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相伴共生性

摘 要 古今中外许多音乐家从文学名著中汲取精华,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通过音乐的表演性、歌唱性、直观性、审美性而名垂青史.使文学名著的光辉形象、深刻感情、丰富意境,在音乐家的作品中获得生动再现和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感人的艺术魅力.音乐与文学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相伴共生性.

关 键 词 :音乐 文学 乐韵 相伴共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著名作家小仲马说过:“5O年以后,也许谁都不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弟却使它成了不朽”.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使小说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同样,不少文学名著的光辉形象、深刻感情、丰富意境,在大音乐家的作品中,不仅获得生动的再现,而且具有更感人的艺术魅力.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兴盛就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而许多的音乐家也正是从文学名著中汲取精华,才名垂青史.

一、文学作品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1.音乐创作取材于文学作品

考证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史,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文明早期的音乐与文学相伴共生,另一类是贯穿于整个文学史和音乐史的音乐以文学为母体.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虽然同样可以肯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却无法证明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的历史更加悠久,现象更加常见.以我国而论,产生《诗经》(大体说来,《诗经》中的“风”是民间创作,而“雅”和“颂”则是文人的作品)的周朝决不是音乐的发源时期,它与有文字记载的、从侧面歌颂大禹治水的我国第一首民歌《涂山氏歌》的虞舜时代相距至少有千年之久,因而即使是《诗经》中的“风”,也毫无疑问地具有先词后曲的创作程序性.当音乐创作进入文人化时代后一直到今天,先词后曲的创作行为,或者说先进行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形象思维、再诉诸声音材料的创作行为,无疑就更加普遍.中国作曲家从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的情况亦是举不胜举.如陈培勋的交响乐《英雄的诗篇》,就是以的3首诗词《黄鹤楼》、《娄山关》、《六盘山》的意境构思发展而成的.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譬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笛子独奏曲《秋湖月夜》.张晓峰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为依据,创作了同名琵琶小协奏曲.施光南根据鲁迅小说《伤逝》为内容创作同名歌剧等.我国的音乐家从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多姿多彩的音乐语言来揭示诗词的独特意境与情调,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西方的音乐创作无疑和我国走着同样的道路.古希腊罗马时期,多的是那些声部比较单一、伴奏比较简陋的史诗、戏剧、情歌等等,再以及黑暗中世纪那比较怪异的圣咏,到了近代以来,欧洲音乐史上所有的大音乐家就几乎都最直接地“拿来”过文学作品,进行再度创作: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是文学史上的大家,无数作曲家从他们的杰作中吸取营养,写就了一曲曲光辉的篇章.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倾倒了一代代多情的青年男女.而柏辽兹的同名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同名幻想序曲、昔罗科菲耶夫的同名舞剧,则使莎翁塑造的光辉形象不仅在文学史上熠熠闪光,而且在音乐舞台上大放异彩.取材于莎氏戏剧的序曲《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歌剧《仲夏夜之梦》(布里顿)、歌剧《麦克白斯》、《奥赛罗),《法尔斯塔夫》(威尔弟),交响诗《哈姆霄特》(李斯特)等,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原作的特点,还以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原作获得了新的生命.所有这些,无不证明了音乐创作对于文学创作的深深依赖.

2.标题音乐的诞生凸显文学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标题音乐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渊源可上溯至16世纪以前,但是是到了19世纪上半叶,标题音乐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标题音乐的名称从此产生.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标题音乐”是一种与“纯音乐”(即“无标题音乐”)相对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器乐作品.这就是说,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而“纯音乐”则没有文学或图画的含义.如柏辽兹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这个艺术家实际上就是作曲家自己,所以这是一部自传式的标题交响曲.该乐曲分5个乐章,每个乐章描写这位艺术家生活插曲中的一个场面.第一乐章《梦幻和热情》,前面的引子是小调式的广板,一开头由木管乐器和圆号吹出平静的短句,然后弦乐器唱出了忧郁的独白,描写这个神经脆弱的青年的多愁善感的气质.第二乐章的标题是“舞会”,描写主人公在参加舞会时,对爱人念念不忘.第三乐章的标题是“田野风景”,描写主人公置身田野之中,还是念念不忘地思恋着爱人.第四乐章的标题是“向断头台行进”,描写主人公在神经错乱中杀死了爱人,被判处死刑押赴刑场的情景.第五乐章的标题是“安息日夜会之梦”,描写主人公的亡灵在妖魔鬼怪的聚会中,与死去的爱人相遇.

“标题音乐”总的原则是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以显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150年来,标题交响曲、序曲、交响诗、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叙事曲等,成为标题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近代标题音乐不仅因借助于文字说明而通俗易解,并且有引人入胜的标题内容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因而日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文学作品

1.通过旋律描绘诗境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对自然景色、生活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单纯的写景,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总是和特定人物的塑造相关的.人物生活其中的环境,一方面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显示出人物的性格、气质与其他心理素质、社会地位等.在诗中的景则是诗人体验、观察的景,是主客体交流的产物,表现出诗人的情、志、心境与意趣.因此,音乐作品要描绘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就要发挥音乐特长,把客体的景与主体的人相交融的“物我同一”的境界,表现得更充分,更富神韵.音乐描绘自然景物的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是以声摹声.这种摹仿又分直接摹仿有固定音高的声响如鸟鸣,牧笛,号角、汽笛声,以及近似摹仿无固定音高的声响如水声、风声,雷鸣、虎啸等.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黎明》,就既有群鸟的欢鸣又有流水的动律,并以此构成清新的晨景.

二是比拟.这里既可以音色、和声、音区变化来比拟事物的色彩,又可以旋律线条的动态来比拟事物的动态,还可以和声、音区、力度、织体的造型来比拟事物存在的空间层次.如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通过音区由低到高、音色由暗转明、力度从弱至强,来描绘日出的景象.这里既用音色的明暗来比拟日出前后景物色彩的变化,又通过音区高低、力度强弱来比拟太阳冉冉上升的动态与在空间移动的空间感,比较确切地引导人们产生相应的联想.

三是从情调入手写出主客体交融的意境.如崔新、朱昌耀以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写成的同名二胡随想曲,不仅以扬琴、铝板琴的空泛五度摹仿“夜半钟声”悠然而至的情景,在朦胧音响中夹杂木鱼声声渲染“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幽静,还以深沉内在的旋律抒发了诗人那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悲凉的感情,并由此引发诗人愤世嫉俗的感叹,让听众的思绪在广阔的时空中穿梭.联想到诗人的身世和唐代知识分子的遭遇,跳出诗中的意境把握“象外之象”.

此外,非音乐性的标题,引导欣赏者的联想向着确定的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标题可以使欣赏者的联想固定在某一有限范围中,对作曲家描绘的情景体验亦更确切.由于音乐描绘的景物与特定的文学作品有关,欣赏者对这―作品热悉的程度也会影响他对音乐的领悟.

2.通过乐韵展现文学情节或象征某个概括性的主题

音乐作品展现文学情节发展的方法,大概有3种:

一是音乐结构与故事情节布局相似.音乐段落的起承转合的安排与文学作品开始、发展、、结局的处理基本―致,人物命运与情绪变化线索相同.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展现的草桥结拜、同窗共读、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情节,与民间传说、戏曲结构的故事线索比较符合.

二是音乐以情绪变化为作品发展线索.这类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把人物的设定遵循原著情节的安排,同样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如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引子中呈现的圣咏主题刻画的就是沉思、善良的劳伦斯神父形象.呈示部主部主题以大跳的音型、紧凑的节奏、不协和的和声描绘两大敌对家族的仇恨与械斗.由中提琴和单簧臂二重妻唱出的柔美、缠绵、忧郁的副部主题,抒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甜美的爱情.展开部中通过圣咏主题穿插于两大家族厮杀的主部主题之中,表现了神父周旋其中进行调解.展开部结束时,圣咏主题消声匿迹,仇恨的主题更加猖狂.再现部中主部主题的声势宣告了矛盾的激化,副部主题的哀求与绝望预示了悲剧的结局.尾声的送葬音乐与变形的爱情主题,描绘了这对情人以死抗争的结局和两大家族在悲痛中的和解.

三是音乐以固定动机或象征性主题代表文学中的人物或事件,使之贯串全曲,推动情节的发展.作曲家为了表达文学过程,常用一些富有个性的音乐主题象征某些人物或事件,以这些主题出现的先后次序暗示文学情节的发展过程.有些作品只采用一个特定的主题,通过它的反复出现来暗示某种重复的事件或现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中,作曲家用音乐表现这个题材时,同民间故事一样,也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创作了一个非常优美的象征王后舍赫拉查德的音乐主题,并把这个主题贯穿在每段音乐的开头,以暗示王后又开始向国王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3.通过声音刻画人物形象

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是他花费60年的心血浇铸而成的.展示了浮士德一生经历的5个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上半叶的300年来,进步人士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孜孜不倦、顽强不息的精神,热爱生活、改造世界的进取性格.揭示了他们内在的追求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奋斗不止的意志与对奋斗价值怀疑的矛盾.浮士德博士和魔鬼梅菲斯托费尔成为刻画上升资产阶级奋进精神与虚无主义态度的两个典型.歌德这部名著就成为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题材,在以纯音乐的形式写作的《浮士德》中,当推李斯特的交响曲最为著名.

音乐作品中声音动态的结构还可以比拟人类的运动形态,从行动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以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为原型,混杂他自己在意大利的印象与体验写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其中第二乐章《唱着晚祷歌的香客行列》就以鲜明坚定的节奏、朴实诚挚的曲调来表现香客的虔诚心情与稳健步伐,并以独奏中提琴奏出的忧郁、冷漠的哈罗尔德主题来表现他面对进香者行列无动于衷的神态.作曲家以对比复调的手法,刻画了朝山进香的人群与哈罗尔德截然不同的性格与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两个独立的、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的艺术门类,音乐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伴共生的关系.音乐中的文学作品有诗歌、小说、神话、传说等.取材于文学作品的音乐有纯音乐体裁中的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管弦乐曲、器乐曲等,也有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歌曲、歌剧、舞剧、戏曲、戏剧等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伴共生,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刘智强、韩梅编:《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钱仁康编著:《音乐欣赏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3] 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段建新,男,1959―,山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声乐教学、国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类似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

摘 要:在现在的中外文学作品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所使用的歧义语言比较多,现在我们就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5225 点赞量:33218

结合实例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改革

摘 要:文学赏析的课程改革是高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中的热议话题,本文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中外文学作品赏析z。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2083 点赞量:6580

文学作品中的“穿越时空”母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流行一种写作类型:穿越小说,其基本情节模式大致是:一个现代人因为某种阴差阳错的机缘,穿越时空回到古代,随后运用现。
更新日期:2024-2-13 浏览量:32580 点赞量:8396

文学作品欣赏之叙事诗

知识点扫描诗歌鉴赏题,已成为近几年来各地市考试的必考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类题型 在诗歌鉴赏里。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5760 点赞量:22796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822 点赞量:22618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97 点赞量:8963