅是表达了自己的阅读喜好,说出了“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作家”的观点而已.

每个人的阅读经验里,都有“我不喜欢”的作家,哪怕这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举世公认的大家,都仍然会有人坦然且诚实地承认,“这位作家的作品我看不进去”.这不

是对作家的贬损,而是选择本身的无奈――有所喜爱就要有所放弃.如果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所有“功成名就”作家的作品,那么阅读将不再是享受而是负累.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其伟大之处,也有其局限性,老舍、茅盾等名家是中国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已经被写进文学史中,但这不等于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能够为所有人欣赏和继承.对于名家作品的质疑,是这些作品能否经受过时间考验的必然关口,从这个角度看,韩、陈的“我不喜欢”,仅仅是很皮毛的批评而已.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

类似论文

“汉学大师”郑子瑜的现代文学情结

2008年6月30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郑子瑜在新加坡逝世 新加坡、香港、大陆的有关媒体纷纷发表纪念文章,称其为“汉学大师̶。
更新日期:2024-2-3 浏览量:9920 点赞量:4002

也当代文学大师缺席的原因

摘 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缺席,经典匮乏,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在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以外,文学。
更新日期:2024-3-1 浏览量:9369 点赞量:3435

地狱里的文学大师

哈密特爵士是一位年近六十岁的文学大师 他在十几年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却突然宣布封笔,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
更新日期:2024-3-17 浏览量:43104 点赞量:9862

邂逅文学大师

导语与文学相遇,我们认识了李白,结识了杜甫;我们聆听朱自清的诉说,感悟林觉民的人生 文学,引我们前行;文学,将我们提升 但倘若没有那些文。
更新日期:2024-8-19 浏览量:104117 点赞量:22045

数学大师的文学情怀

文学与数学看似是在两条平行线上奔跑的马车,永无交集,但是数学和文学却又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同一性 文。
更新日期:2024-10-24 浏览量:130282 点赞量:27649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97 点赞量: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